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修亮老師認為:「沒有價值核心的人不能稱之為有個性,只是本能需索或跟隨社會流行。個性是相對於群性的,是人文學習後才擁有的。價值結構要不斷回頭整理自己的經驗與學習,不斷檢視與反省。沒有反省能力,就不可能在循環的學習中建構自知自覺的價值結構。」如何協助孩子建構自己的價值結構?修亮老師自然有非常細緻、完整的課程規劃。修亮老師一次在課後覺察自己跟孩子的某一段對話太過武斷,她馬上就在下一堂課跟孩子一起提出討論,給孩子一個活生生的有關「自我反省」的機會教育。以下就是她的課程記錄,讀者可以從中看到她是如何一步一步地帶著孩子做價值結構的學習。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在家教育的孩子,年齡大約在11~12歲左右。
這星期透過複習與墨子、巴族故事舉例,非常完整的整理了價值結構學習,孩子們總算略有一些領悟。
這學期每個孩子要把自己的價值結構整理出來,這不是一堂課或四個月的課,這是回顧、整理、創造。所以我需要和每一個孩子深談。他們要從初學開始回顧,能整理出自己學習的脈絡,檢視自己每一個節點的價值觀根源與發展,才能創造出自我的價值結構。
這當然也是自知自覺的過程之一。
若是連結構都架設不出來,那就很「野」,我享受、我愉快,我願意和別人一起分享一起愉快,但是也就止於「分享和愉快」這個獨立的節點。真實的生活裡,有些事物可以分享,有些不可以,要看個性、情境、人際關係等等等。例如隱私性和親密感,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愛情與肉體都不能分享,家庭的分享有層次、程度,時間、空間的分享更複雜。
「分享和愉快」是一個節點,是一種價值觀,但「分享和愉快」不一定會使自己和群體更好,甚至有時造成很壞的結果。價值觀是一個切割的零碎片段,需要放在價值結構中去檢視、解析、判斷;選擇。「分享和愉快」若是沒有放在價值結構裡貫穿,這個觀點就失去存在的意義。
價值結構是我、群、萬物、環境之間的關係,秉持的最核心的原則與方式。
切割獨立的「價值觀」很本能,很「本質」,很野。通常也就很主觀、很自我,當開始感受到利益時,也很容易變成自私。
只從切割的不同觀點建立起來的人格也是片段的,割裂破碎的,在某些事物情境上很大方很善良很溫柔,在某些事物情境上很刻薄很惡質很驕傲,在某些事物情境上又如何如何等等等。甚至切割成太多碎片,卻又自己怡然自得,認為「這就是我的個性」!
這不是個性,只是沒有自知自覺的態度,沒有一貫結構的能力,通常也還沒有價值核心。
沒有價值核心的人不能稱之為有個性,只是本能需索或跟隨社會流行,個性是相對於群性的,是人文學習後才擁有的。
價值結構要不斷回頭整理自己的經驗與學習,不斷檢視與反省。
沒有反省能力,就不可能在循環的學習中建構自知自覺的價值結構。
這次上課也有了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和孩子們學習甚麼叫反省,為甚麼人需要反省。
上星期的課程之中,我們談到了價值的核心包含「身與心」的兩端,歷代的整體文化與個人學說有不同的價值取向,墨子是求取「純粹之心」的理想派,幾乎完全放棄物慾,所以節用、非樂,為了克制欲望,從外在要求尚同、法儀,從內在教育明鬼。形成了一個愚民的菁英專制社會。
不是只有菁英才能有心,每個人都應該受教育,都能察覺自己的心。
心才是自我控制的根源。
談到這裡,我舉了「老人痴呆症」的例子。我說:「我不認為自己會得到老人痴呆症,我的心一直學習著自知自覺,心能掌控自己的思考,思考可以強化記憶,所以我不會讓自己得到老人痴呆症。將來若是我得了這個病,表示我的用心學習都是假的,你們可以看不起我。」
這當然可以是一個例子,但不應該是一個定論,我說話的語氣太決然了。
柏翰的反應很好,他立刻回應:「但是有些老人癡呆症是因為生理的疾病或衰退,不一定都是心的原因。」
當時我很欣喜,孩子能在我如此決然的語氣下提出反駁,表示他們確實擁有獨立思考能力。但是快下課了,時間很緊迫,我很匆促的只回應了一句:「這應該檢查得出來。」
放學後走在路上我就開始回想課堂上的各種情境,也很敏銳地想到這件事情我的回應很粗糙,但是同時是一場學習反省的機會,下一節課正好運用。

▲上圖:以上照片為當天討論課程中的板書,取材自修亮老師facebook
所以我這次和孩子們談起反省。
「我這種說話的方式,本意是自我警惕,表面看起來似乎只針對我自己,但是同時,是不是也針對了所有得到老人癡呆症的患者?」
是啊!一個人的言行,很難不涉及到群體互動。
「這樣的說話方式,是不是會讓你們看不起所有因為心靈疾病,而得到老人癡呆的患者?即使不知不覺,你們在潛意識中會不會受影響?」
當然會,教師盡力不影響學生的價值觀,但不可能完全不影響。
「一個人心靈受到沉重的壓迫時,會不會潛意識的希望自己能遺忘這一切,他才活得下去?所以,我們應該瞧不起這樣的患者嗎?我說話的角度有顧慮到這些嗎?我應該這樣斷言嗎?這還只是一個角度,還有許多我沒想到、甚至我不知道的角度,我這樣說公平合理嗎?如果我影響了你們,你們又用這種不公平不合理的價值觀點影響你們自己的孩子,那會傷害了多少人啊?」
傷害很多很多人!
這是反省。
「所以,反省只是說一聲『對不起!我錯了。』就夠了嗎?」
反省從來不只是說聲「對不起」,反省是從生活實踐中反推到價值結構與核心,檢視過程造成的可能後果,還要和相關的影響者一起逐一解析修正。
反省真不容易,因為價值結構與生活的影響如此龐大。
「我做了一次反省,看到我為何反省,如何反省了嗎?請記住,請記得要學習這個敏銳,學習這種能力。」
完成價值結構,還需要很多次這一類的機會教育,但是我恐怕很難找到這種因失言失誤而產生的機會教育。那就努力從歷史來找吧!雖然效果比較差,總比沒有好。兩難學習的目的,也是為了學習反思到反省,我會找些歷史中的兒童小故事來討論。
下課時,和孩子們聊天聊了很久(他們現在滿需要和我聊天的,在聊天中釐清一些生活與思考的關聯性),中寧和書芸談到他們一起看了電影《尋找夢奇地》。那是一部我和女兒都非常喜歡的電影,也在非常多的討論中,建構了女兒的價值觀主結構,非常適合少年時的價值學習。
中寧和書芸都有各自的見解,也有不瞭解、無法貫穿的地方。我大略引導了一些,另外幾位孩子也好奇地參與了討論,但這部電影滿豐富的,無法短時間學習完,兩人建議學期末找時間一起看、一起討論。這主意不錯,他們開始「安排自己的教材」,緣起於他們「深刻了解自己的學習課程」,自知自覺部分學得很好。
學期末我們來安排一場電影賞析,除了《尋找夢奇地》,我也推薦《奇幻面具》。《尋找夢奇地》談的是價值觀結構與實踐,《奇幻面具》談的是價值選擇。
不過看電影之前,我還是需要先教一點韓非子的價值結構。墨子是理想派,單純的愛與心,屏棄物質;韓非子是物質派,不承認愛的價值。兩種極端都對照著學習過,才能體會孔孟的均衡是甚麼內涵。也才能選擇如何建構自己的價值。
道家老莊的部分應該會放到下學期才談,談群體組織、權力責任的一體兩面,談公益組織的存在意義,學習國家組織與無政府主義的對照。
一步一步來吧!希望孩子們自選教材的能力繼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