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五十四期
2015.04.01 出刊
■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中行獨復 時乘六龍
      ──記毓老師逝世四週年紀念會
◎文/閻以炤
■ 【有朋自遠方來】文化心通─北京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到訪記◎文/閻以炤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四十】繫于苞桑◎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卅六】博杯與祭祀◎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腳底的溫度低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危害?◎文/樓中亮
■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建構兒童基礎人格的第一課◎文/王修亮
■ 【志學集】勿藥有喜──管窺易經與中醫的關係
      ──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四月通知
◎文/陳亞莉
■ 【學會公告四則】2015春季研習營開始報名◎文/編輯部
2015年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基礎班招生◎文/編輯部
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文/編輯部
jt叔叔「方劑臨床能力十日衝刺班」四月底確定開課◎文/譚傑中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
 
中行獨復 時乘六龍
記毓老師逝世四週年紀念會
◎文/閻以炤

2015年3月29日奉元書院舉辦「毓老師逝世四週年紀念會」,分六部分進行:

一、奉元學會理事長徐泓教授致辭「夏學當道 形勢大好」
二、黃大炯先生報告「一個老同學羊年的建議 ─ 過年給毓老師送個紅包吧」
三、董華春女士報告「奉元老人 魂歸長白」
四、劉君祖老師報告「中行獨復 時乘六龍」
五、《毓老師講論語》(上、下冊)與《毓老師講莊子》新書發表會
六、播放毓老師百歲講授《易經》乾卦之錄影

四小時的紀念會內容極其感人,許多人淚流滿面,王鎮華老師說:「已將毓老師弟子的心,完全凝聚在一起」真是道出眾人心聲。

徐泓理事長師事毓老師四十多年,他致辭言道:「毓老師要學生經世致用,果行育德」,「以夏學奧質,尋拯世真文」,如今夏學當道,應正是努力好時機。

黃大炯先生是毓老師最早的學生,他認為人活著是一個「聞道、學道、行道」的過程,這是毓老師教給我們的。有鑒於辦理書院經費募集不易,他祈求每位同學,每年捐出新台幣一萬元護持奉元書院。

董華春女士是毓老師的孫女,她在會中報告2014年7月24日至7月31日,她重返新賓與毓老師兒子張景興、弟子顏銓潁,在毓老師親自規畫興建的「滿學研究院」,祭拜毓老師,安置毓老師神位,讓毓老師魂歸長白。

劉君祖老師報告「慎獨」在於發揮個人、民族、文化獨特之處,奉行中庸之道,方能「獨立不懼,遯世無悶」,毓老師終其一生盡修此道。當依時而行,發揮核心競爭力,脫去桎梏,並以毓老師詩「豈止日月易新懸?必也盤皇另闢天」共勉。當追求生命大確幸,「合志同方,營道同術」,最終「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

▲圖說:劉老師在毓太老師逝世四週年紀念會上以「中行獨復,時乘六龍」為題舉行演講。出席同學聽了不過癮,特別要求老師在「大易專題研修」課堂上再做深入的發揮。

▲圖說:易學會同學出席毓太老師逝世四周年紀念會,會後與老師、師母合影。

白培霖老師介紹《毓老師講論語》,這是依陳美錦學姊筆記整理的。

陳明德教授以PPT介紹《毓老師講莊子》這部書,這是照他用老師錄音帶整理出的筆記,重新整理出書。兩部書都精彩,值得一讀再讀。

播放毓老師百歲講《易經》乾卦錄影,時間已超過5:30,無人離席,大家聚精會神,聆聽教誨。毓老師對初學者鉅細靡遺的貫串教學,特別強調乾卦九五「利見大人」是利見大德之臣,而九二「利見大人」是利見大德之君,兩者相得益彰,才能治國平天下。初爻潛龍之時,陽在下要好好修龍德,九三終日乾乾,就是健而又健,一步比一步難,得反復其道,終而復始去做。不要做上九「亢龍」,任何圓滿不長久,太陽不在一家紅,記得要保盈持泰。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即言天德不可為首也,因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毓老師字字珠璣、刻刻提醒乾卦真諦,全是讀書百年所獲得的生命真智慧。

老師的勉勵讓大家動容,也與前面徐理事長及各學長的報告相互印證,今後眾人傳承文化的責任更加艱鉅。

本期目錄...

【有朋自遠方來】
 
文化心通
─北京四海孔子書院馮哲院長到訪記
◎文/閻以炤

有緣在台灣見

北京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一行五人,2015年3月22日抵台訪問六天。同行的有中央音樂學院謝嘉幸教授,北京市順義一中李冬校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楊萍老師,以及四海孔子書院朱磊老師。

劉君祖老師特別邀請他們3月25日上午8:30參訪咸臨書院,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鄧美玲在書院盛情接待,並贈送每人四本學會出版的《夏學論集》。善吹尺八樂器的賴一誠老師,特別泡出有底蘊的好茶待客。

2014年11月劉君祖老師參加廈門篔簹書院「2014第六屆兩岸國學論壇」,分組座談時,馮哲院長報告位在北京西山的四海孔子書院運營情況,影片介紹書院祭孔禮儀,以及學生讀書生活情形,給人印象深刻。當時馮院長就表示近期要到台灣參訪,至今方得如願成行。

心通一切通

馮院長座談中提及此行目的:一則與台灣多家書院交換意見,另外還想聘請台灣名師,到中國大陸培訓更多師資。劉君祖老師說,中國被西方國家壓抑兩三百年,這次富強崛起可能會興盛上千年,但光靠硬實力還不夠,還得靠中國文化軟實力才能辦到。馮院長說他聽了非常振奮,回去得繼續努力做發揚中國文化的事;兩岸合作發展除卻三通,還得「心通」。劉老師接著說:「心通一切通,這還得靠中國文化發揮其功能。」

▲圖說:劉老師與到訪貴賓(左起)謝嘉幸教授、馮哲院長及賴賢宗教授(右一)在咸臨書院合影留念。

▲圖說:劉老師與師母最後與所有貴賓合影留念

▲圖說:劉老師贈送咸臨書院《夏學論集》系列叢書給馮院長。

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

臺北大學賴賢宗教授特別趕來咸臨書院,迎接馮院長一行人前往臺北大學參觀座談。賴教授2014年12月25日一連三天,在臺北大學主辦「第二屆經典詮釋與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當代儒學與生活實踐」,馮院長和劉君祖老師因故未能參加,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由前任理事長邱雲斌老師代表參加。

臺北大學座落於新北市三峽區,校園優美,文風鼎盛。賴賢宗教授見貴賓盈門,情緒盎然,再三邀請貴賓每年務必到臺北大學參加研討會,南華大學藝術文化中心周純一主任,告知南華雅樂團,必修古琴三年;如今大陸各地大學都找他重建周代古樂,有趙國、齊國、魯國...,周主任幫他們找古譜、成立樂團,並請曾至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聲樂的羅惠眞老師,演唱杜甫詩〈客至〉,此曲由郭淑玲老師譜曲。

曲終人不散

會後賴教授在「普門茶品」宴請貴賓吃素餐,席上賴教授吟唱《心經》咒語:「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意即大家一起快去西方極樂世界。賴教授研究樂教有成,吟唱鏗鏘有力,丹田發音,中氣十足。最後羅惠眞老師再吟唱恆春民謠〈思想起〉,表情動作,感人心弦。馮院長行程緊湊,接著又從三峽趕往台北101大樓繼續下一行程。

本期目錄...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四十】
 
繫于苞桑
◎文/劉君祖

素人從政的柯文哲市長承襲了這廿年來執政高層「口沒遮攔」的風習,頻頻凸槌失言。他在《建中青年》學生刊物上質疑慈濟功德會內湖圈地的不妥當,引發這月來社會輿論熱烈反應,倒是探觸到了台灣宗教界長期積累的一些問題,大家攤開來審視面對,也未嘗不是件好事。

慈濟志業在台發展半世紀,真正開創了慈悲濟眾的文化奇蹟,聞聲救苦、尋聲救苦的觀音襟懷,體現於證嚴上人及其所感召的藍衣信眾的篤志修行上,也確實贏得了普世的敬重。然而隨著組織的不斷擴大,資源的迅速積累,一些值得商榷的作法逐漸出現。豐盛轉旅、泰極否來的可能性不宜低估。

多年前,我就占探過這個問題。證嚴上人的修為境界為觀卦九五爻動,爻辭稱:「觀我生,君子無咎。」小象解釋:「觀民也。」確實值得敬仰,真是觀音示現的相。大象稱風行地上,省方觀民設教。《彖傳》讚嘆:「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有孚顒若,下觀而化也..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慈濟功德會的發展呢?訟卦二、四、五爻皆動,三爻齊變為剝卦。引發爭議,甚至資源流失、根基動搖都有可能。好在九五君位值宜變,爻辭稱:「訟元吉。」與領導關係密切的九四、九二皆稱「不克訟」,不管內部外部怎麼爭,有上人的威信在都還鎮得住。證嚴法師年歲已高,終有一日撒手西歸,舉世聞名的慈濟宗又當何去何從?禪宗五祖弘忍的黃梅道場為爭衣缽危機四伏,六祖惠能承印只有遠遁天南,失利者還追殺十幾年。孔子歿後,儒分為八;墨子辭世,派分為三。這裡面所透露出天道人性的機微,後世弘法修行者能不深心體會、敬慎以對嗎?

擾嚷一陣後,慈濟高層終於出面釋疑,承諾調整改善,風波告一段落。之前我問慈濟如何因應,為晉卦九四爻動,又有剝卦之象,爻辭且云:「晉如鼫鼠,貞厲。」小象解釋:「位不當也。」環繞上人身邊的高層責無旁貸,處理後效卻依舊難言。晉卦為日出之象,大象稱:「君子以自昭明德。」鼫鼠性貪,繁殖力又強,人生為佛為魔,成聖成狂,往往一念之間,好不艱難!再問上人入寂後,整個組織的發展?為否卦初、五爻動,齊變有噬嗑之象。

否是天地不通,噬嗑則鬥爭激烈,警惕更深。初爻代表廣大基層信眾,爻辭稱:「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小象點出:「志在君也。」固持正信,還在於最高層的領導有方。九五爻辭稱:「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小象強調:「大人之吉,位正當也。」繼承衣缽者若有大人的修為,則可休止否運,振衰起敝。苞桑與茅茹都是比喻信眾,根株相連,質柔而韌,弘法志業的基礎在此。《繫辭傳》記孔子言:「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亂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易曰:其亡其亡,繫于苞桑。」居安思危,培元固本,為休否正道。萬一新領導德望不足,難企大人境界呢?

慈濟高層記者會後,我再問未來如何?為恆卦二、四爻動,齊變有謙卦之象。恆圖長久永續,九二爻辭稱:「悔亡。」小象解釋:「能久中也。」九四爻辭稱:「田無禽。」小象批判:「久非其位,安得禽也?」下卦的九二能持中道,上卦的經營高層九四不稱職勞而無功,兩下較量,決定最後的發展結果。

否卦九五單爻變成晉卦,休否的大人能旋乾轉坤,使整個組織績效提升。若沒有大人的修為則不吉,仍為否局。這個卦象我已歷多次,驚詫於其關鍵考驗之精準。跨世紀台灣大選前幾天,宋楚瑜即為此象,以卅萬票飲恨;陳水扁勝選後對台局影響,也是遇否之晉,結果足足否了八年,兩岸不通朝野不和經濟不景。2006年周錫瑋台北縣長勝選,是因為比對手羅文嘉更大人一些嗎?宋、扁二人非大人,滯否而難晉。總結起來,似乎如此。去年底柯文哲勝選後,對台北首善之區的影響,又出現此象。大人則晉,非大人則否。慈濟今日再逢類似情境,易經真是至精至妙至神啊!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卅六】
 
博杯與祭祀
◎文/邱雲斌

天后江蕙的台語歌「博杯」,悠悠唱出台灣庶民心聲,博杯問天地鬼神,可以有答案。你相信嗎?我相信。

老媽更相信。從過年到二月二日,老家附近大小廟宇,丘園附近的土地公,祖墳掃墓,一一虔誠請示,博杯以求吉凶。

我原本不信,因為從機率看,神明總是慈悲為懷,博杯得「聖杯」一正一反,說YES的機率是二分之一;二杯為反面,說NO的機率是四分之一。真好!求任何事,被認同比被拒絕的機會,高出一倍。

直到自己親身經歷,印證冥冥之中,兩片木頭做的杯(正名為筊),只要心念虔誠,確實可請來神鬼開示。和我們以易經「大衍之數」占卜一樣,只是博杯較簡單,一翻兩瞪眼。

易經原本即卜筮之書,「元亨利貞」的貞字,本意是占卜,引申為「貞之為問,問於正者。」因為不確定結合天地人鬼神的正道是什麼?是否行得通?所以,從博杯到大衍之數,都可建立一個人與靈界,就是天人溝通的管道。

什麼事讓我對博杯深信不疑?數年前,老爸臥床年餘,漸漸深陷昏迷,身上插滿管子,每天要請專人定時抽痰、翻身,忍受肉體最大的痛苦。有一天,老媽帶我到山城城隍廟「南斗註生、北斗註死」處拜星君,只見她眼角噙淚、喃喃禱祝,我知道老媽在求城隍把老伴帶走;可是博杯時,一連三次都是兩個正面的「笑杯」,神不給確定是否的答案,事不過三,我們怏怏而回;相隔近月,老爸走了。

老爸走後,客家風俗是要儘快向祖先稟告,我在牌位前點香祭拜博杯,祈求祖宗接引,卻始終是兩個反面的「陰筊」,我惶恐的跪下磕頭,也得不到聖杯,事有蹊蹺,難道祖先不高興?不同意?老媽要我仔細回想是怎麼禱唸的,我說報告老爸的生辰及往生時間,再請祖先「接引西方極樂世界,往登彼岸。」她馬上說「不對!祖先不是神佛,怎麼能接引西方?」天啊!問題出在我一句禱辭,讓祖先不敢承擔,我可是清楚算著連續博了八次杯,都是陰杯。以機率計算,四分之一連乘八次,是六萬五千五百三十六分之一。

可見另外一個世界,秩序嚴謹更甚於人世,並且絕對有暗中影響操控人間世的能力,這也是學習易經,知道在人與人的溝通之外,更要誠敬的與天地鬼神溝通。

劉君祖老師講述全篇易經都與祭祀有關,可以從觀、察開始研究。說文解字說「觀,諦視也。」「諦,審也。」所以,伏羲作八卦時「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這個觀是抱著崇敬的心,審視觀照,深入省察,人的智慧由此得到啟發。而觀卦是易經起手式「盥而不薦,有孚顒若。」彖傳曰「大觀在上,順而巽,中正以觀天下。」「觀天之神道….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大象傳還要「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在在顯示聖人在深入觀察天道後,創設神聖教化、教義,讓萬民信服。也顯示在大宇宙的天地,和小宇宙的人之間,如何以「觀」來連結。

察字寶蓋頭下,就是祭,意為祭祀無所不包的萬物之母。這樣,我們在讀繫辭傳「察於民之故」「百官以治,萬民以察。」可以有更深一層的體認,知道「天心自我民心,天聽自我民聽。」為政者可以帶著祭祀般的心態來治理人民。

還有一個貫穿全易的是亨,烹、享都與祭祀有關,「亨者,嘉之會。嘉會足以合禮。」除了人與人的溝通,更要「天人通」,與天地、鬼神溝通,就是靠祭祀,這都有一定的禮數、禮節。而祭祀的關鍵在孚,要虔誠、誠敬,祭品不必豐盛,「孚乃利用禴」,溝通禮敬的誠意最重要。

這樣祭祀就可以把易經全部有「亨」的卦串連起來,如何追求天地間最大的和諧;再來研究「孚」,範圍就可以無限擴大,相信這裡面可以思考,目前人類無法與天地溝通,受到自然反撲等等問題。

個人原本喜歡李光耀說的「我不會說我是無神論者,我不否認也不認為有上帝存在,所以我不會嘲笑崇拜上帝的人。」在對易經的祭祀觀有重新體認後,抱著更寬大的胸襟來讀易經,更能心領神會。當然,與博杯有關。不相信,你虔誠的博杯試試看!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腳底的溫度低會對健康造成什麼危害?
◎文/樓中亮



為什麼要量腳的溫度呢?

因為地心引力的關係,人體70%的血液會留在下半身。

若久坐或久站,回到心臟的血量會不夠而造成心臟心博不夠而打到大腦的血量不夠,會導致頭痛、頭暈、胸悶、心悸、腰痠背痛、肩頸痠痛,男女都會造成肥胖。

若是不方便天天泡腳,可以左腳垂直落地、右腳疊跨在左腳上,由下往上搓30下。

按摩小腿肚可改善下半身水腫、婦科疾病、男科疾病、腰痠背痛、心臟疾病。

※腳溫女性應為34度;男性應為35度。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
 
小學階段的人格特質與教學目標
◎文/王修亮

編按:多年來,各界對兒童經典教育的進行方式一直是無所用心、草率敷衍。兒童讀經運動看似偉大,但因為沒有後續的銜接整合,效益極為有限。王修亮老師以其深厚的國學修為,在國民小學任教,並親身參與了台灣不同階段的教改運動。最後她選擇以兒童人格發展為核心的教學,全科自編教材,在台北市頂溪國小帶領團隊,進行一到六年級的統整教學。為了教育家長,她們還為家長編寫教材,並要求家長隨同上課。這是將經典的內涵精神完全融入現代教育的最佳示範;以兒童發展為主體,經典只是教學素材之一。只可惜這個教學從修亮老師退休後即告終止,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特延請修亮老師將其正在進行的私人課程移至學會,讓我們錄音、並做上課逐字紀錄;最後再請修亮老師將課程進行中的各種想法補入逐字稿中,俾使後來者有所依循。因為每一堂課的逐字稿約有三萬多字,無法全文刊載,只能刊出一小部份,盼能拋磚引玉,為重整國學,探索中華「元」文化略盡心力。

 

前言

少年考入師專,親友恭賀我將來要教小學了。「小學」,一個多麼普通、多麼普及的名詞,在當時的社會,意味著一生的穩定,以及不再有任何發展。

執教之後,小學這名詞活生生的沸騰起來,當時一個班級將近七十個人,聽不完的爭吵,改不完的簿本,我常常要到夜深人靜,才茫然發覺,自己這一整天,隨著流水般的作息奮進行動。但是疲憊不堪的只有身體,教學過程中激發的多元意念,在課堂內外每一霎那似乎都鮮明跳躍著,但在時間與雜務的壓迫間,只剩下依附著作息隨想隨散的技巧操作,多情多感的心,從來都趕不上深入探索。而即使是這茫然,也幾乎在日子中逐漸封閉萎縮。

或許,我會因此遺忘真誠的心靈,將慣性的表層當成平安幸福。天命卻引領我走上爆裂焚燒的路程,熱烈的顛覆眼前所見的學習形式,有人稱之為教育改革,有人稱之為教學創新,我開始自以為是的建構了一系列國小教育課程。

多年以後,我終於明白,自己所作所為並不是改革,也不是創新,這就是小學,正常小學,灑掃應對進退的正常小學。我不過是傳承著古老的教育,紮紮實實的進行常態教學,僅此而已。

「凡物有本末,不可分本末為兩段事。灑掃應對是其然,必有所以然。」

求其本然,行中庸,致中和。

我這才領悟教小學的真義與實踐方法,教育上的表現並非我獨創的發明,不過是浸染文化中自然而然的進程。

小學

小學的目標在建構基礎人格。

「必也正名乎。」人格、自由、民主等等詞彙,在各說各話之下,其實是完全沒有「正名」的,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共同定義。當一個名詞流行到濫情的時候,教師就需要具有自警的功能:「人格是甚麼?我想教育的人格,是孩子自己需要的嗎?是家長期望的嗎?是社會連接的嗎?」

所有的教育,都是主觀的,正如人格中的是非對錯、道德善惡,都是主觀的。教師應該依循自己的主觀,定位人格?還是遵循家長的主觀,塑造學生?主體的學生,又如何能在教師與家長的主觀之下,架構出自我真實的主觀?

所以,從目標開始,就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對我來說,人格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開章明義說的是「大學之道」,為何我放在小學談人格?
人格是不可能分成大中小學的,它一以貫之,小學沒有從此打基礎,到大學,已經非常難以扭轉學習了!

故而,灑掃應對進退之中:
「明明德」,知道自己學習時,身體操作其實是跟著心靈思考走的。
「親民」,除了自己獨力完成事務,還需要學習與群體溝通,做好分工合作。
「止於至善」,這一切的學習是從喜悅之心開展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逐層而上,並不只看技術與能力。
具體而微的小學,才能正確發展到大學。
我也藉此說明:這一套教學,是我的模式,雖然遵照孔孟法則,卻必然帶有我主觀的色彩。每個孩子不同,每個教師也不同,如何在孔孟文化核心中,以自我特質帶引學生成人,也會有無數方式。所謂的正確,也有無數個正確。

課程

我們教的孩子,不會在一夜之間忽然變成具有獨立人格的大人,必然是有計畫的放手。因此課程在小學來說,大略可以分成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沒有僵硬的年齡分割,是非常彈性的,甚至可以涵蓋國中。

第一:教師課程

教師訪談家長與學生,儘量了解學生背景。綜合班級各個學生狀態,進行灑掃應對進退的生活教學。此時課程設計仍由教師主控。

第二;共同課程

教師在每一段課程前後,與學生詳細討論,學生開始能感知自身的需求,簡單提出自己想要學習的項目,教師為之補充整理,定位課程。

第三:學生課程

學生可以獨立設計課程,徵詢教師意見,與教師共同規劃設定。

學習

學習當然是喜悅的,但同時必然會附帶操作、反省,帶來辛苦與傷心。教師不必迷信「快樂學習」,能夠「正常學習」,就是好的學習。就像記憶背誦與領悟創意,都是了不起的天賦,都是學習過程中必須擁有的能力。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生氣、抱怨、爭吵,是群體生活自然而然的事,怎樣引導到「中節」,是需要時間與機會慢慢演練的。千萬別用虛假的文飾禮貌把情緒冷凍掉,那群性就疏離了。

社會流行「用鼓勵代替責罵」,這對以前的教育來說是必要的矯正,但是從一個極端,飛躍至另一個極端,並不是教育的中和、均衡之道。人的自信建立於自知自覺,並且因此能自我控制。這需要教師以近乎無條件的愛(我這麼說法,是因為只有父母之愛是真正無條件的,教師只能做到近似),嚴肅的態度,引導學生學習自我控制,不需要虛榮的獎賞,也不需要傷人的懲罰,但是需要真誠的嚴肅。學生才能從這種嚴肅之中,感受到「學習之道」的重要,學習的態度,才不會輕忽疏漏。

教學紀錄(第一堂課,2014/3/24,兩小時)

前置課程:開班前為家長先上兩節課。第一節溝通教育理念。第二節講述易經蒙卦並討論。我個人很希望家庭訪問,以便更了解學生背景。不過現代社會裡,家長們似乎沒有這個習慣。暗示之後,家長沒有回應,只能暫停。

學生狀態:這是混齡自學班,學生們的年齡在幼稚園中班到小學二年級之間。男女共8人,相互均在其他課程中共學過,彼此熟識或略有認識。

學習目標:

  1. 感知能力重建:幼兒對任何事物都是很新鮮、很好奇的,所以會不停的探索。但是從學會說話認字以後,逐漸在社會學習中,把文字語言僵化起來,例如:幼小的孩子會指著彩霞說:「雲在塗顏色。」小學的孩子卻常常只會使用「好漂亮」「好美喔」這一類的社會化形容詞。這種社會化,阻礙了學生「感」的表達。當這種表達持續更久之後,會連「感」的能力都失去了,接著,「美麗」定義為宣傳偶像,「個性」定義為任意隨興,「幸福」定義為百億美元。人以為自己很獨特,其實已經失去自我,只茫然無思的活在流行語文中。 因此,小學的灑掃應對進退,要先找回生活裡「感知與表達」的能力。語言文字原來是「有感而發」的。能有感,就必須先對事物「知其所以」,要知其所以,又必須學會觀察與解析,最後還要知道為甚麼我需要這樣做。這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這是小學起點的學習。
  2. 連結性思考:格致誠正是同時發生的,連結的是「思」。椅子、筆、三角形等的質疑,都是讓他們先反思:為甚麼這個東西,叫這個名字?思也有很多層次,所以讓學生們理解「入於耳、出於口」,記問之學的淺層思考,和「反覆延伸」的串聯之思,這最簡單的兩種思,有何差別?如果狀況許可,當然還可以發展更廣更深的思。 教師自己必須先具有「深廣之思」的能力,並且還能自知自覺的解析出脈絡,才有辦法教學生。任何人都可以「我不懂架構,我說不出道理,但是我知道該怎麼做。」唯獨教師不能持有這種態度,因為學校學習(自學是另一種形式的學校)並不是禪宗修練。教師有能力從最細微的地方觀察學生學習的效果,所以對脈絡要非常清晰,要一點一滴都說得出來,並且都連結上最高目標。學生能夠明心見性,正是因為教師能循線點出學生心性上的發展狀況,這就是所謂教師專業,有別於技術知識整理歸納創發的專業。
  3. 知行一貫:學習「思」之後,就要落實到「行」的修身。
    格致誠正修是內在態度,「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是外在方法。思考與實踐,就是學習的一貫之道。
    教師當然也必須是個知行合一的人,或者至少是個坦率的人,做不到之處坦然呈現在學生面前,並且與學生相互鼓勵學習。這就是教師的「身教」。學生常常會在課堂上質疑教師:「為甚麼你不用這樣做?」我也需要因此反思:「對呀!為甚麼我需要和學生做法不同?如果有必要,自何而來?合理嗎?如果合理,如何讓學生探討了解?如果不合理,如何和學生討論修正甚至轉換?」實踐從來沒有一定的標準,但當下教師需要迅速判斷,包括學生質疑的目的、態度,教學的目地與事件行為的關連,如何建立順暢可行的群體討論,教師的實踐,就是學生的學習。 所以教師需要明白:「知過能改,善莫大焉」包含了自己。如何把不正確的犯錯羞恥感修養為學生莊嚴的學習機會,也是教師的專業。
  4. 自知自覺:幼兒的遊戲的確是一種學習,但這種學習雖然深刻而影響幼兒一生,通常卻是不知不覺、漫無目標的。幼稚園的時候或許可以如此,先讓他充實自我的飽足。但是到了小學,進入應對進退的群體共學,孩童需要自知自覺的能力,才足以在群體中適當的表達自我,進而和他人溝通協調,這是人群社會的必然發展。對常態的孩子來說,我們已經失去自然環境,同時失去自然而然的合作學習,我們已經是成熟的文化體系,只能依賴教育傳承開啟。
    同樣的,教師本身必須是個有自知自覺能力的人,或者,至少是個努力學習自知自覺的人。這和自我反省相連結,和人格價值當然更是息息相關。教師本身若是無法清楚解析自己的慈愛與欲望,無法控制自己的慈愛與欲望,甚至無法自知,教師就會疏漏百出。(教師應該理解並做到:不只是欲望需要控制,慈愛一樣需要控制,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出來的當然是所有情感。)那也不要緊,和學生一起學習吧!但是要記住自己潛意識裡忽略的空白或黑暗,那正是阻礙自覺之處。
  5. 有目標的課程:剛開始學習的學生並沒有辦法將「有目地的學習」與「隨意的遊戲」劃分開來。所以教師要以各種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我們在上課,這種上課式學習是有目地的,老師在教我一件很重要的事務。「師嚴而後道尊」並不是教師很嚴厲,而是教師很嚴肅的遵循著學習的脈絡。在課堂上要聽故事?當然和家裡家人說故事、看繪本不同啊!課堂上的故事,你還要學習怎麼聽,因為課堂裡所有的學習全部涵蓋在「格致誠正修」的脈絡裡,你聽的時候,還要能不時自知自覺的連結起來。課堂的故事是嚴肅的,遊戲也是嚴肅的,雖然我適時的溫柔慈愛,但是我會時時提醒。 教師當然更不能忘記課程的目標,在課堂上每一分每一秒,你說的每一句話,都上牽到課程目標。一開始當然很不習慣,學生一個狀況、一句話,就輕易把你拉開了!這需要時間經驗,沒關係,並不難的。

課程是活生生的,當然會有各種枝節變化,教師偶而可以隨學生發想的情境,談談其他概念,但是要記得很快的引回原路。完全自由、隨想隨學的課程也是不錯的方式,但這不是我的特質與能力,不是我擅長的課程。

對話紀錄

(第一節課,剛開始上課時,學生們搶著說話,教師在吵雜的聲音中,向一位學生提問,聲音太吵雜了,教師連續問了三次,刻意站著不動,手伸向那位學生,以平緩、普通的音調提問,學生們逐漸發現教師在說話,因為聽不見教師說甚麼,所以他們開始安靜下來,想聽我說些甚麼。教師當然可以用其他方式取得學生沉靜關注,例如凝立不動,或是開始說故事,但聲調很輕。端看教師的特質。但就是不能提高聲量,壓過他們的聲音。這樣會讓學生學到更大聲說話壓過別人。)

師:……發覺他剛剛說了一件事,然後我就想要問他。我問他:你很高興地想到一件事,你一定說出來,變成我們三個人一起說話,結果我都沒聽清楚。這個時候怎麼辦?
生:我也都沒聽清楚
師:這樣的時候怎麼辦?三個人都想講。
生:猜拳,三個人只有一個人能說。
師:每次都要猜拳?
生:對。
師:那講出來了之後,才來猜拳?
生:我是先猜拳。
師:我怎麼知道我要講?你怎麼知道你要講?我們怎麼知道你要講?那我們怎麼知道要跟誰先猜拳?還有沒有別的辦法?
(學生提出來的方法常常是模仿而來,不經過思考。所以教師不否定也不贊成,只是提出詢問。這個詢問必須是溯本探源的,這樣才能引動學生思考自己的提案,有哪些合理或不合理,所以需要改進。)
生:那要講的人就舉手。
師:這個方法很好,你想的這個方法很好,比猜拳的方法好。我們原來想的是猜拳的方法,然後覺得那個方法好像有一些地方會亂掉,對不對?接著想到是舉手的方法,這個方法好。那等一下我們想說話的都先舉手,好不好?
(這個方法當然還是有缺點,不過提案的學生一開始就表現出沒有自信的態度,所以我藉此給他肯定。等一下還是有機會討論。)
生:好。先舉的人就先說。一、二、三,舉最快的人就先說。
師:應該是這樣。
生: 還是我們來順時鐘?
(學生開始提出不同的想法)
師:如果大家都想說的時候,就……
生:順時鐘。
師:就順時鐘輪流說,對不對?如果說,只有一個人想說的時候,或者是只有兩個人想說的時候。但是我們也不知道有幾個人想說……
生:要不然就數一、二、三,誰舉比較快就誰先說。
師:那如果很多人都想說的話,我們就順時鐘,好不好?如果覺得只有自己想說的時候,我們就舉手。
生:那就自己說。
師:可是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自己想說,說不定大家都想說,我們不知道嘛!
生:而且可能兩個人講的會一樣。
師:對!所以我們就先舉手
生:但是可能每一個字都一樣嗎?
生:當然不可能啊!
師:但是我們找到方法了。
生:方法都不一樣。
師:我們找到方法了:就是想說話的時候先舉手;如果發覺大家都舉手的時候,就順時鐘,這樣可以吧?
(最後,把學生提出來的方法綜合起來,並且說明原因。這是在幼齡學生使用的教學法。如果學生大一點,就要請他們自己寫出個人的想法,共同發表,然後討論不同方法適合在甚麼情況用。)
生:老師不用舉手。
生:你當然不用舉手!
師:為什麼老師不用舉手?
生:因為老師想講就講啊!
(對教師的定義很刻板,沒有思考過,等學習久一點,要找機會教導他們定義教師、學生之間的關係。)
師:為什麼會這樣?
生:不一定喔!
師:不一定喔?
生:有可能小孩也要講。
師:對啊!所以我要開始跟你們講的時候,我也要先有一個(教師做舉手的動作)。你說老師不用舉手,是你很尊重我,我很謝謝你。
生:如果你是老師……
(學生插嘴)
師:可是我在講話,你沒有舉手,你就一直搶我的話。所以,你要等我我講完話,好不好?謝謝你。好,讓我先講完。如果你們覺得:老師,我們很尊敬、尊重你,你不用舉手,我們讓你講;那我不用舉手的話,我也要先說「我要開始講了」。這樣好不好?這樣你們就知道我要開始講了。我們大家剛才在討論,還要等一些小朋友……
生:不一定只有你要開始講,我們可能也要開始講。
(教師的「彼此尊重」學習,使學生打破刻板的教師定義,因此立刻自由起來,覺得自己與教師有相同的說話權力。但是這一堂國文課,是以「授課」為主,還屬於「教師課程」,因此不以學生主導對話。但是正好有其他學生陸續進來,打斷了討論,所以教師此刻失去討論的機會。)

………(以下省略,讀者若欲細讀全文,請與易學會聯繫:service@iching.url.tw

本期目錄...

【志學集】
 
勿藥有喜──管窺易經與中醫的關係
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四月通知
◎文/陳亞莉

初春三月,萬象更新,好一個讀易的時節;李忠胤學長在讀書會中帶領我們回到那學習易經最純粹的元,清晰明白的解讀卦辭中的元亨利貞。在讀書會前,忠胤學長特別為我們準備了討論提綱,以利我們預習,同時他也提醒手上有他的著書《易經解經》的同學,帶著書來讀書會,方便體會他的分享。

討論提綱共分八個重點:

一)文字為文化之根,元亨利貞為「易」之根。
二)乾:元亨利貞。
三)坤:元亨利牝馬之貞。
四)大有,大壯。
五)元亨利貞全德之卦。
六)八卦相盪-坎,離,震,艮,巽,兌。
七)天下之理得──咸,恆,既濟,未濟。
八) 其他──未見元亨利貞之卦辭。
(討論提綱詳細內容可參閱 FaceBook: 劉君祖的易經世界 )

經由討論提綱的內容,參閱《易經解經》書上詳細文字敘述;元亨利貞可以很清晰的呈現:天道至大中正,元德亨通流行一切處,於是有四時春夏秋冬之變化,各類萬物普受天德利益,貞隨其道而行。討論提綱中共提到廿三個卦,每個卦所強調的特質,無一不圍繞著這個主軸而產生變化。忠胤學長提醒我們,元亨利貞全德之卦中:屯,隨,臨,无妄,革卦要合觀,這麼一提醒,這五個卦的特質似乎更容易了解了!

由忠胤學長的分享中,深刻感受他思路簡潔、貫通,誠如劉君祖老師在推薦序中所言:「從修辭始,思路通達後以幹事終,易道如此,人生亦如是。讀者善會斯義,於忠胤書當起共鳴,對玄妙易理亦可平易待之。」

我們都知道讀易經要熟背,要參透,要生活的歷練與智慧,然而讀書會中經由多位學長指導分享,我們已學習到可以科學方法分析、比較,縱軸橫軸的交叉比對,甚至可以3D的透視。這樣讀易,不更令人感到讀活書的快樂?

▲圖說:(左上)讀書會後團體照。(右上)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聆聽分享。

咸臨書院 – 台北讀書會
日期/時間 : 2015 年 4 月 17 日 ( 五 ) 7:30 pm
主講人 : 劉慶平 學長
分享主題 : 勿藥有喜–管窺易經與中醫的關係
地址 : 台北市紹興北街23 號 3 樓 ( 捷運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四則】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2015春季研習營開始報名
《風生水起: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

◎編輯部

易學會2014年連續兩次研習營,都嘗試以一天的時間在台北台大校友會館舉行,兩次試行結果,大家都覺得會議品質精緻而有效率。故今年春研營將延續此一作法,於6/28(星期日)在原場地(台大校友會館)舉辦。本次研習主題為《風生水起: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台南、高雄同學仍然享有持高鐵來回票根免繳報名費的優惠!歡迎大家踴躍報名參加。

2015春研營議程

舉行時間:2015/6/28(星期日)
地  點:台大校友會館4樓大會議廳(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報名請向各班班長或學會工作人員登記。
報名電話:02-2395-7395 (週一至週五,每天下午2:00~6:00)
Email:service@iching.url.tw,請註明:班別、姓名、聯絡電話、用餐葷素。
繳費:會員1200元(請另繳交104年常年會費500元,共1700元),非會員2000元。包含書籍、課間點心、中午中式餐盒,晚間宴席(2樓蘇杭小館餐廳)。

繳費方式:

1、匯款/ATM
戶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銀行: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帳號: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 yhhsia@moeaboe.gov.tw 告知您的姓名班別:2015春研營,若是以ATM繳款,請附上卡片“後五碼”數字,待確認後,學會將於二十日內電郵回覆您繳款確認通知。

2、在學會上課者可向工作人員繳費,並請務必直接索取收據

本期目錄...


2015年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基礎班招生

◎編輯部

多災多難的甲午年已過,迎向光明的乙未年。人說過年最重要的是長智慧,不是長年歲;但年華易逝,唯獨對生命的體認,與智慧的增進需要學習。因此,很多人把研讀《易經》作為修身養性途徑,因為《易經》是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對個人安身立命,或工作事業發展,預測未來都有最佳指引。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2015年日間班訂4月10日起每週五下午在台北會所(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開辦《易經》基礎課程。適合對《易經》有興趣的一般民眾及企業界人士。

授課教師邱雲斌,為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前任理事長,現專任易學講師。亦為資深媒體人,歷任經濟日報記者,召集人及服務組主任等職。近年曾任中國生產力中心「中華儒道及傳統文化研習營」易經講師,並到中華知識經濟協會、扶輪社和各知名企業講易。

邱雲斌隨易學名家劉君祖學習《易經》十餘年。授課內容涵括《易經》總覽、解說《易經》架構、《易經》起源、以六十四卦卦序詳解卦辭、爻辭,及解說《易經》的十翼導覽等。同時結合時事占卦,並藉著《易經》而修身養性。

課程共計四十八堂。上課時間為每週五下午3時至5時30分。詳情可電洽:02-23957395或0935732323邱先生,或mail至cyen2009@gmail.com

本期目錄...


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

◎編輯部

劉老師在News 98台灣全民廣播電台(FM98.1)「九八講堂」的節目每月第一週週六上午8:00-9:00播出,歡迎收聽。四月份播出時間為4月4日。

本期目錄...


jt叔叔「方劑臨床能力十日衝刺班」四月底確定開課

◎譚傑中

這個課之所以存在,說來是有些諷刺:

本來,是我去年在大陸有一個沒教完的傷寒論的班,現在覺得出差教書累得吃不消,不想再去大陸了,所以在臺灣準備了這樣一個課程,問我大陸的學生,說這個課程算他們免費,算我向他們賠罪,看他們是不是肯移駕臺灣來把課程續完。 可是,消息丟出去之後,其實反應是非常不好:人家也不見得人人都方便來臺灣,來不了的同學反而更加覺得被我拋棄了,相當不悅──總之我是「踩屎」了──所以大陸那邊有沒有同學會來、會來幾個,我也完全搞不清楚。

可是,就為了幾個不確定會來的人,我這個班,還是只好姑且開了放在那裡。那,臺灣這邊的朋友,如果願意來幫我攤一點場地費,那,就謝謝你賞臉報名啦。

──之所以多說這些,是因為要向各位說明,基於前述理由,這個課的「性質」,和我之前的其他課程,有一些不同:

(一)

這個課,的確是為中醫的初學者而設計的,但,因為想把可以教一年的內容硬塞在十天之內教完,所以情報密度,在設計時,是拉高到史無前例的凶殘程度(之前情報密度最高的課,是易學會的『傷寒論偷偷教』這個非對外公開的課,這一次,還要把密度再提高一倍),所以,雖說我會從最基礎的把脈教起,但,大約會是「一串辨症方法對應一串方劑」的一大坨一大坨的情報直接往同學頭上砸過去的做法。

而這樣的做法,對同學而言,並不見得是最舒服的選項。可能反應會很兩極,含金量過高造成吞金不成反噎成腦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所以這個十天課程是每天只收當天的學費,預備同學隨時都可以受不了調頭就走);但是反過來說,如果你是不太有時間來上課,而想一次學多一點的人,這個課說不定可以是你比較喜歡的方式。

不過,我建議的學習法,還是現場聽一聽,先不要急著作筆記,黑板抄什麼下課拿手機快拍一下,筆記等回家聽錄音再慢慢整理就好(過去『偷偷教』班的老同學跟我說,當年大約每週二小時的課,回去的筆記整理都要做一個星期才做得完)。

(二)

這個課的時間安排有點詭異。因為一開始是給大陸同學趁五一大假來臺遊學用的,所以就變成密集地在十天(或延長到十二天)之中的每天三小時。四月27日到五月1日的第一個週一到週五,週四是晚上六點半到九點半,而之外的週一到五是下午二點到五點。第二週五月4日到五月8日的這五天,週一到週三是下午兩點到五點,週四、週五是晚上六點半到九點半。五月9日10日,則看同學想不想再多加課之後再決定。

這當然是對很多要上班的朋友頗為不便,但話又說回來,這一次的課程,也算是我有史以來例外的超低價,一堂課只收NT$250元已。我一般開短期密集班,這個時數過去是收差不多三萬的,但這一次的三十小時,只意思意思比照長期班拿7500而已,說不定真的值得你請半天假來參加特訓呢?

(三)

這個課的內容,第一優先的,還是把《傷寒論》的方劑以最快的速度過一遍;但不同於我週二常態班的逐條教,我這一次打算以近似結構的方劑作排比的教法,這樣才能教得快些。

而傷寒方之外,各種雜病,會以一個一個的小主題做快速排比,比如說:頭痛最常用的有哪五路打法、頭昏最常用的有哪八路打法、心絞痛的六種治法……用這樣的方式,至少每一個區塊的病類,不要說百分之百包醫,但至少基本分七八十分讓你先拿到。

而這樣的作法,乍看是急就章了些,有些像是銅鐵屍和周芷若的九陰真經,但事實上,我的構思,自認為還是服膺張仲景設計《傷寒論》這個「教程」的初衷的:也就是莊子的達人心法中的「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先學會如何操作之後,道理自然隨後就會懂了。

我這次特別強調這個,是因為過去半年在大陸看到的一些中醫愛好者,高玄的理論倒是很會講,但臨床的能力卻很虛弱,我覺得那是因為太偏於思考理論而產生的副作用。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中,張仲景所強調的「先能治病,理論想不想得通都無所謂」的立場,相對之下是一劑有效糾偏的猛藥,所以這次決定以這樣的方式來設計課程。

當然,同學能不能適應,還是未知之數。但在我自己而言,還是想這樣試驗一次來檢討看看,所以價格就放得低些──把你們當成白老鼠了嘛──因為日後我可能還會有出差外地教短期課的機會,這種短期衝刺而有點亂來的教法,我也需要練它個一兩次,才知道行不行得通。

報名請洽丁助教:take19832012@gmail.com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