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今年的春季研習營,於6月11日假台大校友會館舉行。本次專題演講,非常榮幸,邀請到銘傳大學公共事務系教授暨中國大陸研究學會會長楊開煌博士,蒞臨暢談「一帶一路與兩岸關係」。
楊教授專長於中國共產黨研究,對兩岸問題非常了解,更難得的是其對問題的解析,能從歷史的縱深觀照,獲致獨到之卓識。由於演講十分精采,故請本會謝金勳理事,摘要記錄,以饗讀者。因文長分上、下期刊出,本期為下期。
三、「一帶一路」面臨的困難與挑戰
西方媒體對「一帶一路」存在若干質疑或誤解,楊教授將其歸納為以下六項:1.新殖民主義2.消耗中國過盛產能3.朝貢心態4.與開發國家無關5.無合作夥伴6.IS正向中亞擴張。
從西方的觀點,中國一直被認定為山寨國家,「一帶一路」是中國仿效美國的「東方馬歇爾計劃」,如同大手筆援助非洲國家被稱為「新殖民主義」, 是中國為追求霸權所展現的政治野心,藉結盟以利消耗中國過剩產能。還有一項常被指摘的是「朝貢心態」,形容中國好大喜功的心態,藉大肆撒錢以收服、駕馭小國,如古代的朝貢貿易,小國只要上繳小土特產就能獲賜金銀财寶。未來若凡事均由中國主導,與沿線國家就很難建立平等互惠的合作夥伴關係。另外「一帶一路」沿線所經過的中亞、中東,是恐怖主義高發的區域,硬體設施容易遭破壞,未來投資成本回收不易。
因有上述這些雜音,楊教授進一步指出「一帶一路」未來推動上可能遇到的困難,有下列四點:1.大國心態2.中國的誤解3.中國主導4.中國的人才。
在與大國的互動中,小國通常會較敏感,擔心會被挾持、操控,但在大國則認為是出於善意讓利,如此就很難真正體會小國的難處。以成分而言,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但一般施政決策均由漢人主導,過去對西藏、新疆少數民族提供許多援助,而他們非但不領情還常引發激烈反抗,為何會如此?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是宗教信仰衍生的價值觀不同,漢人平時勤儉持家,害怕匱乏,注重儲蓄,宗教信仰多元化;相對地,就很難體會一元宗教的少數民族,他們所堅持的「精神的愉悅,遠大於物質的需求」。另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沿線有將近50個穆斯林國家,應如何與他們溝通,建立互信共益,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挑戰。楊教授特別點出:可善用新疆及寧夏人才,藉其共同的宗教信仰,較易產生同理心,來協助外交部門人員共同規劃推動,可避免彼此的誤解並增加成功機率。
四、台灣怎麼看「一帶一路」
~打醬油的台灣
打醬油意即事不關己、路人甲,若用更直白的話:「一帶一路」關台灣屁事?
台灣的媒體太迎合大眾的口味,而非引導方向,茲舉媒體一則對「一帶一路」的評論為例:「中國用鄉下的鐵路,來搞國際運輸,別把老百姓當白痴」,雖是一家小眾媒體的報導,楊教授特別語重心長指出:「各位這次研討的主題憂患興邦,上述的報導真讓人憂患意識油然而生,如此用這種偏狹的心態來忽悠大家,會縮小台灣人的眼光」,從兩岸的比較研究,楊教授得出的結論:台灣是「資訊很公開,心態很封閉」;而大陸是「資訊不公開,心態很開放」,這也是兩岸形勢我消彼長日益顯著的原因。接著楊教授引述一位台商的話:「你如果在台灣,你要很努力的搭上世界列車,才能讓世界看到你;而如果你是在北京,世界自動就會來找你。」換言之,一個人成功與否和他所處的位置關係非常密切。一個開放的都市,一個能迎接未來的都市,對每個人來講都是巨大的福利。
經由對台灣長期的觀察,楊教授發現台灣人普遍存在以下四種焦慮
(一)、優勢不再:
隨著大陸的崛起,台灣的優勢逐漸消失但內心又不肯承認,這點與香港很類似,就是比大陸早一步進入現代化的優越感。如今看到大陸一天天茁壯,我們就開始徬徨而不知所措,今天唯一能比的就是「你不民主,我民主」。楊教授形容這種沉浸在過去輝煌的心態,猶如落魄貴族仍享受著落日餘暉,殘夢不願醒
對於中國大陸一直成長,台灣感受到的只有威脅。
(二)、對未來短視:
我們的民主選舉制度,造成執政黨施政的短視,對未來無法做長遠的規劃,如有人問在全球化的快速變化中,未來十年台灣在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為何?相信一般人均回答不出來,因為政府沒有連貫的、明確的願景與規劃,另從做事態度來比較:台灣如搶短的百米賽,而大陸較像馬拉松賽。因此若現況制度不改,我們今日和明日的努力成果就無法累積,甚至後天的政策有可能將今日和明日的成果歸零。
(三)、身分認同:
對於自己是中國人或台灣人的認同,讓我們很糾結、焦慮。本來身分的認同,可採可重疊或串聯式,例如身為子女可以愛爸爸同時也愛媽媽,但遇上「去中國化」的情結,認同就變成對立式,必須中國人或台灣人二選一。可是再反思,我們日常都是講中國語言,使用中國文字,看中文書,我們的邏輯思維,思考方式,都是中國式的,但卻要說自己不是中國人的血統,難怪我們常會自問:「我是誰?」
其實這種對立式的認同,把中國文化從自己身上抹掉,正好放棄我們在世界上的價值優勢。換言之,因為我們長期浸潤在這個文化裡面,跟中國大陸打交道的時候,對中國人思維的解釋和判斷,絕對拿捏得比外國人準,當你拿捏得愈準,外國人在跟中國大陸打交道的時候,就愈要依靠你,這是台灣可善用的戰略優勢。
(四)、國家認同:
台灣聲稱自己是主權國家,但在國際上卻不是這樣看,經濟上離不開大陸,而政治上又要與它對抗;其次,國際對中國大陸的評價與台灣對大陸的評價,存在巨大落差,我們到底是不是一個主權國家,內部講得越真實與外部的落差就越大,能不焦慮嗎?
台灣這四種焦慮匯集在一起,不論是對台灣整體或個人,其實都不是好事。台灣今天之所以會民粹到這種程度,是大家的焦慮感無處宣洩所致,唯有化解了這些糾結,台灣才能重新看世界、重新看中國大陸。當我們可以持平地看這個世界,我們走出去,台灣人表現出來的格局和氣度,就自然不一樣,我們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會大大不同。
五、中共的新思考
過去對台政策是和平統一的充要條件,隨著國力日益強大,目前對台政策僅是統一的充分條件(有最好,沒有也無所謂);換言之,兩岸關係不決定於台灣,而是取決於大陸本身的形勢發展和國際因素;台灣自己的作為在兩岸關係發展當中變得越來越不重要。
過去大陸對台工作,誤認為讓利給台灣就會得到認同。幾經修正,現在則改採更細緻的做法,例如以「ㄧ代(青年)、一線(基層)」取代「三中一青」(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低收入戶、青年)策略,尤其對青年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從目前進行中的「體驗式交流」來看,應該是對過去交流模式進行反省修正後的新作法,執行上大約分成以下三種:
(一)、初步體驗:組團至各地短期參訪。
(二)、實習體驗:利用暑假至大陸企業實習。
(三)、打工體驗:為期一年每三個月換新工作點。
這種交流的目地就是要「讓台灣青年瞭解真實的大陸」,擴大台灣青年的視野,早些實地面對及適應問題,就可增加未來就業或創業成功的機率。
目前大陸的對台工作將會把台灣民眾分成三類:
第一是到大陸的台灣人,包括台生、台商、台青等,會著重加強這個族群,讓他們可以直接用自己的話,回去告訴在台的同胞,大陸實際的情況。
第二類則是在台的台灣人,這也是過去無論是藍或綠執政,都只能達到間接效果的群體,目前以「ㄧ代、一線」取代「三中、一青」。
第三類台僑亦即兩岸婚姻及其後代,他認為這群體的優勢是跨兩岸,可以在大陸、也可以在台灣發展,對兩岸都能有更客觀的認識,也會是大陸在對台工作的重點對象,只要有需求大陸會盡力協助。
六結語
最後楊教授做了三點扼要結語:
(一)、世界在改變台灣無視。
(二)、亞洲巨變台灣北韓化。
(三)、中國崛起台灣看不見。
那麼台灣真的沒有希望了嗎?楊教授覺得未必如此,進而引述二位網路年輕人的話:「一帶一路」是邁向未來的規劃,以中國為支點開創新未來;「一帶一路」是實體的投資加上虛擬的未來,唯有虛、實結合,才能真正看到未來。
希望台灣有這種覺悟的人越來越多,要能重新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對我們而言是資產不是負債;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歷史就不會有記憶,沒有記憶就不會有積累,沒有積累就不可能有自己的創新。(完)

▲圖說:楊開煌教授演講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