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潛龍布雨顯師德
8月10日,我們又去拜訪了廣州的光孝寺。
廣州民諺說:「未有羊城,先有光孝」。廣州光孝寺是羊城年代最古、規模最大的佛教名刹,光孝路是廣州市五大叢林(光孝、六榕、海幢、華林寺、大佛寺)之一。
該寺最初是南越王趙佗之孫趙建德的住宅。三國時吳國都尉虞翻因忠諫吳王被貶廣州,住在此地,並在此擴建住宅講學,虞翻死後,家人把住宅改為廟宇,命名「制止寺」。東晉時期,西域名僧曇摩耶舍來廣州弘法時,在此建了大雄寶殿。唐宋時期,該寺改為「報恩廣教寺」。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改名光孝寺,此名沿用至今。
光孝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從曇摩耶舍在此建寺講學以後,先後有許多名僧也來此傳教。例如南北朝梁朝時代,印度名僧智藥禪師途經西藏來廣州講學,並帶來一株菩提樹栽在該寺祭壇上,是中國第一棵菩提樹。唐儀鳳元年(676),高僧惠能曾在該寺的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西元749年,唐代高僧鑒真第五次東渡日本時,被颶風吹至海南島,然後來廣州,也在此住過一個春天。
光孝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鐘鼓樓、伽藍殿、六祖殿、睡佛樓、洗缽泉、東西鐵塔、大悲幢、痙髮塔等建築與歷代碑記文物。建築群中以大雄寶殿最為雄偉,東晉時創建,唐代重修,保持了唐宋的建築藝術,殿內採用中間粗、上下略細的梭形柱,大殿下簷斗拱都是一跳兩昂的重拱六鋪作,這種風格是中國著名古建築中所僅見的。大殿后還有一株千年訶子樹,為三國虞翻種植,真可謂千古遺珍。
現在寺內建築大多與紀念六祖惠能有關。如六祖殿內2.5米高的惠能坐像,殿東碑廊內的六祖像等石刻,大殿後面的瘞髮塔,兩層建築睡佛閣下層的風幡等,是我們研究禪宗六祖和南宗的重要文物。
光孝寺最著名的傳奇是,六祖惠能正是在這裡以「風幡論辯」,展露崢嶸,引起世人矚目。唐儀鳳元年(676),懷揣禪宗衣缽的高僧惠能到光孝寺,正趕上寺院信持印宗法師在睡佛閣講解涅槃經。當時一陣清風吹來,佛閣頂上的旗幡隨風飄動,印宗法師便向眾僧發問:「這是什麼在動?」一僧曰:「此乃幡」。另一僧謂:「此乃風動」。惠能趨前插話:「此乃心動」。此話一出,印宗法師隨即走下壇來,納頭便拜惠能為師。
接著,惠能公開自己身份,當時即在寺中戒台前菩提樹下受戒,開闢佛教南宗,稱「禪宗六祖」,從此惠能開壇傳法。
當時的住持法師印宗把惠能的頭髮埋在寺內,建造瘞髮塔,紀念惠能大師在光孝寺出家剃度。塔內痙藏六祖頭髮,以石為基礎,磚灰砂結構,八角形,九層,高7.8米。每層有八個佛龕,嵌有泥塑佛像。
今天的光孝寺內,遊人香客如織,熱鬧異常,但熱鬧深處仍然有別樣的清涼:千年菩提樹還在,枝葉伸展,蔭澤廣布;臥佛閣已經改稱為「風幡堂」,堂前依然掛側巨幡,迎風飄揚;瘞髮塔莊嚴肅穆,我們繞塔三周祭拜惠能。
我跪在塔前硬硬的石質地板上,行叩拜禮,心中有無限的感慨與感動。惠能在得道之前,日日砍柴,不識字,因為偶然聽到《金剛經》中「於無所住生其心」而開悟,遂前往黃梅五祖處求道,得到衣缽後被人妒忌仇恨並追殺,遂一路南逃,隱居鄉里,日日舂米,不敢暴露六祖身份。他偶到光孝寺,在「風幡辯論」中語驚世人,才公開身份、正式受戒並傳道講法,之後才到南華禪寺講法36年。
以惠能當時的見識與身份,他是否受戒是否講法,均已然得道並遠遠超越大道之上,然而,為了踐行自己的責任並廣種福田,他還是在這裡恭恭敬敬規規矩矩剃髮修行。是否得道與是否有髮當然並無必然聯繫,但隨風飄落的頭髮,是對佛祖禪宗的一份承諾,也是對時光歷史的一份擔當。
毓爺爺的人生經歷和精神志趣與惠能真的很相似。
在世事紛亂和時機不宜的大動盪裡,他們都完好保有了「潛龍之德」,終有一日登上歷史舞臺,他們行雲布雨,威力無窮,慈悲無數,澤披眾生,博愛天下。他們都是早已經成功超越了形式的人,卻心甘情願返回到形式之中,去成全一份實質責任。
如此自投羅網、自討苦吃、自得其樂的人千古以來就是異數。
念天地之悠悠,縱無人同路,也心無憾焉,更何況同路之人和後面追隨之人如此眾多。
是故,此生及永生,生死又輪回,福澤完滿,空虛玄漠,寂靜清澄,奉元復性,一塵不染,惠能千古,毓鋆千古。
21.文心難棄憫師園
8月13日,我到了北京海澱區蘇州街29號的白家大院,和文化朋友共進晚餐。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八大鐵帽子王之首、正紅旗旗主、首任禮親王代善第八子祜塞的第三子傑書世襲王爵,成為第四代禮親王,于康熙年間建造了「禮親王花園」, 光緒年間稱為「安鐸園」,距圓明園二里之遙,海澱軍機處近在咫尺。這座景致優雅、盡顯一時皇家造園藝術典範的王府林苑在民國初年轉給了同仁堂分號宏德堂樂靜宜,更名為樂家花園。1949年之後,樂家花園產權單位變成海澱區教委,管理使用單位是八一中學,屬於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禮親王花園占地約50畝,南北走向,呈長方形,佈局主要以對稱為特點。分前區中區後區三部分。前廳建有主廳,為親王理事待客的場所,中區為玉蘭院,遍植玉蘭、牡丹,為踏花賞月的憩園,後區為三座三合院,是親王及內眷的寢宮。前園嚴謹,中園驚豔,後園活潑,三園渾然一體。園中主要建築有玉蘭堂(又稱玉堂富貴)、海棠院以及小花園等。各院落堆山疊石,亭台樓榭,花繁樹茂,小橋流水,在自然空間疊置大面積各種不同形式的假山,把園中各個景區相隔,花木扶疏,曲徑通幽,是一處難得的園林佳境。
2001年,北京白家大院餐飲有限責任公司投鉅資對這個花園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中國大陸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大宅門》講述白氏一家的故事,據說是以同仁堂樂家為藍本,因而,該公司修繕後,用整個樂家花園的百分之八十面積開了一家餐廳,也取名為「白家大宅門」,以展示傳統飲食文化的形式向社會開放,經營宮廷與官府菜肴。後來,又改名為「白家大院」。整修後的白家大院,大小包間共36間,其中包括17間貴賓廳,19間普通包間,一個大型多功能宴會廳和兩個小型宴會廳,現擁有員工300多位,能同時容納700人用餐。在2008年奧運會期間,從8月7日開始到8月25日,短短19天時間裡,白家大院共接待大、中、小型宴會,迎接各國政要,運動員,遊客達2萬多人次,平均每日接待賓客達1200多人。
2001年,白家大院餐廳剛整修營業後,我特別喜歡來這裡吃飯。在高樓林立的現代北京城裡,有這麼一處規模宏大、建築完整、園林講究的古典建築群落能夠對外開放為民所用,著實不容易,我很珍惜,便喜歡和人分享,經常帶朋友們特別是外國朋友們過來。
2001年7月,我去了美國,從此便開始了漫長的四海為家全球奔波之旅,心靈在各國文化裡衝撞遊弋,終於歸順了中華文化,從此一發不可收拾。2005年,我入了爺爺的師門並認了親,才知道白家大院曾是他家的禮親王府花園。爺爺曾經親手指著他的家譜和曹雪芹的家譜,告訴我曹雪芹四代何以受清朝皇室恩寵,告訴我曹雪芹何以因為福彭和禮親王府結緣,告訴我《紅樓夢》那本書中的人物名字和他的祖先親人的對應關係的由來,告訴我大觀園和禮親王府花園的映射關係。那一刻,我看著爺爺,感覺到他如此神奇,是活著的歷史。
我再回國到白家大院吃飯,心裡便開始不是滋味,這並非是簡單地哀歎世事變幻無常人生起伏不定,而是發現,一個本來寫滿了豐盈歷史的美好園林,很難找到文化的清雅真純,充斥著商業喧囂和浮華熱鬧,袒露著文化的敷衍和硬傷,例如:用色過分豔麗,有些配色明顯違反了清朝禮制和歷史真實;器具擺設和房間佈置缺乏文化調研和合理性講究;服務人員的穿著打扮一味大紅大綠大紫大藍,看著都像清宮劇的群眾演員,神情舉止隨性無矩,缺乏雅致專注;原本是書房的「文淵閣」裡卻充滿了油味菜香,在裡面吃鹿肉談生意的人們,隨手吸煙,高聲叫菜;見人就象廣告一樣大喝「您吉祥」,威風凜凜熱熱鬧鬧裡面完全沒有古禮的嚴肅恭敬;古巷紅燈本來也有三分幽靜,舊牆上的毛玻璃模糊地恰到好處,卻非要貼上剪紙窗花,弄得不像王府倒像農家小院……
若真是個農家小院也就罷了,鄉下的美質樸粗拙,也禁得起玩味;王府裡若掛滿莊稼人的蔥頭大蒜,四處播放著古琴曲,人們卻高聲呼喝粗聲大喊,總讓人覺得有錯了位的不妥。附庸風雅不是真的風雅,還不如不要風雅只要本真樸實。昔日禮王府花園,飽受煙薰火燎,好端端的大中國,商業浪潮洶湧,文化何日奉元復性、正本清源?
曾經有記者就白家大院等多家公司用古建築開餐廳的事件採訪北京市文物局,該局安全督察處工作人員表示,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沒有明確規定文物建築的使用性質,但要求必須對外開放,對於可不可以做餐飲,我們缺乏一個法律依據,所以只能從安全角度和保護文物的角度要求和規範使用單位的行為,但作為文物管理部門,我們不提倡樂家花園做餐館。北京市文物局曾給禮親王府花園下達整改意見,包括使用單位有義務對文物進行修繕,健全安全設施和拆除一些違章建築、清理易燃物等三方面。八一中學也向文物局提出了轉型意向,今後這個王府花園將用於辦公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因為內心深處哀歎著文化失落,有好幾年,我不愛來白家大院吃飯。但當我重新出發為了毓爺爺的夢想開始東奔西走時,我再次開始頻繁回到白家大院吃飯,和爺爺一個又一個從臺灣到北京的弟子,和一個又一個有志于文化創意產業的朋友。我用這裡做活生生的例子,說明華夏大地有多少文化大業值得去努力。
也許有一天,這裡應該開辦成像爺爺在臺灣開辦的書院,傳頌講授中華經典,深入學習並享受琴棋書畫茶香。充滿著文化意蘊的硬體建築,應該和充滿著文化生命的軟體內涵渾然一體。
文化,從來都不是點綴,而是心靈的歸宿。
文化,不是簡單等同於艱深枯澀,而可以成為有趣有情的生命。
文化,也不再和過去一樣更多意味清貧,更多呼喚市場化、專業化、產業化、創意化的經營和管理。
22. 曲阜文鄉念師院
8月14日,我們到達濟南,和有緣的同道中人相聚,在峰巒疊翠之地探討興書院傳文化的宏圖偉業。
8月15日,我們到達曲阜,各位政界、商界、法律界、文化界的朋友們熱情接待,給我們安排了豐富周全的文化參訪行程。
清澈的河水兩側,一大片新規劃出的土地上,「十里儒家文化景觀」的標語明顯極了。建築工地的機器轟鳴聲,在空曠的天地間卻顯得有點寂寥,已經建好的一個長廊裡,坐著年紀大的老人,拉著二胡,有小販賣著旅遊紀念品,和許多城市街頭中心的公園沒有兩樣。
一路看過去,回應政府文化產業政策而規劃的孔子文化主題公園、孔子國際交流中心、孔子博物館等現代項目,彰顯了各色人等的雄心壯志和行政規劃的資源豐富,然而,各個專案的功能細分和文化定位等種種現實問題,顯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硬體建築的轟轟烈烈設計之後,是軟體文化內容的缺乏和饑渴。
我們行走在一片藍圖之中,當然因為偉大的文化規劃而感到振奮,但一想到執行層面和內容層面,再看看已經確定的投資金額數目和投資者名單,忍不住在心頭浮起一層淡淡感傷。過去三十年,文化人和商業人像兩條平行鐵軌,時刻盼望交集,卻總是在不知覺中漸行漸遠。文化,除了要能夠上天,還要能夠入地。能讓文化既上天又入地的人才,是多麼稀缺啊。
汽車離開氣勢磅礴的文化工程地基,漸漸進入了農村巷弄,路越走越窄越顛簸,我們以為因為修路而在借道繞路,卻想不到汽車停了下來。
下車才看見一個橫向石碑,上面寫著「曲阜市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書院舊址,曲阜市人民政府公佈,一九八六年十一月十九日」。旁邊還有一個縱向石碑,上面豎寫著「孔子作春秋處」。
兩個石碑的地面上,雜草叢生,後面的白牆上雜黑班駁,藍色的一個長條線格外刺目,上面用紅色朱筆寫著「超生多育從重處罰」,後面跟著一個大大的驚嘆號,還寫著「搬家車」三個大字和聯繫手機號,還有「租房」兩個字和聯繫手機號,靠著牆還有幾個破木門板和舊窗框,不知道是哪些村民堆放的。我們下車拍照留念,怎麼拍都會有「從重處罰」幾個字。孔聖人做夢也不會想到,計劃生育的宣傳語會比他的書院紀念文字還更醒目吧?
幾個面色黝黑質樸的村民遠遠地看著我們拍照,好奇指點。一個衣著淩亂的老大爺,吸著煙騎著一輛破舊三輪車,在牆角那裡對我們張望。
我的心裡彌漫了無盡的悲傷和慚愧:孔子作春秋,何等文化盛事!我們後人怎樣紀念都不算隆重,何以至今天如此荒煙蔓草破敗衰落!為什麼沒有人在原址復建「春秋書院」?孔聖人留下的這麼好的名字和基業,沒有人復興,卻大張旗鼓的去建造一個又一個新的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到底什麼才是真正的文化產業?為什麼都在守著文化老祖宗的金飯碗討飯吃?我們是把文化祖先當作精神血脈去傳承,還是僅僅當作生財有道的名簽去標榜?我們是否在靈魂深處皈依著、尊敬著、傳承著真正的華夏文明?
離開書院,一路車行,漸至市區。馬路兩旁,是一個又一個大手筆的房地產項目,是一個又一個氣派鮮亮的寫字樓商場,牆上樓上寫著一個又一個好聽的文化口號,但還有幾個人心心念念守著孔聖人留下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我看著看著,恍然看見中國變成了一個巨人,被怪物們穿上了一層又一層好看的衣服,卻漸漸被掏空了心靈,這個巨人雖然越發光鮮亮麗,血管中流淌的文化血液卻並未因此自然增多,反而時刻有貧血症。在城鎮化的浪潮中,我們不斷聽到,某某名人的故居被拆除,當公眾傳媒譴責時,該故居又被重建。文化符號,隨意的被消失消融,又隨意的被消遣消費。我們要用多少時間才能夠徹底瞭解?文化本身,在幾千年歷史河流裡,永遠不會消失。有一天,我們都不在了,我們建造的現代樓宇都不在了,孔子的春秋還在,華夏的文化還在。那一天,誰會有資格歷數我們今日的文化功過?
我們到了孔子研究院,研究院座落在世界文化遺產孔廟神道路的延伸線上,其北面500米即是三孔和曲阜舊城。
孔子研究院由201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總體佈局構圖以方和圓作為基本母題,用隱喻方式充分表達中國文化內涵,將儒學「仁」、「和」觀念融入規劃之中,借簽「洛書」、「河圖」、「九官格」 及風水學說理論,將現有的地段匠心獨運、合理佈局。
主樓仿西漢禮制建築,以「高臺明堂」為原型,採用「外三內四」的對稱建築結構。高 30 米,外三層裡四層,一層為台基,內設圖書室和閱覽室。二層方形,三、四層圓形,寓意天圓地方。脊吻為鳳,鳳是祥鳥,只有天下清平有道時才會出現,所以在春秋禮崩樂壞的時期,孔子認為天下有道無望,發出「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的悲歎。
一樓大廳的壁畫高20 米、寬10 米,取自范仲淹《嚴先生祠堂記》中的「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以讚頌孔子的高風亮節。壁畫前是一組五人雕塑,創意取自《論語‧先進》「侍坐章」。孔子要弟子子路、曾點、冉有、公西華分別談談自己的志向。粗率的子路搶先回答可以富國強兵受到孔子的哂笑,冉求的治理小國和公西華的大典司儀孔子未置可否,唯獨曾點的「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志向受到孔子的贊同。曾點的志向看起來很小,但它卻是天下清平、文教興盛的景象,正是孔子理想的王國,難怪孔子會發出「吾與點也」的讚歎。
二樓展廳的 「大哉孔子展」,用大量精美的彩色圖片和文字說明,記錄了孔子一生的主要事蹟和思想以及對後世的影響和在海外的廣泛傳播。展覽分為濟世化民的一生、博大精深的思想、源遠流長的儒學學派、影響遠播惠及世界四部分。內容包括:家世、志學、從政、哲學思想、政治思想、先秦顯學等。
四書苑為國內唯一一座以篆刻《四書》為主要內容,採用仿古與現代園林藝術風格相結合,集書法、繪畫、篆刻、浮雕及美術作品於一體。 「四書苑」設計以內圓外方相結合,喻天圓地方及「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之意,採用內外兩層迂回地壇式建築,圍牆以石椽板式覆頂,造型新穎,美觀大方,設計者可謂匠心獨運。苑中央的圓壇之上,矗立著一座銅制聖人——孔子頭像, 名曰「大哉孔子」。
孔子銅像座落於綠樹叢中,臨風而立,衣隨風擺。論語鐘亭二亭東西對立,亭內各懸一鐘,鐘體內外滿鑄文字,分鑄《論語》上、下部。鐘亭以北為孔子銅像,高二點八四米,周圍用白色花崗岩作基圍。
我們在會議室裡和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以及當地政府相關人士座談,在廳堂裡看展覽,在院子裡漫步,終於感受到親切熟悉的文化意蘊,有了幾許心靈的安慰。
會後,導遊帶領我們參觀,她著綠衣黑褲,穿草編涼鞋,拿劣質贗品名牌包,撐花傘遮陽,語速極快像背誦,神情匆忙緊張。門口兩個守門的人說著菜價和早餐,還有個人坐在門廳裡面小板凳上搖著圓蒲扇,看情形都是質樸憨厚的本地鄉親,讓這裡不太像個文化研究機構,反而更像旅遊景點。
研究院大門口邊還掛著三塊牌子「山東中華文化學院儒家文化研修交流基地、山東省檢察官培訓學院濟寧分院、國家檢察官學院山東分院曲阜校區」。孔子若在世,是否同意把孔子研究院和檢察官系統培訓放在一起?
在孔子研究院裡,我想起了爺爺親手建的滿學研究院,其硬體建築和軟體設計是爺爺文化志業藍圖的起點。他將一顆種子灑在他的故鄉也即大清朝龍興之地,假以時日,必將在華夏神州萬里紮根、生枝、發芽、結果,直至長成一棵參天壯美的文化大樹,蔭庇護佑炎黃子孫無數。
我曾經在爺爺這棵文化大樹下享盡了心靈清涼,更願意將這棵大樹的福蔭分享傳遞給更多的人。我曾經在心靈的成長路上跌跌撞撞,踏破鐵鞋,驀然回首,爺爺讓我發現了華夏文化的力量,吸引著我,不由自主地跨越回歸,情難自已地傳承。
在一條越來越清楚的文化路上,我看到了一串越來越清晰的腳印:國學、滿學、儒學、孔學、夏學。未來我將更加清楚地看到爺爺的理想變成現實,變成許多人心靈深處的薪火,點亮生命中的每一天,推動華夏民族的每一步。(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