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7月25~29日連續五天,修亮老師受到全國第一個公辦民營小學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校長之邀,主持一項教學示範,透過教學實境,帶領老師們思考並嘗試開展從明明德→自知自覺,到親民→均衡溝通,再到止於至善→完美合作,從國小到大學一貫之道的人格自覺教育,到底應該怎麼落實。感謝許雅貞老師在課程進行中所做的紀錄,我們從2016年8月份第70期電子報開始,逐次刊出,以饗讀者。這是上過一天半六節課之後的教師討論。老師們都發現,只要懂得引導、啟發,不要給框架,孩子們學習抽象概念的能力令人驚嘆!
王 :請各位老師提出對我進行了一天半教學的任何問題,或想法,最好不要要求我將整套所謂的教學系統講給各位聽。
蓉:為什麼老師覺得把整套的系統講給我們聽是不好的,是怕框住我們嗎?
王:對!因為我太老了(經驗太豐厚,會使年輕老師的思考不知不覺被引導)。
晴:看老師教學,都能找到引導學生思考的方向,即使學生想不出來,都還能夠引導學生的想法。
王:對!老師本身對學習的基本概念會影響教學,學生常常要用生活經驗來引起他的想法,如果用同一個問題去引導學生,學生又說不出來,這樣是比較無效的,這問題他不會回答,未必代表他不會,或者我問得不清楚,有可能是他看不到,所以我得要拿出來讓他看到,所以,我今天後來才用100元拿給他們看,去思考「元」跟「數字」的關係。其實這是經驗,我常常講一個東西還想不到的時候,就會用故事來講,一邊講故事,一邊想,就會慢慢想出來了。
晴:修亮老師可以用很淺顯的的講法來解釋很複雜的概念。
某師:我們自己在教學的時候因為沒有經驗,所以都不太敢講太抽象的概念,像老師昨天講格物致知,可以用生活的經驗講出來,本來以為小孩會聽不懂,結果今天看講無極,我看小孩的反應都很好,真的很訝異。
王:我母親的叔老爺在家裡開私塾,因為是家塾,所以男女孩子都一起學,後來,戰亂了,我母親到台灣時,是在一邊煮飯時一邊用吟的用唱的,古文觀止一本就唱完了,我的經典學習是這樣來的,對我來說,我生命意義價值的選擇是這樣塑造來的,誠意正心與格物致知是一體的兩面,一個正,一個反,是相對的兩面又是一體存在,一個內一個外,誠意是本能是好的,是沒有對錯的,即性本善的善,是美好的存在,沒有美好的存在世界就不好了,但我不可以直接表達誠意,太直接就變得不好了,所以才要正心,心要正,表現的行為才合宜。我會把個性和群性放進去,是因為到了三年級的時候要把均衡放進去,要為以後三年級奠定基礎。一開始會很慢,因為要把思考的脈絡抽出來,上連到源頭,四年級之後是合作教學,三年級以前都是在建立思考脈絡,其實,到二年級時學生的表現就會不同,學生到後面也會很快,我們成人會慢是因為我們被框架套住了,但學生沒有,所以學生會很快,不管進入古文或概念建立都會很快,他們就是直接吸收了。
對某某生的關注,有時候也不能太關注他,我很愛小孩子,很喜歡小孩子,但是我盡力維持一個冷靜均衡的態度,我會很小心,不能讓特殊的孩子有太大的期待,或太深的依賴,因為,我不是孩子的母親,如果一旦真的有特別照顧的孩子,那就是一輩子了!就像我那個孩子(某個一生照顧的學生,今年已經四十歲)曾說過,老師,你對我是終身保固耶!那都是在極特殊的因緣下的,如果孩子都有叔叔嬸嬸的照顧,老師其實是要幫忙把這孩子跟這些親人的線連起來(而不是取代親人,這對他和他的親人是不公平的)。
我們的教育目標是什麼?健全的人格!那麼我們再反問,人格是什麼?人格有統一的嗎?那跟定義有關,如果(教師)彼此(對教育)定義不同,那麼就真的很難溝通的,所以我們今天開始(的課程)接續(昨天的語文,卻)有些數學的影子,這就講到我們是不是一定要進行分科教學,那分科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明天會開始接續數字與量的概念,數字是一種符號,為什麼要使用符號,對符號的定義是什麼要找出來,所以符號的表現有什麼?文字,圖畫,身體,聲音,表情⋯⋯等等。
蓉:為什麼無極空間是1不是0?
王:我們以前在上那個課大概進行了一個月,什麼都沒有才是0。學生會先發現有,有一個1,然後從反向空間去推論思考,1以前是什麼?無極的有在更早是什麼狀態?外太空,外太空也是一個有,那推論0,是結束和開始,在兩端思索之前是什麼?就是那一個點,那個點是什麼?界限!有形開始出現數字就開始出現了,思考開始出現就是有形開始出現,一個有就是1。異空間是學生說的,學生還說發展之後0是在一端,往右發展的時候,數就會無限多,這也是為了打以後學負數的基礎,往另外一端的發展,應該也是無限多。
蓉:怎麼把概念連結到學科?
王:剛開始在討論概念時,最好不要把它討論成像在上數學,連結很多生活,才能讓學生不會侷限在學科知識裡面。其實,今天時間不夠,之後本來要再接續著上,要讓他們明白數字與文字的關係,數字背後是有一個故事情境存在的。
晴:那是像學生學著自己命題一樣嗎?
王:對!但是我是把後面的道理教給他,說明情境,像總類,多少,關係,都是有關連的,我很怕教到那種科學思考很強、但是對死了四十萬人的故事卻沒有感覺的學生,再例如這個櫃子跟那個櫃子的關連,包括像這種關連是怎麼出來的,都帶有解析與情感。這些都要同時下去。這樣下去之後,對數字是會有感覺的。
蓉:我帶一個新的班級,那我該怎麼開始?
王: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擅長不同,你可以選擇用你擅長、習慣開始,例如:觀感,觀——觀察;感——感覺開始。看你的方式,或像學生的直覺,你用直覺開始也可以,因為學生一開始的狀態很接近本能,直覺,還可以再延伸時間,短的直覺或長的直覺。
王:朱熹將大學和中庸分開,因為大學——哲理,人格的終極目標;中庸——方法,建構人格的步驟,明明德,我知道我自己做什麼樣的選擇;止於至善,我明白我為什麼要堅持;又讓我在群體之中能夠合作(親民)。前陣子剛好上一個班,在討論戲劇的名字,每個人都想要(用)自己的名字(當戲劇名字),那你要就那個戲劇跟那個名字的關連講出來,在講的時候都不講這是誰誰誰想的名字,是為了公正持平來討論事件本身,第一次整合完了後,這時可以公開投票,但是再到第二次選擇時,就不用投票,要用講的(講道理),有學生在投票時,會說少數服從多數啊!這時我就問學生,我之前的年代在這句話的後面還有一句話,就是多數尊重少數,那我再問,你怎麼尊重?(向少數說)對不起!有感覺嗎?(向少數說)謝謝!有感受嗎?到最後還是有人被情感說服,或被道理說服,這是常態,有些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的跟別人的加起來,這是最快的,但要能把自己的丟棄是最難的,所以尊重才會真正出來,才會真的出現。
蓉:我們現在是不是要編排自己的課程,那老師之前給我們的國小人格架構,是不是可以要把這個結合起來?
王:這是知識,對不對?所以,你可以拿任何教材來進行。
蓉:所以即使我們現在還是有南一版本的課本,還是可以一起發展這樣的教學。
王:對!你喜歡的就可以留下來,你不喜歡的就可以刪掉,通常太浪漫美好的我就會刪掉,要時常從學生的生活經驗拉起來看。例如:小熊溜滑梯覺得好快樂,夕陽下山了,小熊就依依不捨的回家了,小熊應該是會捨不得不溜,想要再溜一下、再溜一下⋯⋯。很多想像力豐富的教材,是很多老師喜歡用的,尤其是年輕老師,但這樣會變得很個性,會缺乏群性,多元角度其實是要從群的角度出發,現在大家都鼓勵要有想像力、要有創意,潛在中都注重要求個性,其實都失去了群性,而且失去群性的創意,都很難跟人家溝通,甚至是沒有辦法跟別人溝通的。
蓉:我要教一年級,那麼一年級教注音符號該怎麼處理?
王:包括像國字教學也是,不一定要從課文中抽取,其實從概念選取文章,直接從文章中選取概念性的國字,直接教,學生就會了。教學必須看狀況,不一定要會寫,因為這些概念性的字也是常用的,所以孩子就可以直接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