《易經》流傳幾千年,無數聖賢文士對其進行解讀,面對同樣的卦爻辭卻解讀出千百種結果,無他,只是因為解讀者往往是根據卦爻文辭加之《易傳》進行解讀,就算是對文字進行訓詁考據,也只是斷文譯字,解讀者往往都忽略了卦爻辭根本來自卦象,即“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以明吉凶。” 不體悟卦象,只看文字,自然有各種解讀。即便面對同一個卦象,每個人經歷、見識、理解、智慧不同,往往也會生發出截然不同的意象,解讀結果同樣千奇百怪。
如今我們看到的卦爻辭,可以肯定地說,是歷代聖哲經過幾千年積累提煉、持續優化的結果,是最終以某一自然或社會現象、某一歷史事件、某一事物發展進程、某一制度結構、某種觀念甚至某一器物,即以一個場景或過程作為一個卦象整體的最佳比擬,並根據其發展變化及規律,歸納總結寫出的爻辭卦辭,又經後世不斷增補錘煉,去蕪取精,逐漸形成如今完整確定的卦爻辭。因此,不能從宏觀上弄清楚每一個卦象所蘊含的整體意象,就不能完全理解卦爻辭,就不能理解爻辭之間相互轉接起承的關係,那樣就只能是瞎子摸象,即便訓詁文字,解讀的結果也只能是片面瞎猜。
卦爻辭基本成形之後,又經歷不知凡幾,孔子等聖賢在卦爻辭的基礎上又超脫卦爻辭回頭重新審視卦象,根據最基本的八卦取象,結合自然、人生和社會實踐,以及歷史社會演化規律,重新推演出《大象傳》、《雜卦傳》和其他《易傳》,並對卦爻辭進行了人文化的發揮闡釋,使得《易經》革命性地擺脫了占蓍演卦的本來面目,成為華夏文明幾千年來生生不息、傳承不竭的源泉活水。
二十世紀以來,大量商周甲骨文、簡牘和青銅器的出土面世和解讀,對歷代文獻記錄的商周歷史進行鑒別、充實,商周之際的歷史脈絡和社會面貌越來越清晰,這對於《易經》的解讀尤其具有重大意義。接下來,我們便結合商周歷史和卦象首先嘗試對升卦進行解讀。
初看升卦卦辭「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完全沒有頭緒,再看各爻辭,只有九四「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結合商周史,這就是解讀整個升卦的鑰匙。
如今史學界一般公認,周人自十三代君太王亶父起由豳遷至岐山腳下,經季曆、文王姬昌、武王姬發三代而翦滅大商,說起來一句話,期間近百年歷史變遷可謂一波幾折,驚心動魄。升卦卦象和卦爻辭便是對此段歷史進行的最精當的擬合與記錄。
按照歷史進程和爻辭次序,首先來看升卦初六「允升,大吉。」此爻便是由於周人原居住地豳受到戎狄侵擾,太王亶父不願發生戰爭,甘願放棄土地君位和權力悄悄遷到岐山,而周人民眾卻感念太王亶父仁慈,自願扶老攜幼一路尾隨來到豳地,擁戴太王亶父,從此周人在岐山腳下重新紮下了根,故象曰「允升大吉,上合志也。」這也是接隨卦,尤其是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岐山」之卦象與歷史。
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
周人在岐山腳下重新定居發展,太王亶父去世之後由三子季曆接位。季曆可不像其父那樣仁慈,而是對周邊程、義渠、西落鬼戎等部族興師討伐,開疆拓土,並幫助商朝征討餘無之戎等部族,得到商王冊封為“牧師”。但同時周人力量的壯大引起了商王的警惕,在季曆討伐翳徒之戎獲勝,並到商都獻俘時被商王帝乙拘禁,最終死在商地。季曆雖死,但數十年征戰,為周人拓展了疆土,鍛煉了軍隊,凝聚了人心,為周人日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季曆死後,姬昌繼位,為報父親冤死之仇,年輕氣盛的姬昌帶“周人伐商,然而在強大的商人面前只有大敗,疆域重新龜縮到岐山一帶。或許是理虧的原因,商王帝乙並沒有窮殺姬昌,反而緩和與周人的關係,還有了帝乙歸妹,從此姬昌汲取教訓,恭順大商,低調隱忍,結交周邊,生聚力量。
「孚乃利用禴」,一方面講季曆征戰四方,用抓獲的俘虜祭獻周族先人進行夏禴祭禮,另一方面也指姬昌面對大商恭敬順從的樣貌,如《呂氏春秋》記載“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供必適,祭祀必敬。九二象曰「九二之孚,有喜也。」這實際上就是處在弱者地位的周人存身之道。
一晃數十年,姬昌沉潛低首,苦心經營,周人實力逐漸恢復,重新成為西方最強大的邦國。或許是為了籠絡強藩,著力征伐東夷,紂王即位之初,曾冊封姬昌為公,但後來還是出於對周人力量興起的忌憚,又把來朝的姬昌拘禁在了羑裡。至於紂王為何放歸文王,歷史上有各種說法,直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戰國楚簡《容成氏》面世,紂王釋歸姬昌才有了合理的說法。
「文王聞之(九國叛商),曰:『唯君亡道,臣敢勿事乎?唯父亡道,子敢勿事乎?孰天子而可反?』受(紂)聞之,乃出文王於……」——戰國楚簡《容成氏》
結合《史記》記載紂王放還姬昌還封為西伯,並賜予弓矢斧鉞,合理的推斷是姬昌表忠心,並許諾率周人替商王征伐叛亂的九國。由此,拘禁七年之後姬昌最終回到岐山。
回到岐山的姬昌,早已是成熟的政治家,他絕不會感激紂王,反而更堅定了自己復仇滅商的決心,但由於實力關係,不得已還得韜光養晦,麻痹紂王。
九三「升虛邑。」
姬昌一方面訪賢納士,發展生產,一方面陸續對外用兵,除了兌現征伐九國承諾,最終征服今陝西關中、山西中南部、河南中部黃河兩岸等大片地區外,還以武力威懾和懷柔結盟手段經略南土,有效控制和極大影響著從西南到東南方的秦巴漢江流域諸國,即「南征吉」,這些國家歷來與商人不睦,後來武王伐紂時助力周人的八國結盟軍隊,即庸、蜀、羌、髳、微、盧、彭、濮八國,基本上都來自這裡。」
「虛邑」的「虛」與「實」對應,類似「用」與「利」二字,「虛」字表明周人並非完全征服佔領這些國家,使之如九國般完全成為周地,但這南方諸國確實在周的實力威懾和懷柔政策之下,面對共同的敵人商,與周結成了緊密可靠的聯盟關係,所以象曰「升虛邑,無所疑也。”至此,“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
六四「王用亨於岐山。吉。無咎。」
這就是周人歷史上有名的文王「受命稱王」了,自此姬昌不再稱紂王所封西伯,而是自稱為文王。
《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于周於京。」《尚書.康誥》「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民。」皆是指稱此事。至於前些年清華簡《程寐》面世,更是詳細描述了事實經過。
象曰「王用亨於岐山,順事也」,就是姬昌在岐山稱文王是順應天命行事。此時,文王年歲已高,除了繼續積聚實力,等待時機,文王臨終前將最終翦滅大商的使命交給了次子姬發。」
六五「貞吉。升階。」象曰「貞吉升階,大得志也。」這毫無疑問就是武王姬發伐紂成功,完成幾代周人的夙願,從西邊的小邦周成為天下共主大周朝,從此天下歸周,無疑是「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上六「冥升。利於不息之貞。」
紂王死了,商朝滅了,但商畢竟是大國,如何處置龐大的商人及王室呢?《逸周書.商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一方面將周滅商歸之於天命,一方面將商之滅亡完全歸罪於紂王一人,同時以撫剿兩種手段對付殘餘商人勢力,命紂王子侄祿父繼續奉守殷商的祭祀,將原商王畿主體地區和大部分商人遺民交給他管理,並設立三監予以監視,同時還命紂王長兄微子啟受封宋國,管理另外大批殷商遺民,這就是“利於不息之貞”,也就是「興滅繼絶」。但是商由之前的天下共主降格為諸侯商國,實力、地位、影響已經完全不能同日而語,也就是象曰「冥升在上,消不富也。」
現在回頭再看升卦卦辭「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
用「元亨」兩個字來描述周人先祖太王亶父從豳遷居岐山,一直到武王姬發伐紂滅商成功的近百年周人崛起的歷史,實在是太恰當不過了。
「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就像在牧野大戰的前夕,武王姬發面對周和八國聯盟的軍隊發出激動人心的戰前誓師動員。《尚書.牧誓》記載如下:
武王戎車三百兩,虎賁三百人,與商戰於牧野,作《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於商郊牧野,乃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塚君,禦事:司徒、司馬、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卦辭中,「用見大人」的「用」字,與六三「升虛邑」的「虛」字相呼應,整個卦辭甚至可能就是對伐紂占卜結果的公開宣示,當然是對通過周人南征而結盟的所有聯軍將士的激勵,以增強全體將士伐紂必勝的信心。
從升卦爻辭和卦辭的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卦辭是對爻辭描述的一個完整過程的高度概括總結,是對其中最關鍵精彩場景畫面的生動描繪。
最後我們再回到地風升的卦象,看看爻辭是如何與卦象相互擬合的。
升卦下卦為巽,巽為入,為風,為木,為樹木紮根生長。
下巽初六代表種子萌生後柔弱的根在向下生長,恰是太王亶父從豳遷居岐山立足紮根之象。
下巽九二樹木初步成長,但仍然柔弱,需要經歷風雨,象徵季曆拓土終被商王囚殺,姬昌氣盛敗師,不得不屈恭事商以存身。
下巽九三樹木長得盛壯了,樹冠越來越大,象徵周人的勢力穩步壯大,周邊結交眾多志同道合的盟國。
升卦上卦為坤,坤為順,為地,為坤地順受乾天之命以行事。
上坤六四在下巽發展壯大的基礎上,以文王受命改名的方式,昭示天下周人滅商的志向和雄心,但仍然在等待最後對商動手的時機。
上坤六五代表時機到了,武王姬發終於完成了周人伐紂革商而代之的天命。
上坤上六,已被周人革命的商人,失時失位失勢成為階下囚,已然是「冥升」,能夠「利於不息之貞」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幾千年來,想必《易經》肯定不止有一套卦爻辭,周代聖賢觀察下巽上坤卦象,在之前卦爻辭的基礎上,最終以周人崛起滅商的歷史過程和圖景為之擬爻辭卦辭,並用六五爻辭「升階」的「升」字為卦象確立卦名,又經反復錘煉最終確定為今天流傳的最佳象卦辭爻擬合。
至於升卦大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順德,積小以高大。」雖然下巽上坤可以意象出多種場景,顯然是《大象傳》作者在已經逐漸成型的卦爻辭的基礎上,又跳脫出卦爻辭,從立德修身的角度重新觀象繫辭,使得《易經》擺脫占蓍吉凶的巫筮層面,躍升至人文化成的新高度。
千百年來,研易者重卦爻辭和《易傳》而輕象,尤其是近幾十年來《帛書易經》陸續有出土,又有人厚古,認為越久遠的越正宗,一味訓詁文字,同樣不重視卦象整體意義的深究,豈不知,利用考古成果和信息技術,以今本《易經》為基準,重新審視卦象,與卦爻辭互參,整體把握每一卦的場景意義,由此再重新審視卦爻辭和《易傳》,才有可能擺脫盲人摸象的困局,在《易經》的研究發展上獲得新的突破,並逐漸累積建立卦象模型和大數據庫,以期在未來人工智能的時代重新觀象繫辭,創造出嶄新的《易經》體例。
寫作此文時,看到劉老師對學會《電子報》櫛風沐雨出刊120期稱之為「十年乃字」,並大為感慨,學生亦有感歎:想當年,毓太先師渡海來台亦可小比作太王亶父遷岐,毓太先師讀書一百年講學一甲子,「遯世無悶」,可謂「允升。大吉。」與「孚乃利用禴。無咎。」保留和傳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種子,並在臺灣深深紮下了根,如今在海峽兩岸已經是枝繁葉茂,以“升虛邑”當可象之。
冥冥之中,「詠豳軒」豈非天意!
中華民族的復興崛起必將伴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復興,必將重整經典,返本開新,接下來「王用亨於岐山」與「貞吉。升階。」是我輩及後人對於文化復興重建無可推脫的歷史夙命。
再回到周人崛起順天滅商的地風升卦,放眼當今天下,中美激烈角逐豈不是當今世界的周與商?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