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大致來說就是「群」「己」關係。認知自己身心動靜的狀態,學習由心靈操控身體的自由能力。認知自己有別於群體又依存著群體,學習操控群己之間互動的均衡。
不了解自己,無法向群展現自己,這是自知,也無法理解他人,這是他知。所以班級首要學習當然是自我探索。可是進入任何一個班級都必然面臨群體互動,無法只顧自我的學習。
國文課的目標是要求自知也他知的,開始的歷史故事,雖然是從人物特質與生活行為解析,透過格致誠正修來對比自我的探知,但同時也以班級現場的各種事件來引申人群互動的道理。
不論是自知或他知,「知」的能力是透過「思考」開展的,所以基本概念建立之後,一定需要「脈絡性思考」,我們班上的孩子自行定名為「有順序的思考」。這個定名很重要,表示他們理解並能運用:思考是有層次的,每個層次又是有關係的,所以他們才有能力訂出這個名字。
聖王世代的歷史之後,開始以「有順序的思考」進行朋友主題的學習。五個朋友故事的順序意義已經談過很多次,在此不多說。最後本來想以余光中的「友情傘」和李白汪倫、柳宗元劉禹錫的友情故事來做總結討論。正好亞萍提到小王子電影,這個不錯!立刻增加為教材!因為小王子雖然是探討個性的小說,但是也透露出對群性的追求,只要稍微引申,兩者皆可得。
前幾堂課程討論了小王子行星上(代表個人內在世界)各種事物的寓意,對照自己的內心存在著那些情感、需求,希望。這些情感、需求、希望對自己來說,是以什麼樣的相貌寓意的?然後把自己的小行星畫出來。
圖像、文字、語言其實是三種不同的表達能力(還有動作表達,包含表情。音樂表達歸屬於聲音)。一般來說孩子們都比較善於用圖像表達,因為圖像是從自然生活中直接擷取的。文字、語言則是人工創造的聲音與符號,比較抽象,也比較難學習。幸好中文的文字大多具有圖像聯想的功能,「語言」和「文字」又相當緊密,啟蒙時以類圖像的象形文字開始教,效果很好。
若是把圖像、語言、文字切割開來學,困難度是倍增的。所以在國小來說,都是三者搭配著進行,三種表達能力會一起進步。
畫小行星,再以文字說明,最後上台報告,就是圖像、文字、語言搭配著學習。
大家探討並且練習表達自己的內心世界,也學習如何和別人的世界溝通。溝通需要靠彼此對話,能問得出問題,表示至少看得懂或聽得懂表達者所說的一部份內容,所以才找得到疑問所在。這樣問答的過程,就是溝通練習。
前個學期的上台報告,孩子們還提不出問題,這次每個孩子都需要回答別人的問題,溝通的需要開始明顯增加,表示他們的群性也增強許多。溝通不只是在報告時提問,畫圖的同時,要讓孩子們多去看看別人在畫甚麼,未完成的圖畫有許多空白,這些空白會引發孩子們的好奇和疑問。
「你這個畫的是甚麼啊?」
「你為甚麼要畫兩隻老鷹啊?」
這種提問引來繪圖者的解說,強化了彼此的溝通,繪圖者在解說時因為需要說明,自然要進行思考,才能把自己為甚麼這樣畫的來龍去脈說清楚,這種相互溝通其實和上台報告一樣重要。過程中的溝通會刺激作者的思考脈絡,努力想辦法有系統的說明清楚,但是不一定自覺,上台之後的溝通比較精簡,但是因為自己在台上,有警惕感,比較自覺自己在思考,也因此比較自覺自己如何在整理思考的脈絡。
雖然班級會因此有點吵雜,但卻非常需要。
也因為孩子們在畫圖的過程中不斷彼此問答,因此畫完圖,開始進行文字描寫時,大家寫得都滿豐富的,沒有人抱怨:我不知道怎麼寫!反而有好幾個孩子說:好多喔!我來不及寫完啦!這就是過程中溝通的效果。
不愛上台報告的還是有,原因不同,有人是怕犯錯,怕犯錯是因為怕同學會不喜歡自己。有人是不愛出風頭,很可能是因為看過有些愛出風頭的人很惹厭,不想像他們一樣。沒關係,不必上台,就在座位上報告吧!每個孩子的環境經驗不同,各方面發展當然不同。畫出來的小行星也很不一樣。
在座位上報告的女孩很怕別人不喜歡自己,因此很怕犯錯。因為怕犯錯,報告的聲音當然非常小。我就站在他身側,也沒有聽清楚她說些甚麼。孩子們很直率的說:「我聽不見,再說一次好嗎?」
女孩的臉皺起來。
「在群體之中,要怎樣說話?」
孩子們馬上會意:「要用『心』來說話…………『請』你再說一次,大聲點好嗎?」
這樣的禮「貌」可不是我要教的能力:「加上了一個『請』字,就叫有『心』嗎?」
大家馬上安靜了,都露出思考的表情。
「你們為甚麼希望她大聲點?為甚麼想聽她的報告?為甚麼對她的報告有興趣?如果不了解她的小行星,可以和她當好朋友嗎?為甚麼…………?」
留一點空白時間給孩子們深入思考。
「我們喜歡她啊!想知道她在畫甚麼啊!要不然不能了解她的個性和喜好。」
很好,女孩向下彎的嘴角立刻向上彎了!我指給大家看:「她的表情變開心了,因為你們說的話有『心』啊!」
即使沒有「請」這個字,心還是可以使彼此溝通的。
另一個孩子條理分明,有自己的行為系統和規則,即使在群體中上課,也常常要求我按照他的規則互動,我一直以最快捷簡便的方式配合他,快捷簡便是因為顧及群體,配合是因為他的特殊個性,他是個不透過規則,便無法與他人溝通的孩子。經過幾個星期的努力,一些規則逐漸在信任與引導中融化,他很厲害的學會把群體互動納入他的規則,規則開始變得很有彈性。
「老師,你看,我畫了王修怒!(編按:老師是王修亮)」
我知道他把人分成喜怒哀樂憂的規則:「我在班上曾經發怒過嗎?」
孩子們立刻舉手:「王老師從來沒有發怒過,發怒是罵人的,王老師是很嚴肅!」
我把以前學習過的嚴肅意義再舉例說明、引導一次。他懂了,立刻在小行星上修改:「你看,這是王修嚴。」
很好,很有彈性的規則修正,增加了「嚴」,有自己的規則,也能和群體溝通。
這次還把門擋損壞事件做了檢討與反省,大家討論兩次撞壞門擋的經驗,第一次是遊戲時的粗心,所以曾經決議:絕對不再玩推門遊戲。但是第二次卻是推門時不小心跌倒踩壞,所以今天再次討論後,從經驗中總結了使用規則:
第一:以後這道門絕對不要關起來,以免不小心一人要進、一人要出,彼此看不到而內外互推,撞壞門與門擋。
第二:在環境中要學會觀察,尤其這是向別人借來的教室,更要仔細觀察,如何保護不要破壞,否則王老師很對不起別人。
討論完,我問大家:「有經驗的事情就會學習到如何做可以最好,可是我們一個人能學到的經驗不多,怎麼辦?自己沒看過的、沒聽過的一定學不到,最容易做錯,怎麼辦?為甚麼要學歷史?」
最後歸納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故君子慎其獨也。」經典很深刻,皓首窮經未必能全解,但是從生活實踐中具體而微的屢次體驗,一定會越來越廣闊。
這樣的學習很不錯,上星期開始,不但沒有人以任何方式動過教室的各個門,偶而有人玩得太開心開始跑,都會有別人提醒:不要跑了啦!會撞到東西。
這是內化的學習,不是因為他們年齡長大自然而然就會的,家教是很好的根基,在教室也因為學習的經驗而成長,我覺得那兩次門擋壞掉很值得。
朋友的主題之後,跟著的就是合作,建構更精密的溝通能力,下學期會進入合作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