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學習目標
一、重建感知的能力
二、自知思考的脈絡。
三、思考接續實踐。
四、學習是有目標的。
本次課程重心
一、格物致知的外在實作,與內在誠意的共鳴。
初生嬰兒因為需要生存,生理本能表現得非常強烈,吃、睡、拍撫,遊戲,即使是陌生人,只要認真負責的照顧好嬰兒的需求,嬰兒似乎都可以穩定成長。或許是如此吧!畢竟我們無法得知大約二歲以前幼兒的思考模式,因此存而不論。
但是當生理狀況穩定之後,隨即開始啟蒙前期,對外界好奇探索的需求,幾乎無休無止。
我們看著孩子以五感不斷碰觸嗅嚐,但是他心中是否對這些「外界觸感」有「內在意想」呢?我們以父母親身的觀察經驗,注意到孩子確實會對探索物會表達出某種「興趣」或「疑惑」。
例如:展露微笑,或是認真注視,或是縮到父母懷中躲起來。從這些細微的表情動作,可以了解孩子是有「內在意想」的。只是一歲左右的孩子還無法語言表達,我們不能確知他的「意想」究竟有多深多廣,也不能確知他是否「自知」。
這些身體碰觸與心靈意想會完整囤積在孩子的心意內,將來到了啟蒙時期,會成為他發動思考的基礎資本。這也是為甚麼各類學說,幾乎總是鼓勵嬰幼兒多做五感的接觸。
開始語言學習能夠表情達意之後,若是父母心性成熟,與孩子互動的狀況良好,就會發現:孩子雖然常常被身體的嗜欲所推動,但是自身情感仍然能抗拒身體嗜欲,會影響甚至翻轉他的行為。
例如:一個親情濃密的家庭,孩子不會因為想獲得更多玩具、美食,而放棄自己的父母,到另外一個家庭生活。這時候孩子的心靈若是已經被親情所引發,身體的欲望就被推到下一層,人格暫時成為「以心御身」的主從關係。只是這種「心」還是潛藏性的,不知不覺的。但是相對的,若是父母在生活中忽視與孩子親密的互動關係,或是父母不斷以物質為主體來表達心意,「很可能」孩子會被更貼近「身感」的事物優先吸引而去。
自幼及少年的成長學習中,身心主從關係並不穩定,會不斷交替轉換,並且逐漸形成價值觀的主結構,這種結構若持續在不知不覺中完成,就沒有嚴謹的整體與一貫的核心,而是點線面狀分布。在某種環境與情境中,這人是唯物的,在另一些環境與情境中,這人卻偏向唯心。這是因為他在經驗中缺乏自知自覺的思考整理、批判反省,僅僅以點線面狀記憶性思考來決定自己與群、環境的互動。當然因為缺乏主體的一貫思維,這種人格只會跟隨流行思維。差異只在於他選擇的是主流或是非主流,是分流或合流;在選擇的時候看起來似乎是一種自由的思考,但其實僅是點線面狀的短距跳躍思考。大體來說,在十二到十六歲左右會固定,變成一生的「習慣」。
例如:因為正義或公益而在公共場所無差別恐怖攻擊。
想要穩定身心的主從關係,想要讓孩子透過學習,架構完整、立體、全面、有一貫核心的價值觀,就必須啟蒙兒童的自知自覺。首先要在他幼年時「身感」過程中引導他發現自己的「意念與思考」,並且學著說出來或是畫出來或是比動作(適合他的表達方式)。當孩子表達的同時,他就更明確知道對自己這種狀態的感覺與想法,這就是「自知」。
透過這種自知的學習,孩子的「意念」會越來越清晰。這種意念是純真而誠實的,也就是「誠意」。
孩子自幼的五感觸動與探索,就是「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的探索學習並不是身體先以五感來進行外在觀察、記錄、解析、整理,然後才來思考「心靈有甚麼意念與想法」。
格物致知和誠意是同時發生,無法排序的。
例如:我們以五感看到、觸摸一隻貓、聽到貓叫、嗅到貓騷味,「乾淨可愛或骯髒討厭」、「毛茸茸好舒適或結成塊狀的毛團很噁心」、「清澈溫柔或粗啞淒涼的聲音」、「好聞的清新味或討厭的臭味」,這些身感與意念是同時發生的。即使不知不覺,意念還是會讓嘴角湧起微笑,或是連忙厭惡的甩手。
誠意是完全屬於自我的,是個人內在最真實的無形感受。如果僅僅發展自知的誠意,確實已經十分豐富,透過經驗與創意,可以將宇宙萬象轉化為自我內在的知識與臆想。
科學家求真,是唯物的,即使「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可以獨力完成極為特殊的探索。
藝術家求美,是唯心的,最美的藝術品,通常只能由藝術家獨力完成。
這就是「自我」,不論唯心或是唯物,不論求真還是求美,都是渴求建構自我的天然動力。真善美是西洋的講法,在孔孟來說,稱之為「誠」,也就是誠意。誠意是經由觸感外物所同時引發的。
我以前常看到某種教學法:讓孩子用五官去感受形色嗅觸味,然後紀錄「紅的或白的」、「冷的或熱的」、「大聲或小聲」,然後再整理分類等等,這樣的教學,就是「唯物」的教學,人真誠的意念不見了,所以孩子學很多,知識探究很深厚,也不懂得完整的表達,因為缺乏「情意」的感。這樣下來教師也很難教作文,因為當下沒有學習知覺自我的心情感受,事後再由作文老師來努力提醒,零零落落,除了特別震撼的事件,大多遺忘了。而情意之感要轉化為文字,遠較身感困難,因為身感是實,意感是虛,需要持續不斷思考、比較、解析,才能自知;然後還得要練習怎樣用不熟悉的文詞表達,表達熟練才能相互溝通。如果一個學習體系幾乎各科都以唯物的身感為主,孩子只習慣理性的表象思考、知識脈絡的思考,把情感像物一樣分析歸納,最後,心就一直蒙著了,無能發展了。
這是為何我在課程中,教學生格物致知時,同時探索誠意的原因。誠意是學生觸物當下真實之感,不須思考即擁有的,所以也幾乎是不知不覺的。
所以,如果是我從一年級開始帶的學生,在進行五感教學時,我不會第一句就問孩子:「這摸起來感覺怎樣?」而是分組或是請人自告奮勇上來,讓孩子互相觀察:「看看喔!看看他摸到的時候,是甚麼表情?他在想甚麼?」因為不是自己的親身感受,反而可以發現人在看觸嗅嚐時,會「表現一種意念想法」。然後在討論時,孩子會表達發現:「他在笑,他很開心。」「他嚇了一跳!」討論過後得到結論:「所以,接觸到一種物,除了對物本身的感覺,自己心裏也是有一些想法的。可能我喜歡,可能我討厭,可能不是討厭或喜歡,我只是不想再碰到它。」然後,全班開始格物觀察,學生同時會產生知識與心意,並且各自記錄下來,再進行對照共享、討論綜合。
這時,自我意想和觀察是一體成形的。
但是在學習過度的學生身上,我不能這樣教學。他們已經知識豐富,善於表達,玩過許多教學花樣,他們也發展出來「我喜歡或我不喜歡」;但這種發展是把我與物切割開來發展的。
例如:孩子第一次看到公益廣告「台灣藍鵲是台灣最美麗的鳥,所以要保護牠。」孩子會驚呼「台灣藍鵲好漂亮我好喜歡。」父母或教師回答「對!下次帶你去觀察藍鵲,你可以收集藍鵲的資料。」藍鵲生態知識與共同價值觀或先或後的流入,然後,不論是影像教學或是實地觀察,藍鵲在孩子的心意中已經被社會定位了。
藍鵲的確非常美麗,孩子的確非常喜歡牠,但這種學習是點狀的,這樣的建構是物與心意切割的,所以沒有自知。
例如:孩子第一次看到公益廣告「台灣藍鵲是台灣最美麗的鳥,所以要保護牠。」孩子會驚呼「台灣藍鵲好漂亮我好喜歡。」父母教師接著問他「喜歡牠嗎?那你也喜歡麻雀嗎?記得你第一次喜歡的是甚麼鳥?這些鳥這麼不同,你對牠們的喜歡是相同還是不同?為甚麼?其他動物呢?」
孩子在記憶中思考起自己生命中各種意想的感動(當然在孩子各種歷程中的感動,父母當下都要請他嘗試著表達,就像引導他學著小鳥飛,並且告訴他:我看你笑得好開心,你真的知道小鳥怎麼飛,那麼翅膀是怎樣拍才飛得高?飛在高高的天上有甚麼感覺?陪他「整體」探索。孩子因此明確知道了自己對物的想法,並且被強化記憶等等)。這種觸物感動與思想一貫的,全面的,孩子對單一和整體生命之間的互動、欣賞是一貫的,並且非常了解「為甚麼我更喜歡麻雀,比喜歡藍鵲還強烈得多。」價值核心也就慢慢塑造出來。
這當然不是「大家都喜歡藍鵲,你可以不要跟流行啊!你可以喜歡麻雀。」這樣簡單,選擇非主流來凸顯自我的特殊性仍然是一種社會化,不是清澈誠意的自知自覺。若是只能從點線面狀分離式思考,年紀越大越容易模糊、僵化,社會化。最後就不知不覺地隨著主流或非主流走了。即使只是小學生,在只有教學技巧,沒有教學心靈的學習狀況中,感知能力都很容易只剩下物,而蒙蔽掉心意;學得越多,蒙蔽越深。
所以我必須先進行一次格物課程,看看他們是否還具有誠意的能力?如果已經知識化了,那就需要:重建感知的能力。
我得先讓他們釐清「物」是甚麼?物就是實體,包括自己的身體都是個物。 我上一節課討論了「物」這個字所包含的字義,並且請他們在上這一節課的上學途中觀察一個「物」。
因為學生們陸陸續續來,這時間差很難安排其他事情做,也為了強化學生對觀察「物」的思考,所以來到教室,就請他們先畫出自己今天的觀察物,讓他們在等待其他人的時候有事情做,我也趁機解析他們的繪畫,和他們私下討論、鼓勵、指導。
在課程開始,先複習甚麼是「物」,引學生進入接續的學習氣氛。
課程對話舉例一
師:這是一個……
生:碟子。
師:碟子,說得很好,這是個小碟子,這是個物品。碟子是……
生:裝東西的。
師:裝菜的、裝東西的、裝醬油的這種東西。因為很小,所以我們叫「碟子」;如果比較大,那就叫作什麼?
生:盤子。
師:盤子,對,說得對。這是什麼東西?
生:筆。
師:筆,對。我們說「這是什麼『東西』」,對不對?但是,如果講得比較簡單、比較明白、比較起來更像大人的說法:「這是什麼『物品』?」有聽過這個詞嗎?
生:有。
師:所以我們說「物」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什麼物品?這是……
生:筆。
師:筆,好,很好。我們說這是什麼物品?
生:紙。
師:所以任何一個我們所謂的「東西」,我們平常講的比較簡單:都是「物」。人是不是一個物?
生:是。
生:人事物。
師:有沒有聽過「這個人物」?
生:有。
生:人是物體。
師:有聽過:「人物」。人也是一種物品,人也是一種物體。
每個孩子先輪流報告自己的觀察物。他們的知識學習很豐富,甚至能夠利用電腦收集、整理大量的知識資料,但是沒有一個孩子談到「心中感受與想法」。這表示學生們的感知能力大概都已經知識化了。教師對學生有略為引導一下「心意感受」的方向,但是因為要先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所以大體來說,只是順著學生的思路跟隨著發問。這是一個全新的班級,了解學生的舊經驗與舊學習狀態是非常重要的。
課程對話舉例二
師: G,你畫了這麼多的軌道,是為了什麼原因呢?
生:因為我今天坐火車來。
師:因為G今天坐火車來。火車是不是一個物?
生:是。
師:所以火車有什麼?
生:火車……
師:因為你看到火車,所以……
(教師做出看到火車,然後思考的動作,略為引導但是不強化。)
生:畫。
師:畫了什麼?
生:火車。
師:因為坐火車來,坐在火車上,看到了什麼?
(試著再提醒一下學生的多元思考。)
生:火車。
(學生思考方向很單一,所以教師不再多引,順著學生的方式走。)
師:火車。然後,火車在什麼地方走?
生:鐵軌。
師:在鐵軌上走,所以G畫了軌道。所以火車跟軌道……火車能不能沒有軌道?
生:不行。
師:不行,所以火車一定要有軌道?
生:他沒有軌道還能開嗎!
師:火車沒有軌道就會亂走了。而軌道如果沒有火車,有沒有用呢?
(火車不一定需要有形的軌道,但這堂課程不是自由隨想,所以教師不引發其他討論。)
生:沒有。
師:沒有用,所以火車和軌道,他們是需要在一起的。
生:加起來。
師:這樣子,對火車有沒有了解?
生:有。
師:任何一個物,火車是一個物,軌道也是一個物,這兩個物,他們在一起才有用……
生:生活上的所有東西都是物。
師:對。他們沒有在一起,兩個都沒有用:火車沒有軌道就不能走,軌道沒有火車就沒有用。所以我們對火車跟軌道有一點了解了。還有,你們還可以怎麼去了解火車跟軌道呢?他們都是什麼?
生:物。
生:都是鐵的。
師:很好!G因為有注意到軌道跟火車,所以就說出來:他們都是什麼做的?
生:鐵製。
師:鐵製,他們都是鐵製的。要用很大量很大量的鐵做吧!所以火車跟軌道都很怎麼樣?
生:很大。
生:很重。
師:很重,說得對,他們的重量很重,他們是非常重的東西。咦!那為什麼需要火車跟軌道呢?你是坐火車來的,對不對?所以,有火車和軌道是因為什麼呢?剛剛是誰先舉手的?
生:要載運。
師:好,這是G的想法,所以讓他優先說,因為這是他的:要載什麼?
生:載運貨物。
師:載運貨物或者是……
生:或者是載運人。
師:載運人,他是要「載運」。載運貨物、載運人……載運木柴,可不可以?
生:可以。
師:可以,都可以,他就是要載運。
生:交通方便。
師:他因為載運貨物、載運人、載運各種物品,所以他是可以使交通更方便的,因為他讓人可以很快地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好,各位,我們看到火車,我們知道:火車是必須跟軌道聯結在一起的。而他們都是用鐵做的,用鐵做的,所以他們的重量非常重。而他們有什麼一樣的功用、用處呢?他們可以載運:載運人、載運東西、載運各種不同的物品。上次我們說過:把物一個一個地整理出來,這個叫作什麼?
生:格物致知。
師:A觀察地圖放的位置必須要是在中間,而且面積要很大,因為目的是要讓人家看什麼樣的地點要怎麼走,所以當然要很大,要在容易看見的位置。J他想到的是課程,這個課程有爬山的課程、昆蟲的課程、英文的課程。像爬山的課程,他就要去認識動物,還要認識爬山的方法;昆蟲呢,他有很多種昆蟲!B想到的是公車,他是坐公車來的。公車趕不上是因為沒有注意到時刻表。在這個時刻,鄉下的公車來得慢,時間拉得長;城市的公車,時間縮得短,時刻表很短,來得快。公車載人是最少的,跟捷運和火車比起來。F說的是紅綠燈。紅綠燈是照顧大家的安全的,他是在路口的,他有黃、紅、綠三種顏色。好,各位,都格了物了,我們致了很多知了。
接著,我得在課程裡重建感知的能力。
上一次的課程介紹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概念,這些概念是這次學習的基礎,我會取其中有關誠意的概念來運用。小學生的概念當然都還是在實務操作中領悟出來的,所以簡單而印象深刻,足以運用。
課程對話舉例三
師:還記得上次我們學習了很多的格物、致很多的知,最後拿出風車藤種子來一轉的時候,你們心裡頭有一種什麼感覺?
生:興奮。
生:開心。
師:這裡頭有感覺嗎?(教師拍著心口表示感覺,這是上次討論過的統一表達方式)
生:有。
師:紅綠燈、路口、安全、帶籠子、昆蟲、時刻表、爬山、認識動物、爬山的方法、地點……(繼續拍心口,表示詢問這些物的觀察是否有感覺)
生:很少。
師:你告訴我哪個是感覺。
(學生說很少,表示學生可能真的認為這些物體探索中,少數某些詞句屬於形容感覺的。或者,學生有些混淆,他隱約知道:他對物體一定有感覺,但是剛剛都沒說出來,所以用「很少」這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教師要請他說明,了解他的想法是甚麼。)
生:沒有。
師:有沒有?這是一種感覺嗎?
生:沒有。
師:爬山可以認識爬山的方法,這個是感覺嗎?
生:不是。
師:來,你們再看看還有感覺嗎?鐵很重,重算是感覺嗎?
生:不是。
師:為什麼重不是感覺?
(重的確是一種身體的感覺,所以教師要特別提示。)
生:重是身體的……
師:重是身體的感覺。有哪一種是那天你一轉(風車藤種子)下來的那種感覺?有嗎?
生:沒有。
師:那你學了這麼多的知有什麼用?你生活中……
生:很少。
師:這些知有沒有用?
生:有。
師:有用,但是……
生:有才要學嘛!
師:對,你還是要學。學了之後,你這一輩子學了很多很多的知……
生:可是心裡沒有……
師:心裡沒有什麼?
生:心裡沒有感覺。
師:有沒有用?
生:沒有。
師:你學到東西(物、知識)有沒有用?
生:(沉默,一些人搖頭,一些人在想。)
(知識當然是有用的,不過這要等一下才綜論,現在先強化意念的感受。)
師:好,J,你剛剛進來的時候,王老師問你:你學了很多其他的課程,那你今天來,高不高興?
生:(J用力點頭表示高興)
師:你們覺得J有沒有回答了?J,我剛剛問你,對不對?你們覺得J會怎麼回答?
生:(大家一起點頭)
師:你們來這裡學,你們自己覺得高不高興?J回答很高興,為什麼很高興?因為這裡有什麼?
生:朋友。
師:有朋友。你們來這個地方是來學沒有錯,好,很開心對不對?因為有朋友可以借你東西,對不對?很開心,好。所以當你學習的時候,當你生活裡頭沒有感情、沒有感覺的時候,你覺得這個生活過得好嗎?
........(中略).........
師:所以你任何格物所學到的知識,一定是因為這些知識讓你怎麼樣?我看到火車,我很久沒有出門了,今天要出門,然後看到火車會怎麼樣?
生:開心。
師:很開心,為什麼?
生:興奮。
師:為什麼?我可以……
生:坐。
師:我可以坐火車、我可以到很遠的地方去……
生:玩。
師:去玩!對!玩的時候開不開心?
生:去日本。
師:不只坐火車,那還要坐什麼?
生:飛機。
師:飛機了。這個時候你的……我們說……
生:去新竹只要坐高鐵。
師:去飛機場先坐高鐵,然後坐飛機,然後到日本去玩,這個時候你的整個身體好像怎麼樣?好像上次我們看到那個旋轉的種子一樣,好像身體都怎麼樣?
生:飛。
師:跟著飛機怎麼樣?
生:飛。
師:飛起來了。我們說:這是我們的一種意念,對不對?然後接著你就會覺得好開心,接著,這個時候你的心就動了。好,所以,王老師現在要講一個故事。這個是上次我們所有說過的課程的複習:你知道什麼、你不知道什麼,你很清楚知道自己知道,除了「知識」之外,你還要知道自己的什麼?
生:意。
師:意和你的……
生:心。
師:意與心。我們知道自己好興奮,我知道這是一種心情。不是只有知道知識,你還知道自己的想法和心情:我知道我在想什麼,我知道我的心情。好,我現在要講個故事,你們要告訴我這個角色他知道什麼、他心裡在想什麼、他的意念是什麼。
重新啟動誠意概念之後,就接續下面的課程,強化生活中誠意的動態。
二、從混沌開七竅的故事,思考五官與五感,和環境的身心互動。
看起來教得非常慢,對吧!
數學是求真求美的,從基礎細節到數學哲學,基礎細節沒有建構好,後面完全茫然。人格也是一樣,基礎細節到人生哲學是循序漸進的,與外物的互動沒有自知自覺,人格的構造就破碎切割,沒有真實的自我,更無法通達群性。
只不過人格和數學的不同在於:數學是抽象操作(獨立的符號組合世界),基礎不會所以後面一定完全不懂,因為符號無法任意排列使用來找答案。而人格是實體運行,一個在人格上完全失去心智的人,即使拖泥帶水,模糊紛亂,也能夠拖著兩腳走動,運用兩手做事,在時間空間中「活著」。
所以在教育現象中,人們清晰知道「數學是必要的哲學思考的訓練」;但沒有多少人能深刻體會「人格的自知自覺是哲學思考的訓練與實踐,更是必要的」。
尤其當數學天才可以七歲學習微積分,而人格只能一步一腳印,走到七十歲通常還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時,人格教育就幾乎沒有說服力了,因為太慢了!
這就是為甚麼我需要花這麼多時間,只教了這麼一點點概念的原因。
而且只是概念,沒有實踐,所有的人格實踐,必須在家庭接續完成。學校教育的效果,在人格來說,只是家庭教育的輔助,大約只有十分之三的功效。教室裡的實踐是舉例,是實驗,是虛構,這是家長要切實認知之處。
2015/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