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五十二期
2015.02.01 出刊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卅八】觀民設教◎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卅四】種樹存在鄉愁◎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文/樓中亮
■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給家長的蒙卦課程(六)
      ──不利為寇,要跟他一起禦寇
◎文/王修亮
■ 【志學集之一】唯變所適–試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
      ──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二月活動通知
◎文/陳亞莉
■ 【志學集之二】職場衝刺25年方學易◎文/陳輝遠
■ 【志學集之三】雖盤桓。志行正也◎文/張詒鵬
■ 【志學集之四】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
      春秋外王學──《管子》選讀學習心得
◎文/段湘麟
■ 【學會公告四則】劉老師春秋外王學第六期招生◎文/編輯部
夏學論集六徵稿◎文/編輯部
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文/編輯部
歡迎參加經典傳唱合唱團◎文/編輯部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卅八】
 
觀民設教
◎文/劉君祖

元旦假期最後一天,奉元書院與鵝湖書院合辦座談,論題為:「台灣書院發展的困難以及解決方式」。在座的碩學鴻儒無論識與不識,彼此都算在弘揚中華文化的領域中奮鬥了幾十年,也見證了台灣這半世紀的發展與變遷。如欲總結大家的心得感想,大概還是那句老話:「儒門淡薄,收拾不住啊!」北宋時期傳下此言,還說天下英才歸於釋氏,逃儒入佛也是思想激盪下的人生歸趨,今日則不然。嚴格來說,儒釋道皆門庭寥落,精思體證者少,浮華趨騖者多。台灣更是民粹當道,魯莽滅裂,社會人心迷茫之甚,令識者深憂。

在大學教書的朋友日感無趣,文史科系的學生素質大差,並無窮經志趣,上課無心聽講,滑手機空空來去,所謂裸進裸退。早上的課至少須排到十點以後,否則學生晏起開不成班。台大奉元社校園招募新血,推展極度困難,而一些非傳統教派以直銷手法吸引信眾則成百上千,亂世癲狂之象已著。毓老師當年溫州公園巷內安家,就近感召台大師大的菁英學生黌舍聽經的用心今日已難重現,牟宗三先生在師大禮堂或國父紀念館公開演講人山人海的盛況也成絕響。逝者如斯,不舍晝夜,今之有志激濁揚清、撥亂反正者又當何如?

不少人提到古代書院自給自足的學田制,今之學田何在?若無有心人善款捐助開銷難以維持,接受捐助又擔心情面受制。書院講學與政府學校體制有異,運作起來難免扞格,台灣雖愈益自由化,毓師當年所觸時忌已改善太多,但為作育英才百年樹人計,仍得重視與公權力的交流與互動關係。再者還有受教學生的社會適應問題,官學體制永遠不可能廢置,書院生若與主流社會格格不入,邊緣化後再有大志,如何改造社會?台灣推行多年的教育改革近乎一敗塗地,幹蠱之難古有明訓,不宜孟浪從事。

簡單歸納起來,今日弘揚文化與錢、權及各式宗教信仰間的關係如何互動為宜?如果效伯夷、叔齊般崖岸自高,深閉固拒,雖不至餓死首陽,推展艱困勢所必然。其實,古今中外的任何社會,權與錢與信仰都是重要的組成成分,文化也並非超脫政治經濟和宗教以外的單獨存在。都會菁英仰觀俯察、開物成務所創發的思想體系與典章制度稱文明,引領鄉野民眾都服膺成習而代代相傳的生活方式稱文化,這由英文civilization、culture的字源也可得知。文化自然包括政經社會與信仰生活在內,不能切割與對立。負文教重責者一樣有權力行使、財源籌集分配,以及秉持價值信念的問題。《易經繫辭下傳》首章闡述得很清楚:「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

《彖傳》對文化的闡釋很精闢到位。第22卦為賁,傳文稱:「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亦須重視時變,採行合乎時宜的方法,才能為民眾接受。第30卦為離,象徵薪火相傳、文明永續,傳文稱:「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繼往不失其正,方能開來,今日談傳統文化則淺末華虛,混淆視聽,恪須撥亂反正。第32卦為恆,傳文稱:「聖人久於其道,而天下化成。」文教乃百年樹人的大業,必須真積力久方克有成。賁、離的化成天下為奮鬥過程,恆卦天下化成有了結果,這和《大學》修齊治平一樣,平天下指過程,天下平則王道成矣!

《史記‧太史公自序》:「天下一致而百慮,同歸而殊途。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中國傳統文化在佛教輸入之前,皆以實學為尚,全部關注現實人生的種種面相,期望能有最好的管理與安排。《易經雜卦傳》稱:「臨觀之義,或與或求。」君臨天下積極處世為臨,冷靜旁觀制衡批判為觀,臨觀一體相綜,既非混同,亦非截然對立,恰似政治與教化密切互動的關係,施與授受間的分寸拿捏非常微妙。漢武帝未必是儒家思想的真實信徒,號稱醇儒的董仲舒適時上天人三策,供需相合促成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大業。大陸數十年前發動文革,今日言必稱中華文化,台灣當年倡導文化復興,這廿年實質在反智反文化,有心有志者處此時勢,當如何運籌行事?

弘揚文化切須注意宣講環境與受眾資質,因時因地制宜且因才施教,否則效果肯定不彰。一方水土一方人,精確掌握風土民情,深入淺出教導才是正辦。觀卦大象傳稱:「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毓老師當年講經其實很白話,卻切中時弊直指人心,這是深白而非淺白,通俗是為了脫俗入聖,而社會習於媚俗則盡皆沉淪,此中分際不可不辨。

臨卦開放自由,毫無節制誤解濫用則成民粹之災,卦辭稱:「元亨利貞,至于八月有凶。」亦涵此義。大象傳稱:「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居上臨事的為政者應重視文教,開拓思想,蘊養提昇國際競爭力;而負文教重責者,則宜放下虛矯身段,現身說法,引領民眾進窺真理大道的殿堂。《繫辭上傳》末章說的好:「化而裁之謂之變,推而行之謂之通,舉而措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卅四】
 
種樹存在鄉愁
◎文/邱雲斌

大寒已過,立春在望,到了一年當中移樹、種樹最好的時機。「樹挪死,人挪活。」移栽成樹不易,可是趁樹接近「冬眠」的節令,要移植或栽種幼苗,存活率較高。頤卦彖曰:「天地養萬物。頤之時大矣哉!」

丘園種樹苗,也種朋友送的成樹。老媽非常有意見,堅持種肖楠、樟、柏、檜、桂、沈香,今年準備種黑松。我移植的柳、雀榕、老楊梅、黃連木等造景、觀賞、集鳥用樹,她都嗤之以鼻。後來,我揣摩出一個道理,老人家要種的樹,只有一種,就是「可以賣錢的。」,其他都屬雜樹。

攤開來談,老媽說:「我一輩子窮怕了!有塊地,要種值錢的樹,我用不著,以後你們可以用。」原來,她種樹也像種鈔票,「地中升木。積小以高大」的同時,樹也在升值,一棵棵從百元鈔、千元鈔長到成千上萬,在風中搖曳,看著心裡踏實,想著心中了無遺憾。我說:「我只想種自己喜歡,看著舒服的樹。我和可預見的子孫,不會靠賣樹過活。」心裡想的是「綠草蔓如絲,雜樹紅英發。無論君不歸,君歸芳已歇。」多美!自己看夠了,再留給子孫看。

這是「在」和「存」的問題。說文解字曰「在,存、察也。按虞夏書在訓察。」「存,恤問也。」清人段玉裁注「今人於在、存字,皆不得其本義。」所以,劉君祖老師的正解是「在」的部首是土,偏旁是天地人三才,表示在當下土地平台上好好栽種,開發土地蘊藏的資源;有土斯有財,致役乎坤,現種現收成。「存」則以子為部首,同樣重視天才、人才、地才的利用,但重點在為後代子孫著想,眼光放得更遠,積蓄儲藏,積穀防飢。

那「在」和「察」有什麼關係?這就是古人的智慧。易經注重時與位,任何人存在的當下,此時此刻,你處在什麼時間、空間,都要深入觀察體會,充分運用可以取得的資源,做出正確的反應。

這樣看乾卦爻辭的三個「在」,就特別的生動。二爻見龍在田,在地位,經過沈潛歷練,有一塊田地平台,可以好好表現,往上利見大人,往下恩德普施。四爻或躍在淵,是四多懼的人位,競爭者眾,且伴君如伴虎,不是鯉躍龍門,一飛天,也可能墜入深淵。五爻飛龍在天,在天位,大權在握,全力創造人民福祉。

這三個「在」都是動詞,在田、在淵、在天,分布天地人三才之位,都要深刻體察,雖然說「六位時成」,但這三個位置,也是其他任何卦要特別重視的鐵三角。而「在」以土為部首,又是乾中有坤,陽中有陰,乾卦的理念,要靠坤卦落實執行的象。

顯然,我是自私短視的,只想到當下「在」的賞心悅目;老媽則想到為子孫「存」的問題。其實種樹好處多多,在丘園可以遮夏蔭、降室溫、擋寒風,可以過瀘污染物質,可以封存碳,在這個生態破壞,污染嚴重的時代,多種樹簡直就是積功德。尤其是日前讀莊子,看到「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多麼隨興自在,但這種話沒法跟老媽說。

還是有例外,有天我找了兩株粄葉樹()回來種,老媽臉色一沈,說「種這種雜樹幹什麼?」我解釋「我兒時第一個記憶,是在冬天,妳背著我,走過老家圳溝旁那棵粄葉樹。」老媽低下頭,沒說什麼。

那是個寒冬,我應該只有兩、三歲,小棉襖包得緊緊的,抬頭看著一片片圓圓的樹葉,映著灰黯的天空,緩緩移動,溫暖、溫馨的感覺一直留著。母子連心,那是我的親情鄉愁樹啊!

註:粄葉樹,學名黃槿。客家人炊粿叫打粄,用粄葉片墊在底下,粄蒸熟有股清香。今人都以塑膠代之。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
◎文/樓中亮



冬天時末梢與體表溫度低,但內部的臟腑卻充滿陽熱。民間自古流傳著一句話:「冬吃蘿蔔夏吃薑,不用醫生開藥方。」,蘿蔔行氣又能助消化,也改善了冬天因吃的太過滋補而造成的食積現象。

【蘿蔔粥】

  • 材料:蘿蔔洗淨切丁、白米各100克,白糖少許。
  • 做法:
    1. 白米淨完後,放入鍋中,加清水適量煮沸。
    2. 再倒入蘿蔔丁,煮至粥熟。
    3. 最後調入少許白糖,再煮沸即可。

 

【頻率】:一天一次。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
 
給家長的蒙卦課程(六)
──不利為寇,要跟他一起禦寇
◎文/王修亮

最後是上九爻。六個爻有時間連貫感,是不是剛好從國小到高中?但是,成人以後,還會不會碰到「見金夫」的狀況呢?還是會的。還會不會碰到困蒙的狀態?還是會的。所以在不同的時間點,仍然個別有這六個層次。你自己覺得「我好像卡住了!」你自己就回去看看,是在哪個層次被困住了。《易》是這樣子來實踐的,所以「錯綜複雜」也含有這樣的意義。

■人人都需要「擊蒙」──打破主觀

所以,「上九,擊蒙」這個狀況會在任何年齡出現,一般來說,大人比較會碰到。用我當個例子,比如現在這位媽媽說:「王老師,孔子這句話不是這個意思,你說錯了。」我會如何反應?我若是說:「這是我母親從小教我的,我自己經營了一輩子,現在六十歲了,我對這句話的體會不如你嗎?」我不可能這樣反應,因為困蒙的時期已經過去了,我自己的反省能力很強,本心抓得很緊。可是,我若是說:「是喔!我這個說法不太好。來來來,我們聽聽你的說法。」然後就換你講,我真的就開心的在下面聽。這樣好像也不太對。我的確是比較有經驗,這樣做又很矯情。那我到底要怎樣自處?

這和困蒙不一樣,困蒙是不自覺的,眼光狹窄的。上九是經過困蒙,真有點領悟了,眼光也比較遠大。在這個狀態,我仍然是很危險的。因為這些領悟同樣會困住我,即使我自知,還是被困著。你要能夠讓我學到更多的東西,你就要「擊蒙」,你要打破我,因為我很堅固,我很厚。這個時候,我就不只是泉水;我如果是泉水,也不是那當初的涓涓細流了;我已經快流到大海了,波濤洶湧,你要怎麼樣子擊破我?用山來作比喻比較好吧,水的話,好像很難擊破。

成山成河,價值觀已經很完整了吧?也許有些地方還有點小模糊,可是主幹非常完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我都能感知了,你怎樣擊破我?這個時候還可能改變價值觀嗎?很難吧!這個時候,就真的是要打破原來的某些結構才能改!你的信仰是不是就定位在這裡了呢?他有沒有可能更超越呢?或者是更廣闊呢?這個很不好講。我們都是大人,有些地方一講得不好的時候,就很容易引起主觀。就是這個主觀,太難破了!這個主觀困在那裡的時候,你就沒有辦法跟人家談心了。你怎麼樣打破你自己的主觀,讓你跟不同宗教、信仰、價值的人都能談?

■迂迴找回失去的本心

這是一個危機,似乎找不到答案。大體來說,以台灣的現況,避開不談還是最有修養的,一般就是冷處理。其實還是那個「擊蒙」。當你不能「擊蒙」的時候,你就會變成冷漠的尊重。「我尊重所有的宗教和其他信仰……」我這樣講大家就笑了。「我尊重所有的言論,我誓死維護你的言論。但是在心底,我仍然認為你是錯的。我看不起你。」這是冷漠的尊重。可是我們的社會教的是這個觀念與方法,實在太可怕了!這個時候你就是困在上九,你需要「擊蒙」,可是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應該被擊,還只想著擊別人,擊別的信仰,擊別的政治取向。你那個本心變成鋼筋水泥厚厚包覆著,根本看不見當初的本心了!所以我才說是「冷漠的尊重」——沒有心。

學生有時候也會有這種狀況。舉個例子說,有一種學生完全不信任我。可能他從別的地方轉學過來,以前碰到的老師都是很有威嚴的,或者他聽過哥哥姊姊的經驗描述,老師多麼凶暴恐怖——所以他不信任我!這個就牽涉到家庭教育,有很多家庭因素會讓孩子的心隱藏起來,他不信任父母,但是他又沒有辦法不愛父母,所以只好把心藏起來,當然更不信任我。他跟我說的通通都是謊話,然後為了能夠得到虛假的愛——他還是希望有人愛他的——常常在我前面講:父母昨天帶他去哪裡玩,然後父母多麼相親相愛,送了他什麼禮物,還拿給我看:「這是爸爸、媽媽給我的!」通常那是他偷來的。到最後所有的謊言都會揭穿,他父母就把他轉學了。他就是這樣一個學校、一個學校轉。你說他到最後還剩下什麼?那個孩子到最後就是很厚的殼,你要「擊蒙」。我碰過算滿不少這樣的孩子,當然有嚴重的,有輕的,有不需要轉學的、有真的一直在轉學的,因為他不停地在每個地方偷東西。去擊他那要看狀況,每個孩子方法都不一樣,每一天的方法也都不一樣,你要看他當下的狀況。可是這種擊蒙狀況,你不能告訴他你愛他,你要告訴他實話。但是這個實話,不是很客觀的實話,是要把他的心抓出來的實話——你要敲他。可是你敲得不能讓他受傷,那樣的方法就是「不利為寇」,你不能當他的敵人。你要把他敲破,當然是敵人,可是你只要當他的敵人,他就對你產生戒心,他就更不會跟你說實話,更不會把心拿出來。你不能作「寇」,「寇」就是敵人,你不能當他的敵人——「利禦寇」,你要當他的戰友,一起抵抗敵人。

那樣子的孩子,我沒辦法完全成功,帶他兩年而已,但是我想我有給他一點「擊蒙」,敲開幾道小縫,種下一點種子。剛開始,他講什麼,我就聽:「嗯,我知道。」我用反問法重複他的話:「你說爸爸、媽媽昨天帶你出去是嗎?我小時候也很希望父母帶我出去玩。」「父母帶你到六福村玩?我也這樣想過。」這樣子講了一陣子之後,他自己就有感覺。我不是直接的覆述,是利用當下的一些狀況和一些技巧,稍稍探索式的反問複述。然後他會慢慢變得比較沉默——我需要他沉默,因為沉默是在沉澱,是在開始往下思考。他都把自己包得緊緊的、厚厚的,一直停留在浮面上那一層,不斷編著謊言、不斷給一些虛偽的表象;可是只要他稍微沉默一點,我就會自己找話題:「你看,我也有一個東西,好像是上次有人去六福村買來送我……」你不能夠讓他走掉,不能讓他覺得你冷漠。我講話的態度,不是那麼冷漠地跟他覆述,是帶一點點熱情的回應:「噢!那個地方應該也滿好玩的,我記得也去過這個地方,不知道是不是想去,就覺得真的去過。……」你同時要摻雜了很多「虛與實」,讓他知道:「我在聽你說,但你所說是不是真的,我不知道。我並不指責你在說假話,我有些類似的經驗,真假有時候無法分辨,人都有這種經驗。」我給他的感受必須是這樣子。等他逐漸比較沉默的時候,我要找話題跟他慢慢講,讓他覺得我是理解他的,並且認為真真假假的說話是正常的。表層話題慢慢他就不講了,不講這些話題的時候,他就開始會往下一層講。那第一層就剝開了,他不再需要講謊言來騙我,因為我們兩個人之間的呼應,他聽懂我有些發現,我也說出類似的經驗,沒有批判他、討厭他,反而有點像他的同類。然後他就會開始講下一層的東西,他會開始講感覺:「我喜歡這個,我不喜歡那個……」我也要引他去講更深的感覺,這個時候,你就不能直接問他:「你不喜歡你爸爸、媽媽是不是?你爸媽不體諒你是不是?」這就死了,後面就斷了,要從邊邊悄悄繞過去。這就是不為寇,而是當朋友,和他一起合力敲破厚殼。

■跟孩子成為共同禦寇的同盟

在班上講課的時候,也要透過「利禦寇」的角度去引導。跟學生都是「我們」如何如何的語法,這語法是跟他們一起去抵抗。「你們將來不要變成那樣,那你們就糟了!」這樣說話的老師,和學生的關係就糟了!你是敵人了!「我們才不要那樣,我們來這樣做比較好!」這就是戰友,一致對外。

女兒小時候也想要買一些玩具,當時經濟非常差,我真的是買不起。但是一定要先跟他同一國:「這個真的好可愛噢!我也好喜歡喔!我也好想要喔!」「利禦寇」,我跟他是戰友,最後我就說:「我們來看看他是多少錢。」你不能告訴他說:「這個很貴!」那你就是他的「寇」,你要告訴他:「我們來看看這個要多少錢,我們來看看。……我的天啊!為什麼這麼多錢?妹妹,我們有多少錢?」你跟他是「禦寇」,你當然要跟他一起算我們有多少錢。「哇!這個錢……」孩子還看不懂錢數:「有啊!有啊!你有好多錢!」我說:「這一張錢,我們是今天晚上要吃飯,然後明天要去買米,用掉這張,然後這一張錢是要……那張錢要……然後我們還剩下這一些……」我一定有辦法算到只剩下零錢,一定買不起,這個大人都很有辦法。「那妹妹,怎麼辦呢?」而且,我會算的是都是必要的,他真的會需要買的,一定有辦法處理到這樣。「那妹妹,要不然這樣子,我們這張錢拿來買,但是因為這張是我們要吃飯的錢,所以我們今天晚上就不要吃飯,好不好?」這是你是在跟他一起「禦寇」,「我們兩個人一起來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說好,我就真的晚上不吃飯。真的,你要做到,你要堅持到。「這張先拿去用掉吃飯,那我明天就不能夠再有什麼了……」你一直推到後面,他說:「銀行有很多錢啊!」「可是銀行的錢是要做這個、這個、這個……的,那下個月的車錢……」「那我們明天就不能夠……」「還有油錢……」大人一定有辦法算到沒錢。你要能夠下得定決心。當然是最好不要晚餐沒有,最好是午餐沒得吃,晚上還能吃,午餐沒得吃,就真的要餓一餐,餓午餐是沒有關係,晚上最好不要讓他餓著肚子上床,因為真的不太好,睡不著。經歷過一次這樣子之後,他會知道什麼叫作「沒錢」、什麼叫作「餓」、什麼叫作「分配」。我女兒到現在都懂得怎麼去分配用錢。他到大學都沒有零用錢,我們兩個都是一起在算我們有多少錢、我們怎麼用。只要生病,我都會讓他知道我們生病花多少錢,可是這個錢能不能不花?不行。如果你平常沒有存,這個時候怎麼辦?反正就是平常的生活裡頭,有些細節的地方,我就會稍微點一下、慢慢地,他就會明白大概要怎麼樣量入為出。我是用這樣的方式,讓他覺得我們是一起在處理這個事,這個是「禦寇」,我跟他是戰友。那很多其他的小事,大概也是這樣的狀況。

如果你的孩子堅持要買玩具,中午還是要吵著吃飯,你狠不下心來,也可以告訴他:「我們本來兩個人這一餐都不能吃的,可是我沒有辦法忍受你不吃,我看了好難過,所以你吃吧,那我今天中午和今天晚上都沒飯吃。」你就真的餓給他看,如果他真的狠心下次還要再買的話,我覺得你家教有了問題。如果你正常教養他的話,他能夠狠下心來看著你餓幾餐,省錢為了買東西給他,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第一次也許會,因為他還不懂;你要誇張點讓他看見,假裝餓得快死了,很沒力氣,然後很痛苦,你要讓他看到你的難過和不舒服,可是你是他的戰友,你跟他一起,你是為了他一起打仗的。如果孩子到那個程度還這麼無情自私,可能我們自己有一些東西要擊掉,是我們困在這個蒙裡頭了。

■學作懂得變通的君子

上面這一爻聽得很沈重,對不對?別擔心,這只是強化的例子,實踐的時候沒那麼複雜,孩子其實在正常的家教裡成長,都還是很豐厚、很純真的。你們的孩子應該不至於比我的孩子更複雜。因為我的確是很沒有盡到母親的責任。我曾經在他三年級的時候完全忽略他,好像把小羊丟到狼群裡頭,讓他受到非常大的傷害。他到後來整個崩潰,不會說話,無法見人。必須穿長袖,在盛夏都要裹著背心,必須戴著帽子,因為他沒有安全感,不信任人。我太信任同事,不知道他在學校居然受到可怕的欺負。我那時真的是困蒙,因為我認為作為教師,必須要負全部責任,我竭盡所能地達到那些責任,卻完全忽略自己孩子的狀況。人其實自己就是困住,吝了。

我的孩子都可以這樣子走過來,甚至成長得比一般孩子更成熟、更穩重,天下其實應該沒有無法成長的孩子。

好,我講完了。各位大概已經了解我的教育想法和觀念是怎麼樣。我會盡力教,但是我不會教得很快,因為我不是在教知識。孩子啟蒙的是心,這個「心」很難講,我可能要教很多堂課,媽媽們、爸爸們才會看到我教的「心」是什麼——那個東西不是一下子就能拉出來的。可是,這個「心」不拉出來的話,對我來說,教其他的是沒有意義的,誰都能教,不需要我。所以,有一個觀念,必須要認同我,否則我就沒有辦法教:「這個班的教育目標是現代君子,以論孟學庸的內涵為教材,君子是通達之人,懂得變通。我會盡力教,可是我自己就不是一個很懂得變通的人,這點我沒有辦法教很好,你們自己在變通方面要努力。我懂得啟蒙,會把他的心帶出來。帶出來之後,因為他是個有心的人,堅持良知,所以他在這個社會上可能會活得很辛苦。你們如果認同,才給我教;不認同,我回去教自己的孩子。我女兒二十歲了,前一陣子,我們談過這個問題。我說:『我還是會有一點擔心,還是覺得有一點對不起你,因為我把你教成這樣的人格、這樣的價值觀,你將來的生活一定比別人辛苦,因為你是士、是君子。已經沒有能力昧著良知生活。』我女兒就說:『你怎麼可以這樣講呢?這不是你替我選擇的,這是我自己選擇的。』我聽到真是好開心!對,他說得對,這就叫作「自覺」。那個部分不只是「自知」,那叫「自覺」,他說:『那是我自己選擇的,我自己會承擔,我喜歡這樣,那是我的。』他根本就不甩我說『我對不起你』,他不覺得我對不起他,他說:『這跟你沒關係。』我很感激他,我自己也很安心了。

可是我還是要跟你們講,這樣子的人的確會比較辛苦,因為這種人有不易的原則。變通可以使人不那麼辛苦,偏偏我不擅長變通,我女兒比我會變通得多,因為他自己生命中承受過很多壓迫和挫折,怎麼去轉彎抹角,他很擅長。你們應該也比我強多了,教師的生活真的太單純,我們沒有上司,也沒有下屬,就是一個人關在班上面對學生。同事之間,的確有很多勾心鬥角,可是我從來沒有參與過,我又不想當主任、又不想當校長,我就只是喜歡當老師,所以我沒有行政上的欲望。有行政上的欲望,你就會參與到人事糾葛、紛爭裡頭。我沒有,我不會這些。所以最後被群起而攻之的時候,完全愣住,不知道為什麼自己會被排擠;當然後來就明白了:原來他們的家長都要求也要像我這樣教,所以我就被打壓了。可是那時候我知道得太晚,也就沒有機會學習怎麼跟他們溝通,已經變成一個很僵硬的事實了,他們沒有辦法被擊蒙。我也蒙在自己的困境,找不出方法來,來不及從最初的徵兆發現「履霜堅冰至」。這就是純內心的陰暗面,觀察表象後面看不見的細微處,第一步,就是你踩到霜的時候,要自覺往後的日子會結成很厚的冰,冰到你敲都敲不破。我就是在踩到霜的時候沒有感覺,等到結成厚冰的時候,卻來不及了;所以我沒有學到怎麼跟人家溝通,這點很糟、很差。現在退休了,一個人在家,更沒機會了。你們如果有什麼事情,請盡量跟我直說,擊我的蒙,我比較有機會學會怎麼溝通,要不然我很難突破了。好,謝謝各位。(全文完)

本期目錄...

【志學集‧之一】
 
唯變所適──試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
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二月活動通知
◎文/陳亞莉

感謝劉君祖老師對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的勉勵:我們當信受老師勉勵,並自我期許:君子以自彊不息。

咸臨貞吉志行正,師出以律否臧凶。
教思無窮虛受人,自天祐之無不利。──勉乎哉!劉君祖老師

元月讀書會有劉君祖老師與師母的加持鼓勵,可以人聲鼎沸形容;好久不見的學長、學姐、同學們因為有讀書會能歡聚一堂切磋易經,這不正是渙卦「王假有廟-利涉大川」的最佳寫照!

雲斌學長的準備非常充份。他以下經咸、恆…兌、渙、節… 既濟、未濟開場,整個下經談“人”是如此緊密的與澤(兌),水(坎),風(巽)息息相關,我們著實有被擊蒙的感應,他還流暢的順了一遍渙卦的彖傳,大小象傳與卦爻辭的講解,溫故知新,讓我們這陣子可能疏忽了讀易的心虛稍稍補回了一些。 最精彩的是,雲斌學長立下一個最佳典範,他準備了一份“討論提綱”,包含九大點,在在提醒我們讀易就是要串連、要融會貫通,本卦的卦爻辭串連,與其它的卦爻辭串連… 例如:渙卦初爻「用拯。馬壯。吉。」沿用明夷卦二爻爻辭。兩者有何關連? 「王假有廟」只有萃卦與渙卦出現,意象是相同的嗎?…等等。( 對於討論提綱內容有興趣者,請參閱FaceBook“劉君祖的易經世界”)。

非常感謝雲斌學長,他不僅分享了渙卦,還教我們如何研讀易經,每個人的進修方式、進度不同,唯有細水長流,不斷的學習,多與學長姐討教,同學們多多切磋,共學真是一個好方法,引領我們精益求精。

▲圖說: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第一次活動,劉老師親臨勉勵,並由前任理事長邱雲斌擔任第一次主講人,會後同學歡喜合影。

咸臨書院–台北讀書會
日期/時間 : 2015 年 2 月 13 日 ( 五 ) 7:30 pm
主講人 : 劉文山 學長
分享主題 : 唯變所適-試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
地址 : 台北市紹興北街23 號 3 樓 ( 捷運善導寺站 6 號出口 )

本期目錄...

【志學集‧之二】
  職場衝刺25年後方學易
◎文/陳輝遠

身為工商社會忙碌的外商公司主管,學習易經,在同事眼中是很奇特的。很多人問我是打算用占卦作法來讓事業更為成長嗎?更有甚者,問我是否學來算計別人?我說呢,這也都對,端看用心的出發點。其實我單純的只是想一遂我多年來想一窺這深奧的古人智慧經典。幸得以有機會、有緣份跟國寶級大師學習。

我一開始,其實是完全聽不懂的,而更多的時侯是在學如何發音,太多的罕用字,學習這些新單字的意思,感覺就是在學一門新的語言。直至老師開始教乾坤、臨觀等卦,我這才驚覺這易經竟包羅萬象,極為深入的探討了政治學、心理學、管理學等。一個貴為君位的九五飛龍在天的領導,其實擔心的是九四的野心,對這群九四太了解且不信任,搞不好隨時來個清君側,整治一下那些自以為可以升上去的人們,空虛的內心驅使他們反而去尋找那些還小的九二,期望未來可以培養上來取代那些自以為夠厲害的九四們,於是在很多公司內部的鬥爭,便如此熱熱鬧鬧、轟轟烈烈的展開了。九四不一定會有機會到九五的君位,但是會有九二、九三在您以為是老板的偏心錯愛下,一路平步青雲的長江後浪推前浪,而前浪很多都死在沙灘上,而不知收斂、神化自己的九五也很辛苦的嘗到了亢龍有悔的苦果,說穿了這其實也就是人生,也是一門功課。人們更要進一步去修練的,便是這一念心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這色受想行識的五蘊,在大智慧之下,方可讓人們度過一切苦厄。

在老師的解說中,整個乾卦便如此活生生的演出一幕幕精彩彩的內容,我的腦海中也聯想到後宮甄嬛傳、武媚娘傳奇的劇情,更重要的是對我在職場這二十五年來的經歷觀察及體驗,有了一番對照及印證。在那一剎那,我都有點懷疑我是在聽管理學還是在上政治學課程。但是心中不禁感慨,要是讓我早個十年學易經,聽老師開示,必然在工作職涯上有相當助益。不過,也自思量這若太早學,人生體驗不夠的話,就算有聽到,也未必做得到的。在前不久,老師教到了大壯卦,好個大壯,是真大壯,或是自以為大壯,而在易經老祖的提點下,反而是要有更多的收斂,不要輕舉妄動,多是征凶貞吉,但是有孚。但是有多少人能做到這一點呢?有多少人讓我們看到歷史一直在重演呢?或許,未來可以建議教育單位,把易經列為華人的基礎教育,讓我們更早的知道這些道理,並酌參進退。未來,就個人而言,就得更加小心參考老師提到的遯卦,所謂的物不可久居其所,在貞吉中,盡量的追求九五的嘉遯境界,如果可以的話,做到上九的肥遯,那就更好了。不過,這貪念也是人們的另一個要修行精進的功課呀。

在我的學習中,有很多占卦的練習,難的是解卦,更難的是問對的問題。看到了易經老祖遺留下來十分精鍊的文字,幸而有老師的熱情用心解說及同學們的互相討論,在每月一次的讀書會中疇離祉,一起占卦提問,跟著學長姐的指導學習體會,才不致於所學荒廢而城復于隍呀。最近的一次讀書會中,學姐福至心靈的替大家占了一個卦,看看易經老祖對我們這一班的看法,得的是<屯>卦初爻動之於<比>卦。老師說,這卦甚為真切,新苗打根基,正宜相比討論。也讓大家更為精神,同學間的感情也日益篤實。以上雜感,才學疏漏,請多指正。也附上我們這一班最近和老師在尾牙宴上的合照及活動剪影。也祝大家過了多災多難的甲午年之後,在新的乙未年裡可以心安平安、元亨利貞。(本文作者為IBM台灣全球顧問服務事業群副總經理)

2015/01/18 聯合報第七屆易經班尾牙宴於台北市永福樓。活動剪影網址如後。 http://www.magisto.com/album/video/MHcxB1APQAczJn8HDmEwCXl4?l=vsm&o=a&c=o

本期目錄...

【志學集‧之三】
  雖盤桓。志行正也
◎文/張詒鵬

104年1月18日班上同學與老師、師母聚餐,餐後至書院舉行讀書會,其間班長的母親張佳卉學長占了一卦問易經老祖對我們班讀書會到目前的成果評價如何?得到水雷屯、初九爻動,之卦為水地比;老師回了Line鼓勵:真切,新苗打根基,正宜相比討論。

我們雖然還沒學到屯卦,但翻書一看,屯卦彖傳說:屯。剛柔始交而難生。動乎險中。大亨貞。小草剛從泥土中鑽出頭,其過程之艱險可想而知;而我們初學者,想要一頭鑽入易經的領域,必然也有相同的艱辛過程,需要有無比的耐心與願力,才能度過漫長的學習旅程。然而易經也給我們啟示、鼓勵,初九。盤桓。利居貞。利建侯。小象傳說:「雖盤桓。志行正也。」易經正提醒我們,打地基需要一步一步慢慢來,易經無法一步登天的,除非像六祖慧能大師宿有因緣。因此絕不能太過於焦急,同時它也鼓勵我們這個方向絕對正確。初九正是潛龍勿用的爻位,以我們才剛開始學習而言,離見龍在田…還早得很,也就是說鼓勵我們還需要努力打好根基,有朝一日才有可能跟諸位大學長一樣,一步一步向見龍在田…飛龍在天的方向前進、達陣。

同學們,我們要一起加油,也請諸位大學長能給予我們初學者更多鼓勵與支持。同時藉此機會謝謝班長的媽媽張佳卉學長。

本期目錄...

【志學集‧之四】
  聖人能輔時,不能違時
春秋外王學 ──《管子》選讀學習心得
◎文/段湘麟

「週二下午有空嗎?」

「不行耶!下午3:00~6:00要上課。」

「甚麼課?」

「春秋外王學-《管子》」

「你不是已經上了將近100堂課?之前就聽你在上《春秋繁露》《韓非子》《鬼谷子》《人物志》《天機經》《黃帝陰符經》,現在又上《管子》?」

「簡單講,這些都是內聖外王之道,內聖而後才能外王,就是先安內再攘外啦!本來是莊子提出的(《莊子.天下第三十三》「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孔子在《大學》提到的「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大綱領,以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步驟),被視為實現儒家「內聖外王」的途徑。其中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被視為內聖之業,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被視為外王之業(維基百科),連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都認為這些儒家思想已經內化成他人格的一部分呢!」

「那春秋和外王有甚麼關係?」

「《春秋》本是古代史書的通稱,孔子作《春秋》用一種特殊的體例「況」,來借事明義,就不只是歷史。孟子曾說:春秋,天子之事也。(《孟子滕文公下》)《春秋》不僅勸導在上位者要修身齊家,也揭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你不是在學《易經》」?」

「是啊!我們劉老師就是以《易經》來解其它經典的,譬如我最近在一月份的咸臨讀書會聆聽雲斌學長對<渙>卦的分享,就聯想到<渙>卦可是內聖外王的最佳說明呢!」

「怎麼又扯到甚麼<渙>卦?我怎麼愈聽愈迷糊啦?」

「哈!渙散的<渙>啦!一卦六爻,二爻“渙其躬"內聖的層次,整軍經武,堅強國力,三爻“渙其群"然後擴及周邊,敦親睦鄰,把關係搞好,四爻“渙其丘",建立區域灘頭堡,五爻“渙汗其大號"成功和平崛起,上爻“渙其血"以文化而非以武力所向披靡,最終將以王道而非以霸道服天下。」

「聽起來怎麼像在說中國大陸的發展方向?」

「舉一反三,同學很有慧根。」

「可是他們一點都不民主,不像我們一人一票直接參與選舉。」

「同學,我們都是學歷史的,請問歷史上朝代更迭哪一次不是中央政權式微,民不聊生,代之而興另一個鞏固的政權?」

「好像是耶!但那也不代表中國大陸永遠不能施行民主政治吧?」

「當然不是,隨著人民生活水準的提升,他們會發展出一套人民普遍可以接受的民主方式,譬如新加坡的民主,限制很多,公共場所不能嚼口香糖,還保有鞭刑,曾有美裔青少年在當地犯法被判鞭刑,美國想盡辦法都不能如願免刑,小國的堅持要用對地方,美國式的民主不一定適合全世界,前蘇聯的瓦解殷鑑不遠。」

「世界局勢干我們小老百姓何事?換誰當政不是都一樣?小老百姓每日飯照吃、覺照睡,享受小確幸,帝力於我何有哉?」

「閣下此言差矣!現在網路發達,遠的如北非的茉莉花革命,阿拉伯之春,近的如太陽花學運,香港的占中運動雨遮革命,“婉君"的力量無遠弗屆,世界從未如此靠近,你不覺得這些行動的複製和經驗傳播之迅速更勝以往?這也是某種形式的《渙》啦!」

「又扯回《易經》來了!那我問你《管子》究竟在講甚麼呢?我只知道他當過齊桓公的宰相,還記得大學時讀過孔子形容他甚麼“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好像很厲害。」

「如果說管仲是千里馬,那推薦管仲給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鮑叔牙就是伯樂,管仲本來是支持與齊桓公爭位的公子糾,還曾把箭射到齊桓公的鉤帶上,公子糾敗,齊桓公沒殺他反而聽鮑叔牙之言重用他,但管仲死前卻不推薦鮑叔牙接位,因為他深知鮑叔牙個性“君子"不容醜惡,易牙為鮑叔牙不平,鮑叔牙回說若我當政,哪有你們這些人的容身之處?」

「好個知己啊!」

「《管子》不是管仲本人書寫,也非出自同一時代的人之手,應是後人集結其思想的傳承,四維禮義廉恥就是書中提出的,“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管子》牧民篇)“天無私覆,地無私載"(《管子》心術下)“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管子》權修篇)你一定也不陌生。“夫爭天下者,必先爭人"(《管子》霸言篇)這些句子都耳熟能詳吧!書中所言都有關政治軍事經濟兵法教育等各方面的治國之道,包羅萬象,拿來觀察現世也很實用。」

「這樣看來《管子》涉獵的範圍很廣嘛!」

「內聖外王囉!毓太老師說過《春秋》」之志就在撥亂反正,達天下一家,就是大同境界。(《毓老師講學庸》p288)內聖修己,外王治事,術德兼備(《毓老師講學庸》p395),也可說內聖為體,外王為用,體用合一,天下為公。」

「聽你在念詩,到底王道與霸道區別何在?」

「強凌弱,眾暴寡就是霸道;順天應人就是王道。」

「你不會覺得太八股啦?那麼古老的東西對今天的我們有甚麼用?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三十章)"“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繫辭下傳》第二章)"如將堯舜當歷史講,那與今天無關,當思想就不同,經書是思想,書有古今,但思想無新舊,用古人的智慧啟發自己的智慧(《毓老師講學庸》p180),這就是我們讀經的目的,毓太老師說的,不是我說的。」

「那《管子》上完,週二下午妳總有空了吧?」

「接下來老師說要開《尚書》,書這輩子是念不完的,咖啡也是要喝的,晚上來家裡嚐我的新菜:油封番茄義大利麵,飯後現磨莊園級咖啡,如何?」

「哈哈!邀你喝咖啡是拋磚引玉,就等你這句話,晚上邊吃邊聊,繼續分享你的學習心得。」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四則】
 
 

春秋外王學第六期招生

◎編輯部

週二下午的春秋外王學課程,自2012年9月初開講以來,已上滿五期100堂課,包括春秋經公羊傳、董子繁露、韓非子選讀、劉劭人物志、冰鑑七書、鬼谷子、黃帝陰符經、天機經、管子精義等等。2015年3/3第6期20堂課新班將進入完結篇,主要內容除了繼續講完管子精華,將選定中國治事之源的尚書闡明義理。歡迎舊雨新知發心參研。

上課時間:2015年3月3日起,每週二下午3:00 ~ 6:00。
上課地點: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報名洽詢:02-23957395(週一至週五下午2:00-5:00)或mail至service@iching.url.tw
費 用:20堂為一期,每堂700元,共14000元
繳費方式 : 匯款/ATM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yhhsia@moeaboe.gov.tw
並留下姓名及聯絡電話,若是以ATM繳款,請順便告知卡片"後五碼"數字,以確認其款項。

本期目錄...


夏學論集六開始徵稿
《風生水起: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

◎編輯部

I-phone 6上市的熱潮不減,各種觸控通訊的媒介深受世人倚重,未來雲端的想像也激勵人心。習易之人非常清楚信息搜尋、流通與儲藏的意義,大畜卦的大象傳:「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講得很透徹,全部易經64卦384爻4096種變化,就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庫。彖傳還稱:「剛健篤實輝光,日新其德。」信息日新月異,我們探究真理蘊養智慧還得與時俱進。雜卦傳提醒:「大畜,時也;无妄,災也。」不時則災,我們必得學而時習,唯變所適。信息流通實即傳播,觀卦風行地上、渙卦風行水上、中孚澤上有風、風雷益、隨風巽等,都給我們很大的啟示。廿一世紀的文化傳播理念為何?又應如何精敏實踐而獲宏大的效益?傳統的書院教學與現代的學校體制利弊如何?怎麼圓融突破?歡迎同修熱烈參與夏學論集第六集的運思寫作,設定主題為《風生水起:論廿一世紀的文化信息傳播》,預計於乙未年晚春面世,澤上有地,君子以教思無窮。

論文截稿時間:2015/3/31
論文請寄 iching4096@gmail.com

本期目錄...


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

◎編輯部

劉老師在News 98台灣全民廣播電台(FM98.1)「九八講堂」的節目每月第一週週六上午8:00-9:00播出,歡迎收聽。二月份播出時間為2月7日。

本期目錄...


歡迎參加經典傳唱合唱團

◎編輯部

歡迎愛唱歌或喜歡唐詩宋詞的朋友參加「詩詞經典新唱」。五月十日(星期日,母親節)將舉行[詩詞經典新唱發表會]。

練習時間:每週三下午兩點至四點。3/4,11,18,25;4/8,15,22,29;5/6,10,13,20
地點:北市長安東路一段21號11樓。
主辦:中華經典唱持與人文詮釋學會
協辦:龍林書苑
報名:0982-815-133
指導老師:趙雪芹老師-中華兒女唐詩新唱主唱,詩歌樂舞創意劇團團長。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