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鄧理事長美玲女士的電郵中,看到了11月1日出版的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的創刊號,開篇即是劉師母的大作,圖文並茂,以“清水出芙蓉”的筆法,將劉老師遠赴德國授易十日行程的珍聞趣事,娓娓道來,讓人宛若身臨其境,吾等可謂大飽眼福。老師師母賢伉儷舉案齊眉,鶼鶼鰈鰈,好生令人羡慕,後學祝福之余,奢望師母妙筆生花,續撰新作,將老師講學背後的軼事,披露一二,必定是精彩華章滾滾來。
拜讀了創刊號的篇篇妙文,後學躍躍欲試,覺得應該寫點感想,以實際行動響應編輯部的徵稿告示,可是到了動手擬稿,才發現舉筆千斤重,力不從心,字字維艱,空有“壯於趾”的熱情而已。南宋詩人裘萬頃《歸興》詩云:“新築書堂壁未乾,馬蹄催我上長安。兒時只道為官好,老去方知行路難。”道出了熱情過後的無奈,勝過王安石“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矯揉。平素天馬行空,信口開河,漫無邊際,談天說皇帝,光說不練,也是有的,落實到行地無疆的具體時,發覺多歧路今安在,遂打退堂鼓,藉口多多,明日復明日的思想又占上風,關鍵時刻另一半發話“寫啊,寫啊,怎麼不寫啦”,於是形成“動心—灰心—不死心”的新循環,才有了這篇漫文。
後學開蒙于文革時期,先天不足,踏入新世紀,因緣眷顧,漸有機會接觸傳統文化,怎奈牆上蘆葦根底淺,難以寸進。柳宗元嘗言:“浸潤以《詩》、《易》,動搖以文采。”可見這文采是浸潤出來的,非急得來,非求得來,劉老師在講《臨》卦“剛浸而長”和《遯》卦“小利貞浸而長也”時,專門以洗衣液浸泡布料纖維的過程,以及基督教浸會教徒的浸禮,來說明、解釋“浸”的內功。
對於經典,後學戒慎恐懼,“游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一是自己半知半解“難為言”,二是怕輕憑臆解“亂為言”、“胡為言”,惟恐誣聖亂經,但作為自己的讀易心得,重在參與,權作野人獻曝,就教于各位學長,抛磚引玉,倒也無可無不可。
是次後學單聊《屯》卦之初九爻,“磐桓利居貞利建侯”。此爻是在詳論開天(乾)辟地(坤)兩卦的“天理”(潛見惕躍飛亢)和“地勢”(履直含括黃血)後的第一爻,也可看成是“潛龍勿用”與“履霜堅冰至”的相結合,動靜相濟,假以時日(居貞),寧靜(磐桓)以致遠(建侯),磐桓是核心基礎,居貞是手段過程,建侯是終極目標。
磐,巨石也。《三墳‧形墳》:“地山磐石(神人以深固基業)。”《韓詩外傳》:“圓居則若丘山之不可移也;方居則若磐石之不可拔也。”荀子曰:“國安于磐石。”《水經注‧廬江水》:“下有磐石,可坐數十人。”李世民《帝範‧建親第二》:“屋有磐石則固,君有賢臣則安。”
今以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基礎來趣談“磐”字。這項工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它最重要的基礎是整座中堡島。中堡島長約1000米,寬200米左右,面積約略十五萬平方米,昔時冬春水退可步行至島上,夏秋季節四面環水,故名中堡島。中堡島一帶的地層,全是幾千米厚的堅硬花崗岩,國外的大壩專家對三峽大壩壩址讚歎不已:“三峽大壩壩址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最好壩址”,三峽大壩軸線橫穿小島,中堡島作為壩基中的壩基,托起了三峽大壩,托起了一座水電之都。這或許是人類利用自然的最大基礎,稱得上是“天下第一磐”。
桓,大柱也。《來注易經》:“桓,大柱也,震陽木,桓之象也。”古代立在城郭、宮殿、官署、陵墓或驛站路邊的木柱,華表也稱為桓表。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大壩,全長2309米,設計高程海拔185米,是一座底寬120米,頂寬40米,高130米的梯形實心體,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壩,這也算是古今罕見的巨“桓”吧。
利居貞,固守正道。《伊川易傳》:“凡人處屯難,則鮮能守正。苟無貞固之守,則將失義,安能濟時之屯乎?”可見“居貞”兩字,是成敗的關鍵,是過程也是手段,必須運用“潛龍勿用”與“履霜堅冰至”的高度智慧,清楚認識目前的處境只是“地利”優勢,“天時”與“人和”有所欠缺。“潛龍”者,龍德而隱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樂則行之,憂則違之;確乎其不可拔,潛龍也。“勿用”是待機而動,內在的準備功夫是否充分就緒?外部的環境條件是否配合周全?“履霜”是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謹小慎微,反復其道,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借鑒“履”卦“君子以辯上下定民志”和“復”卦“頻復厲無咎”的精義,俗語也說:“不怕慢,只怕站,一邊幹,一邊防護他人在搗蛋。”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最早是在1918年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提出,之後的漫長歲月裏,歷代政府要人蔣介石、翁文灝、錢昌照、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江澤民、李鵬、朱熔基、胡錦濤、溫家寶等等,均對三峽傾注了無數心血,參與工程的美國專家、蘇聯專家、中國專家更是難計其數,意見爭議之尖銳,論證次數之多,涉及層面之廣,時間跨度之長,建築難度之高,在華夏大地可算是亙古未有。1992年4月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1767票贊成票、177票反對票、664票棄權票、未投票25票的表決通過了《關於興建長江三峽工程的決議》,千秋大業正式啟動,2006年5月20日大壩建成,到2009年工程全部完工,在17年的建設過程中,一百一十多萬的當地人,遷徙到全國各地安置。2010年7月19日,三峽水庫迎來峰值接近每秒70000立方米的洪水,超過1998年洪水的峰值,是三峽工程建成後迎來的最大規模的洪水,2010年10月26日三峽工程首次成功蓄水至175米水位,這意味著三峽工程的防洪、發電、通航、補水等綜合效益開始全面發揮。回想我們在2010年4月25日下午,迎著濛濛細雨,登上壇子嶺,俯瞰雄偉壯觀的三峽大壩,同參們是否對“利居貞”這三字別有一番新體悟?
利建侯,《來注易經》認為:“若為民所歸,勢不可辭,則又宜建侯以從民望,救時之屯可也。居貞者,利在我;建侯者,利在民。”利者,義之和。建,創立,古無今有。侯,南宋王應麟所撰《玉海》一書中,有“五日為一侯,三侯為一氣”的說法;侯也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中的第二等爵位;推衍開來,有“諸侯國”、封疆大吏也稱“各路諸侯”等講法,“一入侯門深似海”、“悔教夫婿覓封侯”、“若個書生萬戶侯”這些詩句更是耳熟能詳。統而言之,“建侯”可以理解為肈建國家、建設組織、創立基業等等的意思。按照來瞿唐“建侯者,利在民”的觀點,長江三峽水利工程就是不折不扣的“侯”。儲水393億立方米,年產值以千億計,是龐大的產業“王國”,是超級的水電之“都”,內有武警部隊、各類警察,外有水電部隊、特種部隊,遠有導彈部隊,時時監護,步步把守,層層嚴防,形成水陸空三層安保體系,說它是“超級王侯”,一點也不過分。
俗語也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德篇《守微》章:“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段至理名言,形象地揭櫫了此爻的深刻內涵,值得我們仔細回味,玩索而有得。以上是後學《屯》卦初九的讀爻心得,主要是沿著劉老師講課的思路,用具體的人事物加以例證,敬請諸位先進多多指教,清之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