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修亮老師從頂溪國小退休後,大家就沒有機會觀摩她的課程實務了。但是,一個在家自學班已經跟著修亮老師學習三年多了,這是她在完成一個教學階段後的總結,讀者應該可以從中看到她的教學脈絡。我們徵得修亮老師的同意刊登,希望有志於兒童教育的朋友有所啟發。
這學期的課程在「價值觀」這個關節結束。
我們再來複習一遍自己的學習。
會一次又一次的複習,不僅僅是教師的責任與嚴謹,也是學習者自知自覺的必要行為。上課是「學」,有個人教你、引導你;離開課堂的一切思考與行為都是「習」,你得自己提醒自己如何把學得的思考能力落實在行動上,否則一切都只是空洞的知識。學得再多,生活還是沒什麼改變,習慣照樣習慣著,隨意照樣隨意著,腦袋裡的思考再豐富,也不過就在你腦袋裡跳躍活潑,這或許是個理想家,或許是個雄辯家,但沒有實踐能力,通俗點就是「說得到做不到」,那可真是浪費了學,因為沒有習。
入學時,我請你們發現自己無時無刻都在「想」,這個「想」拆解成「誠意正心」,讓你們發現自己有「心」。當你發現「用心的時候才知道自己其實有在想,不用心的時候其實就算有在想,也想得不知不覺。」
我們的學習從發現自己的知覺能力開始。
有了知覺能力,才會注意、整理、分析自己觀察的事物,並且嘗試著用各種方式對外表達,表達成功了,就能與外界溝通。
溝通不一定是人和人,人也和動物、植物、甚至大自然的一切溝通。當然也需要和自己溝通。而且最需要的,就是和自己溝通,問自己喜歡甚麼討厭甚麼恐懼甚麼?原因如何?這個原因是如何造成的?
如果不能解析自我,深入了解自我,就不可能擁有自信,即使家庭父母非常愛你,給你充沛的絕對自信,你可能只是被溺愛寵壞成不會思考、不講道理的過度自私、任性者,或是因為不能自知自覺,無法擁有自己真正的思考能力,成為過度社會化的流行追逐者。當然其中還有更多複雜的變化,這是你一生的學習,直到老年,你都要不斷回頭檢視:當年我疏漏了甚麼?現在我如何補足學習?
最初的思考、自我學習,是以歷史故事的形式學習的,我當初帶你們從有巢氏的自我安全保護、燧人氏的環境探索與冒險、伏羲氏的連結思考與創造、神農氏的家族合作,直到黃帝的大群體組織,一部人類傳說的遠古歷史,正有如一個孩子的自我發展。這一段,我們是以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作為核心。
而後,自我啟蒙,開始探索身邊的群體,朋友是人們接觸的第一個外人,你們不知不覺交了朋友,但不知不覺是沒有學習能力的,每個人家庭環境不同,天賦個性不同,培育方式不同,人之間差異太大,你們如何了解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都需要許多思考與技巧經驗。朋友之間充滿了感情,但許多現實的事物,又使彼此必須理性溝通、對待。在感性與理性之間,如何自我控制?如何彼此相知?從孤獨走向知心知己,不能缺少朋友的人類,如何尋找並維繫自己最好的朋友,也是一生的學習。

▲以上圖說:這是修亮老師在課堂上帶領學生一起整理、
回顧一個學習歷程的結構圖。
然後,我們開始學習合作了。
記得第一次的合作是甚麼嗎?我們去走過一條河流,寫了一首長詩。雖然是每個人寫出自己的感受,經過討論與安排,居然也成為一首語意流暢的河流之詩。這算合作嗎?
是啊!每個人不是都貢獻了自己的智慧、感情與心意嗎?
但是,也不是啊!每個人各寫各地,不過就是重新排列組合而已,沒有任何人需要配合別人而修改或放棄。
第二次的合作是戲劇,仍然是每個人決定自己的腳色與劇本,但是因為需要顧及劇本對話的合理與延續,所以非得和別人配合不可,得要稍微調整自己甚至是縮減、退讓。
但是,戲劇明成仍然是搶得十分熱烈,群體感還不很強烈的你們,誰也不肯退讓,最後搞出個天一般長的名字,好把大家創造的戲劇名,至少放其中一個字進去。
這個合作,仍然有些自我過強。
所以當時我們學習了感性與理性,客觀與主觀的定義。

▲以上圖說:修亮老師一步一步帶領學生建構思考的邏輯性。
這是自學班四年級學生的課程進度。
接著是原始人與現代人的文化合作。
原始人和現代人各自非常團結,在分組討論的過程中,雖然對自己的團體保護意識強烈,處處小心翼翼的防範對方對自己族群的可能侵犯,但是也仍然能客觀的設計各種規範與儀式,甚至後來原始族還提出「通婚」的建議(我記得是畫圖哥提出的),他認為這樣才能兩族真正融合。
這真是非常群性又大觀的提議,可惜當時實在時間太少了,沒能掌握機會好好討論「政治性通婚」的意義,包含對結婚的男女雙方是否會具有強迫性?是否過度侵犯了個人人權?個人在群體之中的權利與責任,到底有甚麼範疇或界限?
不過這個問題在下學期應該開始有新的開展,婚姻的價值是甚麼?生命繼承除了自然繁衍,對人類來說,還具有那些個體與群體的意義?這在國小五年級,是個需要開始探討的主題。
原始人與現代人主題,使你們在合作上創造出「群體感」,你們第一次感受甚麼叫「團結」。這是群性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團結感使個人感受被群體肯定,被尊重、光榮。但是「團結」這感覺本身是很中性的,人類會團結在一起做很好的事,很有榮譽感、很覺得自己做對了;但是人類團結在一起,也會做一些殺人放火、搶劫、霸凌的事,一樣會被自己的小團體肯定,會覺得很光榮很興奮。
那到底該拿團結怎麼辦?
這就要看你自己的價值觀!
到這學期的辯論,每個人的獨立提案、共同討論、相互支援,都明顯進步了。你們合作得很好,「合作無間」。也學習到許多辯論的技巧,當然勇氣也增進不少,從第一次的緊張到現在的流暢,表現很好。
還記得我開學時給的文章「西雅圖酋長的宣言」嗎?現在學期結束了,你們請回頭想想:開學時只覺得這篇文章寫得很美,「老師,這裡面有一種我說不出來的東西。」這句話我忘記是哪位學生說的了。但是,你們現在請再拿出來看一遍,這篇文章會如此美麗,只因為形容詞很豐富嗎?只因為他寫了大自然嗎?
看出來了嗎?
這篇文章裡有一種價值觀!
是的,這個學習要學習的就是價值觀!
不論在你個人,還是在群體,你做好事,做不好的事,都有可能得到肯定與讚美,都有可能覺得自己很光榮、做得很對。
那好或不好有甚麼意義?
就在於你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
而我教你們的,就是建立價值觀。
家庭負責個性教育,學校負責群性教育,組合成你獨特的價值觀。
個人價值和群體價值,是「不知不覺的被群體影響」,或是「自知自覺卻因為渴望被群體肯定」,或是「恐懼被群體排斥」而跟隨群體價值,都只是沒有自我的社會化價值觀。
完全不管社會價值,只管自己高興,也不是不行,這種人也可以活得很好,但就是無法與群體合作。
在「與群體合作」和「個人獨特」之間,如何調配均衡,使大家和諧相處,即使有衝突,也能理性解決,就是價值觀的生活實踐。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建構你人生的價值觀與生活實踐能力。
所以,最後,我請你們設計出一個學校的結構,包含目的與做法。
這當然是很龐大的結構,但是,你已經在「學校」裡讀了這麼些年書,學習了這麼些年,居然還不知道「學校到底在做甚麼」?表示這個學校沒有好好教育你,你也沒有真正學到應該具有的能力。
龐大是必然的,沒關係,慢慢來。
你們目前為止,學與習,都很好!
這星期,我們把大家寫的目的統整一下,合作寫成一個大目標。
另外,為了實踐這個學校的教育目標,我們還要討論出:這間學校,需要怎樣的組織架構?怎樣的課程與排課?怎樣安排時間與班級?怎樣的管理模式?
一般學校的組織就是訓導、教務、總務等等,你這兩天可以先查詢一下資料,這些組織職務負責些甚麼?如何輔助學生學習?這種組織型態好嗎?不好或好在哪裡?如何修正可以更完整?
我們上課時來討論。
【給各位家長】
課程結束了,這是建構群性價值觀的階段,我需要和每位孩子個別談話,家長則隨意,現在的階段,已經是孩子非常獨立思考的階段了。
所以這星期的課程結束後,我希望孩子們若是有空,可以個別和我安排時間面談,對價值觀再做個別性討論,每位孩子大約四十分鐘到一小時,看談的狀況,就以一小時為限吧!
家長若是要座談,請和孩子時間錯開。
另外,很重要的,我和孩子的面談拒絕家長錄音,因為必須尊重他的成長與價值,這是課程中非常重要的核心,我不能違背自己的教育理念,這也等同欺騙學生,孩子可以自己和您聊,你有任何疑問,我當然也有責任和您交流。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