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四十八期
2014.10.01 出刊
■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易經與管理」演講側記
      ─ 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夏商全球領袖項目」
◎文/閻以炤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卅四】喪馬勿逐◎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三十】練拳習易◎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中藥知識-麥門冬◎文/樓中亮
■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給家長的蒙卦課程(二)
      ─ 千萬不要褻瀆了孩子的「蒙」。
◎文/王修亮
■ 【志學集‧之一】台中讀書會九月綜論<萃><升>二卦◎文/文中立
■ 【志學集‧之二】咸臨春秋經◎文/金同榮
■ 【學會公告‧之一】2014秋季研習營開始報名◎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二】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文/編輯部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
 
「易經與管理」演講側記
──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夏商全球領袖項目」
◎文/閻以炤

2014年9月27日上午8:30劉君祖老師接受奉元學長陳明哲教授之邀,前往台北市中山堂堡壘廳,為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夏商全球領袖項目」25位學員演講,講題是「易經與管理」。

陳明哲教授是國際知名的管理學者,早年與劉老師均受業於天德黌舍毓老師門下。後負笈美國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為動態競爭與文化相融理論創始人,全球權威的企業戰略專家。

陳教授現任美國維基尼亞大學達頓商學院講座教授,為國際管理學會與戰略管理學會兩會終身院士,曾任國際管理學會主席。

2014年陳教授與上海復旦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陸雄文教授,共同創立「夏商全球領袖項目」,邀請美國哈佛商學院,中國大陸及台灣頂尖教授聯合授課。據其說明,課程特色在於,從夏學出發結合中西思想文化精華,引領中國企業家探討企業典範,成為具開創性全球商業領袖。

Δ圖說:劉老師與陳明哲教授(右二)、中山大學林豪傑教授(右一)與學員合影。

此次在台灣舉辦的系列課程由陳明哲教授主講並陪讀,其餘授課的專家學者,企業界專家有:大元教育基金會董事長姚任祥女士、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先生、王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先生、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先生、法藍瓷創辦人陳立恆先生、元大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李克明先生。學者有台大李吉仁教授、孫中興教授、呂世浩教授,辛意雲教授、台大醫院周正成醫師、蔡明勳先生、李娜君女士、嚴定暹女士、姚仁祿先生等人,均為台灣各界一時之選。

Δ圖說:夏商全球領袖項目全體學員與劉老師、陳明哲教授(後排右二)、台大孫中興教授(後排左二)合影。

劉老師演講主題為「易經與管理」,由陳明哲教授擔任引言,陳教授特別客氣,當日還曾下樓親自迎接。

劉老師演講內容首言易經創作源起,說明卦爻辭是古人觀察宇宙變易流通的信息庫,能掌握主導其不易之理,化繁為簡、以簡御繁,困難立即迎刃而解,這與現代管理學不謀而合。易經強調修德,主張實踐王道思想,得擁有稱霸實力而選擇不稱霸,避開人性衝突,探討宇宙生命究竟。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效法自然天則行事。

易經理氣象數渾然一體,數指的是易經占卜,易占絕非迷信,必須全面瞭解,否則所知還是片面。易有何用?易之大用在「通志成務」。必得先下「極深研機」的功夫,認識時機時勢的變化,也就是在採取行動之前,得瞭解現況和人的心理,知道消費者共同想要的、做成生意,就是成務。知機,指的是時時注意觀察機會、時機、拐點、徵兆、兵機、轉捩點,易經繫辭傳:「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不同環境得有不同對應方式,跟著時機時勢走,易經告訴我們不要有圖騰、意識形態,所有資訊僅供參考,環境改變,對應方法就得改變。

易經可以根據現狀、預測未來,使人得以趨吉避凶。易經卦辭是總論,爻辭是分論,乾坤兩卦還另有結論:乾卦結論是「群龍無首」,這就是王道思想,人人皆可為領袖。易經每卦六爻時位,跟企業價值鏈位階相合。劉老師曾與台灣企業管理學者司徒達賢教授交流,舉辦多次「易經與管理對話」研討會。

最後劉老師舉出很多易占案例,包括兩岸經濟政治發展局勢,透過易占分析鴻海夏普合作不成之因,藉此闡發核心創造力的重要,說明華商與西方不同,應該發揮華夏文化的核心創造力,運用太極思維,黑極轉白,白極轉黑,形成動態平衡。至於諸子百家之學,則可直接用在政治經濟與企業管理之上。本來主辦單位請同學現場提問,最後也因時間不足,改為由劉老師個別回答。項目經理薛丹琦女士會前多次聯繫,會後並轉寄劉老師現場照片,特此感謝。

Δ圖說:陳明哲教授代表復旦大學致贈紀念品給劉老師。

本期目錄...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卅四】
 
喪馬勿逐
◎文/劉君祖

甲午年的中秋節恰逢白露節氣,陰陽合的夏曆傳衍數千年,深刻影響華人的歲時生活,日子過得再忙碌,也會心心念念流光的變遷。中元時我還在中國的「冷極」根河遊歷,不及返家祭祖,中秋遂回老媽宅團聚。所謂近鄉情怯,今歲更是神傷,初春雨水、春分間連喪至親,痛澈心骨,迄今難癒。

當晚面對祖宗神位俯首跪拜,凝思祝禱,二姐說夢到老爸,問近況還好,財務有些問題云云。不管合不合情理,孫輩立刻在陽台燒起紙錢,幾回火苗高竄,驚叫閃避,我手機中的卦象已呈現兩次:先是不變的謙卦,然後蒙卦上九爻變成師卦。

謙受益,為天地人鬼神的共法,《大象傳》稱:「裒多益寡,稱物平施。」謙、豫一體相綜,《大象傳》稱:「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火焰上騰之際,擊蒙上下順也,阻礙消除,師為坎宮歸魂,地中有水流動順暢矣!蒙卦初筮告,師卦貞丈人吉無咎。我脫口宣稱:「爺爺收到了!」

中秋前三天,我受邀面晤一位年耄長者,素昧平生,不知所為何事?赴會途中凝神一占,為睽卦初、二、上爻動,齊變為豫卦。心中若有所悟,晤面沒多久中介人道出詳情,果如卦象所示,盡洩無餘,我說已經料到了,一眾皆驚。易占感應信息的靈敏度確實犀利,繫傳早就說得很清楚:「問焉而以言,其受命也如嚮,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於此?」

老先生一輩子興學,往返海峽兩岸開辦不下十所學校,聲譽卓著,積累百億身家。近十年已將事業交棒與四名子女,卻演變成相互敵視整合困難之局,為此相當苦惱。創辦人總希望基業長青,下一代卻只想保住或擴充地盤,老先生年事已高,就算強勢整合,一無擔綱大才,以後也難確保不生變化。我就各種組合方案代籌謀議,考慮到他健康情況,為否卦二爻動,有訟卦違和體氣不通之象,也不好進言。人生無奈恆多,業因果報怎樣才計算得清?

家人反目成睽,猜防疑忌更甚於陌生人,讓彼此都陷於蹇困難行之境,能否化解仇怨重拾舊好呢?家人、睽相綜,蹇、解相綜,睽、蹇相錯,解、家人相錯,這裏面錯綜複雜的愛恨情仇極難料理,偶一不慎就墜入輪迴,熬受身心大苦。佛教認定家人至親就是冤親債主,前世若不相欠,今生怎會相見?真是這樣麼?

幾年前曾有一占問到輪迴之說,得出明夷卦初、四爻動,六四值宜變成豐卦,兩爻齊變則為小過之象。豐卦彖傳稱:「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大象傳稱:「君子以折獄致刑。」明夷為坎宮遊魂,一切在黑暗中進行;小過為兑宮遊魂,幼雛破殼而出。明夷六四爻辭更絕:「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于出門庭。」不知怎的鑽入母腹,遊蕩的精魂蘊養成形後,再脫離而出。依卦序因果,明夷之後便是家人卦,一家人真是這麼結緣的嗎?不是報恩就是來討債?

睽卦初九爻辭:「悔亡。喪馬勿逐,自復。見惡人,無咎。」馬跑掉了不要急著去追,牠自己會回來?這個通俗的解釋很好笑,似乎頗能維護人受傷的自尊,其實不然。易象以馬喻心,所謂心猿意馬,喪馬即喪心,情緒失控才會睽違衝突。逐是追逐利慾,往而不返,頤卦六四所謂「虎視眈眈,其欲逐逐」,勿逐提醒人將放失的本心收回來。這得靠自己改過自新,就叫自復,趕快恢復正常。交惡的雙方總是看對方是惡人,不想見面接觸,如果這樣會日益疏離,再難合睽。因此睽違之初,最好還是見面聊聊,所謂見面三分情,關係不至于太惡化。九二爻辭:「遇主于巷,無咎。」小象稱:「未失道也。」大庭廣眾見面尷尬,不妨安排小巷裡私下溝通。若驕傲矜持,有可能關係惡化到破裂邊緣,看看上九爻辭所言:「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後脫之弧,匪寇婚媾,往遇雨則吉。」眾目睽睽下,自陷孤立的人情愈乖張,疑神疑鬼,像有被迫害妄想症般出手攻擊別人,這時再不清醒過來就會引爆大衝突。初九喪心不治,上九遂陷病狂矣!

2011年底,我推算往後十年的中美關係,即為睽初九,喪馬勿逐,自復。猜忌日深,雙方皆需調整態度,雖然交惡,必須保持接觸溝通。問老美未來十年的國情,也是睽卦四陽爻齊變成坤卦,這個全球首強的大國真是心病嚴重啊!

十多年前,台灣民進黨當政,兩岸關係不睦,我推算當年情勢亦為遇睽之豫。某電視台女記者以電話採訪,我說明卦情,她問睽字怎麼寫?我說一個目一個癸啊。結果當晚報導時,字幕打成槐卦,讀音也不對啊,真是天才!記者的文化水平可見一斑。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三十】
 
練拳習易
◎文/邱雲斌

又道天涼好個秋!來到一年當中,習練太極拳最好的時節了。

旭日初升,映照草尖露珠,如晶如鑽,或絢白、或亮麗;入夜時分,暑熱散去,汗水化為矇矓霧氣,隨身飛揚,頓有凌虛御空之感。

屈指算來,學太極拳已滿五年,難言登堂入室,只覺漸入佳境。

丘園闢有太極場,自稱「黃裳」。取文言傳「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之意。雖不能至,心嚮往之,以此自勉勤練。

練拳與習易,頗有相互印證之功。除劉君祖老師於課堂上,經常以「身體易」說明,如節卦之六爻,可對應人身六大關節─踝、膝、胯、腰、椎、頸,陽爻重于陽剛堅實,陰爻重于陰柔虛緩,絕對是練拳之基本功。其綜卦渙卦則重氣血運行、發散之象,「渙奔」「渙其躬」「渙其群,渙有丘。」「渙汗其大號」「渙其血去逖出」,恕本人境界未臻此化境,只能稍稍體會「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而許多易理,都可於練拳過程中,細細咀嚼,身體力行。首先,練太極拳重心正意誠,神要先放再收,用三分眼神行拳,要專注到看不到別人,要專注到行走坐臥都是太極。即意到、神到、身到。

此即易經艮卦卦辭「艮其背,不獲其身。行其庭,不見其人。无咎。」和大象傳「君子思不出其位。」之謂也。

艮卦講止欲修行,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第一步,要誠意專注,控制自己,摒除雜念;如艮卦卦體一陽在上,二陰在下,陰陽各止其所,屹然不動,止而不交,連自我身體的存在都感覺不到。

進一步,如艮卦六爻皆不相應與,修行到一個階段,走入大庭廣眾之間,因為自己的專注,也無人我之間的執著,感受不到人群的存在,人我的界限泯除,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

艮卦的綜卦是震卦。帝出乎震,止欲修行只是過程,太極拳目的仍然在充分掌控自我,實踐自我,將心正意誠的理念傳承發揮。

艮卦的錯卦是兌卦。兌見而巽伏,始練太極拳動作要大,大開大闔,再漸次收斂於內;此時動作趨小、趨柔,但身體內部的纏轉、鼓盪更形激烈,再由內部帶動意念,終由意念流轉,主宰身體動作,即轉入巽卦。

再者,太極拳最重基礎功,全身要正、要直,頭頂百會穴,如有一線懸絲,尤其膝、胯、脊椎線要直,如可承載萬鈞;並即時自丹田發勁,氣貫雄渾。而起始的出發點要對,後面才會正確。在錯誤的基礎上,會越行越偏。

此即屯卦初爻「磐桓。利居貞。利建侯。」是乾坤剛柔始交後的第一卦、第一爻,點出迎接新生命的準備工作,就是打下磐石般穩固深厚的基礎。

雜卦傳稱「屯見而不失其居。」左傳也稱「屯固比入」。居也好,固也好,都是要求堅固厚實的根據地。所以,在學套路之前,基礎的拉筋劈腿,強化關節、肌肉,鬆腰柔胯等等基本功,都要練到一定程度,學了套路之後,也不能放棄,還要繼續精進,配合分解動作,熟能生巧。

個人自覺從肩至腰的胸腔最難練,但太極拳所謂的陰陽開闔由此起;尤其雙胯之間的丹田為終極寶庫,為勁、氣、意念彙集之所在。目前我還是門外漢,希望總有練成的一天。

這可簡單對應雜卦傳的「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艮為手。」乾為首,發號施令,以意念主導掌握一切行動。

坤為腹,五臟六腑皆納於胸腹,都是不隨意肌所組成,自成一套封閉體系,表面上不受思想理念的支配,要如何管理訓練?而太極拳講究內部的纏絲勁,絞轉,鼓盪,開闔都是針對於此,果然難練。一旦功成,又遠為其他運動所難及。

震為足,動也。震起也。帝出乎震,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易經相當肯定震為足的地位。而一般人只知腿腳有支撐、走路之用;太極拳卻施以各種方式,馬步、蹲沈、彈跳、前踢、側踢、蹬腳、擦腳、刮面腿等等(以個人所學陳氏小架為例),從種種不可能的角度,運動到平常動不到的地方。

巽為股,入也。巽伏也。太極拳講要鬆、要柔,胯股之間,卻是最難鬆開的部位。因為具有低伏隱藏的特性,平常覺察不到股胯的作用,但其間涵縕氣海、丹田,是元氣、勁力的起源;而練之後,氣沈丹田,功效回歸於此,對巽入也,可以心領神會。

艮為手,艮止也。雙手萬能,人類開始站立,使用靈巧雙手,是成為高等智慧動物的關鍵,也是我們最為常用的身體部位 ;太極拳在此反其道而行,手非手,只是身體帶動輔助的工具,不特別強調手的作用。

由以上乾坤、震艮的概念,可以透過太極拳的演練,對陰陽、虛實、進退、動靜,有更深層的實踐體悟。有志者,盍興來乎!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中藥知識──麥門冬
◎文/樓中亮



【中藥知識_麥門冬】

相傳,在秦始皇时代,有一隻鳥叼來一株草,看起來相當雅緻。秦始皇便派人去問鬼谷子,這是什麼草?鬼谷子回答說:「此乃不死之藥,人死後三天,用這草覆蓋全身,就可以復活」。

秦始皇聽到,就派方士帶領數千人乘船去尋找長生不老之藥。當然,方士就一去不返。

  

麥門冬不如傳說所言的那麼神奇,但對於咽喉疾病有很好的作用。

麥門冬

  • 【性味】:甘,微寒。
  • 【功效】:滋陰養肺、清除肺熱。
  • 【臨床應用】:咽喉炎。
  • 【潤喉茶】:麥門冬三錢、百合三錢、胖大海五個煮1500C.C,泡茶當開水喝,可以滋潤呼吸道 ,舒緩咽喉炎所帶來的不適。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
 
給家長的蒙卦課程(二)
──千萬不要褻瀆了孩子的「蒙」
◎文/王修亮

「蒙:亨。」「亨」是生長、成長,我不單獨解釋「亨」,因為它是整個《易經》裡頭一個基礎系統的文字,意義深刻。我就直接告訴各位好了;這其實是很不好的學習法,但沒辦法,講下去會太久、太多,我只能用最簡單的方式跟各位講。「亨」就是生長。《易經》在性情上有四個基礎名詞:第一個是「元」,第二個就是「亨」,第三個是「利」,第四個是「貞」;我們說這是《易經》的「四德」,四個德性。「元」,用孔子的話來說,「元者,善之長也。」善裡面最大、最初的。「元」就是開始,開創,開啟,有動力的。乾是「元」最大的象徵,因為要有絕大的力量,才有辦法開啟創造一個情境、一件事物。例如:創業,這個就是「元」,「元」可以應用在各種事物上。《易經》是要應用在事物上的,不是講理論的,是要實踐的。「我要開創事業」這就是元。「我要讓事業生生不息」,這就是「亨」。「利」,《易經》的「利」,和我們現在所說不一樣。《易經》的「利」是宜、合宜,就是對所有的狀態都合宜。不一定是最好的,套一句現在的話講,就是:「大家都不太滿意,但大家都能接受。」這就叫「合宜」。所以「利」的本意就是「義」。那「貞」呢?「貞者,事之幹也」,「貞」就是事情的骨幹,骨架,鋼筋,人格必須有的堅持、撐起人生的原則,你怎麼引導孩子開創自我?怎麼讓他保有動力、生生不息?怎麼讓他行為實踐對己對群對環境都合宜?然後,如何將這個培育成他中心的價值?使他撐得起、能堅持自己的人生?這就是人格的四德。

各位都應該聽過,「簡易、變易、不易」,我這樣講好了,開創,生生不息,對大家都有利,要堅持。這道理說起來很簡易,但環境是不斷在改變的,我們不可能依循條例,照表做事,而要「見機行事」,也就是孔子說的「權」。但生命中若什麼都用「權」,都見機行事,沒有原則,那原動力和合宜就不見了。所以簡單說:合宜這個原則是不易的,不易就是「貞」。創業之後要維繫事業的生生不息,在時空不斷變易的狀況下,得有不同的作法,要能夠變通。但有一個基礎價值是不能變的,變了,就什麼都不是了,「元、亨、利、貞」就通通都不是了,可能只剩下「利」,或者只剩下「權」,或者只剩下什麼什麼……。

蒙在四德之中就是「亨」。他是小孩子不停生長的狀態,你故意阻擋、想讓孩子保持單純,但是「亨」的力量太強了,孩子自己會找到出口,外發成叛逆還是內縮成憂鬱,你完全無法阻擋,這就是「亨」的力量。孩子成長,一個是身體的成長,一個是心靈的成長。身體成長的卦排在後面,叫作需,「需」就是「需要」、「需求」,需於飲食、需於宴樂,這是養身體的卦。蒙這個卦,是養心靈的卦,心靈生長是「亨」的狀態。

「匪我求童蒙」,「匪」就是「非」的意思。古時候沒有「非」這個字,就用「匪」。「匪我求童蒙」,不是我去求學生來學。「蒙」是山把泉水給封住的狀態。水出不來,他一直想出來,水非出來不可,你不讓他出來,不讓他自己去思考,什麼事情都是直接告訴他方法、告訴他原因,怕他不懂、怕他不會、怕他吃虧,什麼都是替他安排好的,那你就是封住他。你不讓他成泉,你讓他一直在蒙的狀態。他自己會不會出來?他絕對會,他的方式就是叛逆或沉悶。「你不讓我學,我就自己去學。」他一定會找到方法去學,尤其現在網路這麼發達,他才不在乎你有沒有教他,他自己找得到出口。出口會開在哪?是圓是方是扁是高是矮?我們不知道。他出來的狀態怎麼樣?我們也不知道。所以蒙的狀態就是他還沒出,還是幼兒,應該算是嬰兒的時候就已經在學了。這年紀還是家教。家教和學校教育一樣,有一個不易的原則,就是「匪我求童蒙」,不是我去求他來學,不是我去幫他敲開,「童蒙求我」,你要讓他來求你。

「爸爸,這個壞了,怎麼辦?」孩子的小車不動了,機械裝置滿複雜的,他擔心的只想著趕快修好,孩子一問,你馬上接過來三兩下搞定,或是還加上洋洋得意地說:「看吧,你老爹厲害吧!」如果孩子只是來求你幫個忙,還不是想學習,這樣的互動還滿溫馨的。但是孩子若是把鬧鐘拆開,想知道裡面為甚麼會走動,那就是「童蒙求我」。

「明明會走啊!怎麼我去幫他轉一轉,他反而不動了,他不聽話,我好難過,他不喜歡我。」

「沒關係,他可能聽不懂你說話的方式,我們慢慢找方法和他說話。這個……我們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呢?甚麼形狀呢?這個怎樣動的呢?……」

這就是他在求你,你要不停引導他觀察,伺機反問他心中的感受,是他巴著那個學問要問,是他巴著那個心情要問,他就會有興趣。小孩子天賦不同,興趣維持的時間長短不同,父母教師就得變通著引導。教育的第一個原則就是:不是你求他來學,「他已經到四歲了,他應該會什麼?那我要來教他這個。」這就是你求童蒙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讓他學,你要讓他自己想學,你要丟一個好玩又略有難度的東西或是情境給他,然後他就會說:「我想知道啊!可是我不懂這裡啊!這裡是怎樣的啊!」父母看狀況裝傻:「糟糕!我也不會,怎麼辦呢?我們來看看。為甚麼他會生氣?這個東西是什麼?這個好像不太一樣!」讓他去多研究思考體會,你只要引他去看到關節,然後推他自己想辦法。「我們好像上次有一個什麼……」你幫他把舊經驗找出來,「以前有一次我們碰到一個人,我們看到一個什麼情況,然後那個人就怎麼樣……」「那個方法是不是和這個很像?那這個我們可以怎樣?」你不要完全說出答案,你讓他透過一些舊經驗來想,你可以幫他拉出過去的經驗,可是一定要他自己去想。

「初筮告」,「筮」就是用筮草占算。第一次他來求你的時候,你要認真陪著他去摸索,陪著他去解決問題。這個「告」並不是你直接告訴他答案,你要陪著他學習的意思。「再三瀆。」如果你是直接從頭到尾講完了,他下次會記得嗎?通常孩子不會記得,因為那是你的技術、你的知識、你的心情體會。有的孩子智能很高,或是具有背誦天賦,他會記得知識和技術;可是,如果你只給他知識和技術,那個「誠意正心」的心想、心感過程,完全沒用到。這學習是從耳朵進去,腦子只用到記憶,再直接又從嘴巴裏或手上複製出來——很短,像水管穿腦而過,沒有甚麼深思,沒有經過「爸爸的經驗是這樣修,可我自己發現這裡要轉緊一點,修好了之後,要給媽媽看,他會很開心……」你看他是轉來轉去的,那種轉來轉去連結融合的思考學習是很不一樣的。如果他只是耳朵進去、嘴巴、手上出來,他想得不多,腦子裡留的不多,思考裡擴張的不多,他下次還會再問你,或是只有技術知識沒有感情。如果你是替他做好的話,那就更糟了,他一定每次都丟給你做,這個就叫「再三瀆」。瀆了什麼呢?孔子底下有解釋,這個「瀆」,他說「瀆蒙也」,他說你褻瀆了這個蒙。蒙應該是要開啟心靈學習,結果呢?你不但不替他打開心靈,還繼續讓他封著,只給他背誦知識技能,這就是褻瀆,就是輕慢的意思。「褻瀆」在現在可能很多衍生義,在古時候就是輕、慢,輕忽、漫不經心,真誠的心靈感情不見了!因為「筮」原來是人與天的溝通,屬於心靈的祈求,失去心靈的學習,這就是「瀆」。「瀆則不告。」如果真的不小心有這樣的狀況出現的話,「瀆則不告」,那暫時先不要直接給他知識和技術的答案,要回頭找心。

蒙起於家教,但蒙是孩子已經具有主動學習的欲望,想出外和群體學習,所以蒙卦的主角,基本上是教師與學生。家教的卦是風火家人,家人在一起很有感情,很多狀況看起來嘻笑輕慢,但是不用「瀆」這個字,因為家人沒有所謂的「瀆」,家人那麼親近,本來就是天性本心,甚至多少會有一點溺愛,但是到了教育的蒙卦,就開始有輕慢或尊重的區別了,因為啟蒙是向外人、群體環境開啟,不小心就會「瀆」。例如:教師所教的學生,承接自父母家教。父母的態度就不尊重學校和教師,孩子在家教中感知父母是拿錢來換知能技術的,他學習父母的態度:尊重知能技術,但是不尊重教師(教師本身有沒有尊重自己的職責,當然又是個問題)。所以教師所遇到的某些孩子,有可能已經「瀆」了,他已經是被家人再三「告」的,已經習慣于說「你要告訴我答案!你要幫我做好!」我真的在班上會碰到:「老師你要跟我講答案啊!你都不講,都沒有教我,這樣還叫老師嗎?」他心裡認為教育就是告訴他知識技能的答案,不需要「浪費時間多想」。你教他道理是講不通的,因為他已經習慣于被被動了。那怎麼辦?「瀆則不告」,「這樣子直接告訴你,就不是老師啊!你自己要會想啊!我教你怎麼想。」我就是不講,讓他再從那個蒙的狀況開始。後面有六個階段,他是到哪個階段,我就從哪個階段開始啟蒙。

「利貞」,教師要很有恆心,也要引導學生有恆心學,這要很懂得變通。所以教學的「貞」,並不是一板一眼,重要的是前面的「利」,合宜。像我們大人坐下來就開始講課,這沒問題;孩子不可以這樣。你就是要有變通的方法,你要讓他覺得有趣。尤其是小孩子,到國中還不行,高中以後大概就比較像大人了,有很多觀念知能可以直接傳授討論。蒙就是用一些變通的方式,才會「利」,孩子才會願意有恆心學。你要去引誘他,但不是用物性利益引誘他,因為他在蒙的狀況裡,如果你給他的是物質那種利的角度,他就會卡在物質、物化的蒙;你如果給他是榮譽那種角度的話,他就會卡在榮譽的角度、心靈物化的蒙。就像第一名也是一種物化的榮譽,他一樣會卡在那裡。「我們班最厲害、我們班最乖」,一樣卡在最厲害最乖那個物化欲望。我從來不會講「我們班最乖、我們班最厲害」,不是的,成人夠成熟了,需要比較、對照,來了解自己的能力,才能「盡己之力」或是「知人善用」,不會誤用到「驕傲鄙視」的階級化去。以前在公立學校,我最討厭那種班際比賽。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我極力爭取:「不准排名次!在所有的班級比賽,不可以有一、二、三、四、五名。在班級上不能這樣排,班際之間也不行。競爭可以,要採用觀摩式的競爭,請學校主辦者找出每個班級努力所呈現的特色。比如說:他們班的秩序、他們班的自律是最好的,可以叫作『自律獎』。他們班上的口號編寫得最好:『文字編輯獎』。這個班很活潑輕鬆,互助良好:『合作獎』等等等。」要求久了,學校還真的做到這樣子;但後來我退休了,『人亡政息』,學校就懶得這麼辛苦去觀察學生班級,打成績排名多輕鬆方便啊!這就只有簡易、不易,沒有變易。可是各位,你看,當這種特色獎項呈現的時候,並不是人人有獎那樣子的輕薄,而是讓孩子知道我和群體努力的成果、特質是什麼,真正表現最出色的是什麼。你們如果要給孩子獎賞,你要讓他知道為什麼被獎賞,是否值得被獎賞,這也是一種啓蒙。否則他就是在蒙裡頭,被那種利益所卡住,被那種榮譽欲望所卡住,沒有合宜,沒有義。這是很危險的。所以後面的「利貞」談的就是這個,雖然說要用變通的手法去引誘他,可是裡頭有一個原則,就是:你是要讓他啓蒙「合宜」,而不是要他卡在另外一些蒙裡頭,這個「利」和「貞」就是這個意思。(文未完,下期待續)

本期目錄...

【志學集‧之一】
 
台中讀書會九月綜論<萃><升>二卦
◎文/文中立

一. <萃><升>二卦,其錯卦為<无妄><大畜>。

  1. 就卦序而言:一個是由復見天地之心的<復>卦,而後出關修行,真心提煉之<无妄>,而後<大畜>。另一個則是由不期而遇之<姤>(機緣、時運)下,群英匯聚,相互淬勵精煉之<萃>,而後才能上<升>。
  2. 就錯卦而言:<大畜>而<萃>,<无妄>而<升>。

二. 何以言「升不來」:

<泰><升>之別就在<泰>之初爻是有實力之陽爻,而<升>之初爻是源自<姤>之陰爻,基礎實力不強,靠<姤>之機緣、<萃>之聚集,故可<升>;但若機緣不再、人去財流,何能保升,是以有3爻『升虛邑』之象。

三. <萃>

  1. 聚+精煉,去蕪存菁。
  2. <萃>為一超(5爻)多強(4爻)之象,如梁山泊108條好漢,如何能達成共識是一大課題,否則會有二虎相爭之象,如當年之連宋。
  3. <萃>卦辭有2個『亨』,「亨者,嘉之會也。」
  4. <萃>多志,缺『元』:山頭、派系多,各有其志,互不服,僅能妥協而行。
  5. 六爻都有『無咎』,怕內耗,補『缺元』與多情之過。
  6. 「有大人格局才能為王」,有理想有權。
  7. 湘軍「王假有廟」、「用大牲」(廟-有願景、理想,萃之初要網羅人才)
  8. 「除戎器,戒不虞」-

    (1) 吳子論將:「備者,出門如見敵」,論語:「出門如見大賓」
    (2) 有實力才可言「解除」,沒實力仍需「整除」。(王、霸之思)

四. <升>

  1. 「用見大人」與「利見大人」:「用見」表「沒實力」需借群之「網」,可參<坤>「順勢用柔」、「厚德載物」;「利」是自己有實力。
  2. 何言「南征」:(1)「南」有「離」象,表光明、文明;「征」主動出擊,屬「人志」。故彖傳言「南征吉,志行也」。(2)「南面為王」

五. 「命」與「志」的議題討論:

  1. <姤>等待天命:從<姤>5爻小象傳『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2. <萃>「順天命」:彖傳『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2爻小象傳『引吉無咎,中未變也』,5爻小象傳『志未光也』。
  3. <升>「志命合而行」:彖傳『南征吉,志行也。』初爻小象傳『允升大吉,上合志也』、六五小象傳『貞吉升階,大得志也』。
  4. 在困境中仍能堅持理想(志),其間高下立見,如文天祥被俘之從容就義。

台中讀書會十月份主題為<震><艮>二卦綜論,歡迎大家一起參與學習。

本期目錄...

【志學集‧之二】
  咸臨《春秋經》
◎文/金同榮

劉君祖老師在高雄所開之課程,從繫辭傳、易經六十四卦、論語、迄今之春秋經,已歷七個寒暑。劉師每次上課,皆於前一晚,即入宿高雄之旅館,甚至在高雄氣爆當天還白跑了一趟。其對經學傳承之負責態度可見一斑。惟僅有良師,若無良好之媒介,對南部學子來說,亦是無緣受茲介福,于其劉師,因此也非常感謝主辦單位耕心經典文化有限公司之林靜華小姐,對經典文化之推廣與執著。

本次高雄「春秋經的現代價值—王道政治的理想與實踐」課程,係從101年7月21日開始上課,至今已兩年多,預定於10月4日完結,共計120小時。課堂上約有50位學員,另有30人已報名而未能親自到教室上課,只領DVD者。大家都是在上完《易經》六十四卦課程後,深受劉師感召,而續臨《春秋經》的。

《易經》與《春秋》號稱經學雙璧,其學高瞻遠矚,相互彰顯。《春秋》歷12公,共242年,由魯隱公元年始,終乎哀公14年,西狩獲麟。要瞭解春秋時代之史實,才能知其微言大義,而且《春秋》深受《易經》影響,有易象的精神,多一字、少一字皆有深意,更重要的是,除了知道其意義外,還要能與當代相關聯,與時偕行。惟只講《公羊傳》會找不到入門處,故藉由《春秋繁露》可幫助我們更明白《春秋經》之道理。

這次劉師除了先講帝學發微外,《春秋繁露》則由俞序第十七始入,依次為重政、盟會要、正貫、十指、二端、符瑞、離合根、立元神、保位權、仁義法、必仁且知、度制、楚莊王、玉杯、竹林、玉英、精華、王道、滅國、隨本消息、服制象、考功名、通國身、三代改制質文、官制象天、對膠西王越大夫不得為仁、深察名號、天容、至今講到天道無二。其中俞序,劉師認為應是首篇、序言,故先講授,另楚莊王前三章似錯簡,為董仲舒答學生問,因此第四章才是第一章。

課程講到玉英第四:「謂一元者,大始也,知元年志者,大人之所重,小人之所輕,是故,治國之端在正名。」劉師說:春秋變一為元,天下之動貞乎一者也,一非數量之一,是為整體不可分開,如太極圖有陰陽,二合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一非道,道為完整不可分割。損、恆二卦皆強調一,至《彖傳》時改一為元。《春秋經》又稱元經,元為最根元之東西,一為化繁為簡,但建立創造力之核心,還要打出去,只靠一是不夠的,做事就要元,生生不息。治國之端在正名,願景正確,可萃聚精英,可感動人,豫為願景,雷出地奮。

王道第六:桀紂驕溢妄行,「孤貧不養」。劉師提到〈禮運大同篇〉中「老有所終」,未言「老有所養」,使老人家走得不淒慘,鰥寡孤獨者皆有所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和顏悅色之「色」最難,「老有所終」超越「養」之境界。

以《易》解《春秋》是劉師之長項,尤其易斷更是拿手。講到王道第三章末:「亳社災」時,老師引申說:甲午年災難無窮,地球村本是同人,卻變成否卦,若初爻動變遯,已不可能;出門遇三爻,伏戎於莽,身邊隱藏著殺機,如捷運殺人,無妄之災;假設初、三兩爻齊變成否,否之匪人,沒人性,不利君子貞,儉德避難;依卦序否卦之後應為同人,但因果業報,卻由同人反變成否,回到地獄去了,誰能解呢?解卦二爻「田獲三狐」,即心魔,沒人能瞭解;第二爻變為豫卦,豫要能思患預防,但辦不到,因心魔難測,人心阻礙,往蹇,只能回歸內心反省,往蹇來反,養靈龜;三爻變為比,大家風雨同舟,唯一可解的是復卦,復其見天地之心;倘若不放棄為蹇變五爻成謙,但不能只有道德感召,還需要節卦之制數度,議德行。

《春秋繁露》中多次提到「差」字,如保位權第一章:「民無所好,君無以權也;民無所惡,君無以畏也。無以權,無以畏,則君無以禁制也,無以禁制,則比肩齊勢而無以為貴矣。故聖人之治國也,因天地之性情,孔竅之所利,以立尊卑之制,以等貴賤之差。」王道第五章:「孔子明得失,差貴賤,反王道之本。」及第十一章:「故明王視於冥冥,聽於無聲,天覆地載,天下萬國,莫敢不悉靖共職,受命者不示臣下,以知之至也。故道同則不能相先,情同則不能相使,此其教也。由此觀之,未有去人君之權,能制其勢者也,未有貴賤無差,能全其位也,故君子慎之。」劉師強調此「差」是《春秋繁露》之密碼,其意思為「差除」,非擴大差別,因為差別不合理,要去除掉,回到復卦之核仁,聽起來雖然無法徹底瞭解,但其道理還是說得通。

流傳下來的《春秋繁露》,或因各種因素,有不少舛訛之處,如文字錯誤者,脫字者,多出者,顛倒者,錯簡者,甚至渾話連篇者。劉師皆能一一指正,使學者不致誤入歧途。

本班學員中尚有一位「特殊」人物,就是師母閻以炤,每次上課,師母皆會陪同劉師南下,一方面聽老師講課,另一方面又照顧劉師之起居,準備飲料及潤喉補品等,鶼鰈情深不言而喻。

《春秋經》課程已進入尾聲,接下來,劉師擬定於今年11月1日開講「老子道德經」,內容除了《道德經》81章外,還加上《韓非子》解老、喻老;《黃帝陰符經》,《天機經》;《管子》白心、內業等,精彩必定可期,目前正招兵買馬中,有意者,請早報名,以免向隅,已事遄往,後夫凶。(劉老師高雄地區的課程報名,請電洽0926-106137林小姐)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兩則】
 
 

2014秋季研習營開始報名

◎編輯部

經易學會第五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議決,自2014春季研習營起,每年兩次的研習營將做各種新的嘗試。初步改變就是將原本兩天包含住宿的會議,壓縮在一天之內。一方面節省時間,方便總是無暇參與的同學加入,甚至歡迎會外人士列席;再方面,考慮到很多久未上課的同學苦無機會親近老師、瞭解老師最新的思想感悟,特別歡迎失聯已久的老同學報名參加。今年春研營試辦結果令人滿意,因此決定秋研營於11/16(星期日)在原場地(台大校友會館)再辦一次。本次研習主題為〈各正性命,保合太和〉──如何成功打造團隊?為了鼓勵台南、高雄同學參與,特許憑高鐵來回票根免繳報名費!另外還有一個好消息通知大家,此次參加會議且當場加入會員者,特別優惠入會費僅收500元,且免收103年度常年會費500元,即可享有會員活動費優惠,僅此一次,敬請把握。

2014秋研營議程(暫定)
舉行時間:2014/11/16(星期日)
地  點:台大校友會館4樓大會議廳(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

報名請向各班班長或學會工作人員登記。
報名電話:02-2395-7395 (週一至週五,每天下午2:00~6:00)
Email:service@iching.url.tw,請註明:班別、姓名、聯絡電話、用餐葷素。
繳費:會員1200元(入會費500元,103年常年會費已繳交者此次免繳),非會員2000元。包含書籍、課間點心、中午中式餐盒,晚間宴席(2樓蘇杭小館餐廳)。

繳費方式:

  1. 匯款/ATM
    戶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銀行: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帳號: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 yhhsia@moeaboe.gov.tw 告知您的姓名班別:2014秋研營,若是以ATM繳款,請附上卡片“後五碼”數字,待確認後,學會將於二十日內電郵回覆您繳款確認通知。
  2. 在學會上課者可向工作人員繳費,並請務必直接索取收據。

本期目錄...


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

◎編輯部

劉老師在News 98台灣全民廣播電台(FM98.1)「九八講堂」的節目每月第一週週六上午8:00-9:00播出,歡迎收聽。十月份播出時間為10月4日。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