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道天涼好個秋!來到一年當中,習練太極拳最好的時節了。
旭日初升,映照草尖露珠,如晶如鑽,或絢白、或亮麗;入夜時分,暑熱散去,汗水化為矇矓霧氣,隨身飛揚,頓有凌虛御空之感。
屈指算來,學太極拳已滿五年,難言登堂入室,只覺漸入佳境。
丘園闢有太極場,自稱「黃裳」。取文言傳「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之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以此自勉勤練。
練拳與習易,頗有相互印證之功。除劉君祖老師於課堂上,經常以「身體易」說明,如節卦之六爻,可對應人身六大關節─踝、膝、胯、腰、椎、頸,陽爻重于陽剛堅實,陰爻重于陰柔虛緩,絕對是練拳之基本功。其綜卦渙卦則重氣血運行、發散之象,「渙奔」「渙其躬」「渙其群,渙有丘。」「渙汗其大號」「渙其血去逖出」,恕本人境界未臻此化境,只能稍稍體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而許多易理,都可於練拳過程中,細細咀嚼,身體力行。首先,練太極拳重心正意誠,神要先放再收,用三分眼神行拳,要專注到看不到別人,要專注到行走坐臥都是太極。即意到、神到、身到。
此即易經艮卦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和大象傳「君子思不出其位。」之謂也。
艮卦講止欲修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第一步,要誠意專注,控制自己,摒除雜念;如艮卦卦體一陽在上,二陰在下,陰陽各止其所,屹然不動,止而不交,連自我身體的存在都感覺不到。
進一步,如艮卦六爻皆不相應與,修行到一個階段,走入大庭廣眾之間,因為自己的專注,也無人我之間的執著,感受不到人群的存在,人我的界限泯除,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艮卦的綜卦是震卦。帝出乎震,止欲修行只是過程,太極拳目的仍然在充分掌控自我,實踐自我,將心正意誠的理念傳承發揮。
艮卦的錯卦是兌卦。兌見而巽伏,始練太極拳動作要大,大開大闔,再漸次收斂於內;此時動作趨小、趨柔,但身體內部的纏轉、鼓盪更形激烈,再由內部帶動意念,終由意念流轉,主宰身體動作,即轉入巽卦。
再者,太極拳最重基礎功,全身要正、要直,頭頂百會穴,如有一線懸絲,尤其膝、胯、脊椎線要直,如可承載萬鈞;並即時自丹田發勁,氣貫雄渾。而起始的出發點要對,後面才會正確。在錯誤的基礎上,會越行越偏。
此即屯卦初爻「磐桓。利居貞。利建侯。」是乾坤剛柔始交後的第一卦、第一爻,點出迎接新生命的準備工作,就是打下磐石般穩固深厚的基礎。
雜卦傳稱「屯見而不失其居。」左傳也稱「屯固比入」。居也好,固也好,都是要求堅固厚實的根據地。所以,在學套路之前,基礎的拉筋劈腿,強化關節、肌肉,鬆腰柔胯等等基本功,都要練到一定程度,學了套路之後,也不能放棄,還要繼續精進,配合分解動作,熟能生巧。
個人自覺從肩至腰的胸腔最難練,但太極拳所謂的陰陽開闔由此起;尤其雙胯之間的丹田為終極寶庫,為勁、氣、意念彙集之所在。目前我還是門外漢,希望總有練成的一天。
這可簡單對應雜卦傳的「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艮為手。」乾為首,發號施令,以意念主導掌握一切行動。
坤為腹,五臟六腑皆納於胸腹,都是不隨意肌所組成,自成一套封閉體系,表面上不受思想理念的支配,要如何管理訓練?而太極拳講究內部的纏絲勁,絞轉,鼓盪,開闔都是針對於此,果然難練。一旦功成,又遠為其他運動所難及。
震為足,動也。震起也。帝出乎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易經相當肯定震為足的地位。而一般人只知腿腳有支撐、走路之用;太極拳卻施以各種方式,馬步、蹲沈、彈跳、前踢、側踢、蹬腳、擦腳、刮面腿等等(以個人所學陳氏小架為例),從種種不可能的角度,運動到平常動不到的地方。
巽為股,入也。巽伏也。太極拳講要鬆、要柔,胯股之間,卻是最難鬆開的部位。因為具有低伏隱藏的特性,平常覺察不到股胯的作用,但其間涵縕氣海、丹田,是元氣、勁力的起源;而練之後,氣沈丹田,功效回歸於此,對巽入也,可以心領神會。
艮為手,艮止也。雙手萬能,人類開始站立,使用靈巧雙手,是成為高等智慧動物的關鍵,也是我們最為常用的身體部位 ;太極拳在此反其道而行,手非手,只是身體帶動輔助的工具,不特別強調手的作用。
由以上乾坤、震艮的概念,可以透過太極拳的演練,對陰陽、虛實、進退、動靜,有更深層的實踐體悟。有志者,盍興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