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積累了多久的緣份,終於在五年多前偶然的機會下報名參加劉老師在官邸的易經課程。當回頭去翻自己第一堂課的內容時,居然是無妄/大畜二卦綜論。不知是否冥冥之中註定!
還記得老師曾開玩笑地說不知牙醫學了易經,,拔牙是否會比較順。目前自己的經驗是,順著易理走,許多事應該會有變順的感覺。即使不順,也因為心順,則事情也變得較順(念力?)。
感謝學會及班長珊華給我這個機會寫一些個人習易之心得。
當初入門習易實在是瞎打誤撞(機緣如此)。只是一直對易經有一股莫名之興趣,所以曾在服兵役期間閒來無聊,買了二本有關易經之書看看,之後也就不再有機緣接觸。直到五年多前,家庭、事業都有了一些基礎,生命的觸角又自動伸展出來。
很幸運地,自己身為華人,又生長在臺灣,有這麼好的機會學易實屬機緣難得(佛家有云: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非常感謝劉老師引領自己進入易道之門!雖然自知在易道上精進之工夫不足(慚愧),但幾年下來,跟著劉老師的課程耳濡目染薰習久了,多少也紮下一些底子,得以在課堂上跟著老師悠遊在易道之巨流中。課堂上老師講得用心,無入而不自得;在下頭的自己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吾人正身處西元2012年,佛法所謂之末法時期,古文明所預言大災難、大混亂、天災人禍不斷的時間點上。這時間點同時也是目前人類可知的,不及萬年的歷史中,科學文明最昌盛之時期;同時又是地球資源被大量消耗的時期;亦是iPhone、iPad、網際網路及陸海空交通到達前所未有之方便的時期(地球村之概念)。在資訊的流通及取得也達到前所未有之順暢便利;在文化的傳播上也方便許多。即便是不識字的人也可從影音系統(聲音、畫面)無遠弗屆的取得資訊(小消息or大智慧)。在此同時,人類物質生活之滿足有些甚至已過頭甚多,相對地突顯了精神生活內容之不足,人心徨徨于生命之究竟。
但最壞之狀況往往造就了最好的機會。在這種時間點上我們所立足之處,臺灣有何特殊之處?個人的感覺是臺灣在這一、二十年中,物質生存之條件是屬於小康狀態,至於精神生活是向上提昇抑或向下沉淪呢(所謂衣食足而後知榮辱v.s.飽暖思淫欲)?子曰:使民富之,而後教之。時間點應該是到了吧!
中華文化一向重視教育;易經一開頭跨過乾、坤就直入屯、蒙二卦,可見易理多麼重視新生人類之啟蒙。古人所稱的讀書人和現代所謂知識份子、高級知識份子的概念完全不同。現代人所謂的知識份子充其量只是定義在專業領域(學術、知識、技術)有一定之水平。而古人所謂之讀書人其實是義含讀聖賢書且知書達禮、進德修業之君子。所謂聖賢書,今人大多以古代經典為代表(東、西方皆有),個人以為今人並非無聖賢書可立,只是要經歷時代之考驗與粹煉之後,留存後世再稱經典。
讀聖賢書之目的無非是求開無上智慧,通曉宇宙人生之究竟。但習易、學佛之層次實應包含落實之行動,而非僅在讀誦了解而已。
至於什麼樣的人等,什麼樣的時間點方適合學易(讀聖賢書)呢?是社會菁英人士?莘莘學子?抑或已有人生歷練者?
我個人現今之觀念以為人人都可以,也都應該學易經。個人以為易經所闡述之道理與概念,由六十四卦乃至於整個系統.是一部認識宇宙人生之經典,也是針對宇宙人生問題提示對策之經典,同時也是邏輯思維推衍的一部經典。它並非只針對單一世代階層,而是可以普遍運用在各個世代、各個階層之經典。事實上,這些道理與概念在各個世代與階層的百姓都是日用而不知(天天在用,只是沒人點破)。相信在這個時代,任何人經由啟蒙之後,由知啟行,再與之前不知而行互相參證,則境界定然提昇。
可能有些人會以為這是個什麼時代,這是個什麼社會,為什麼要讓孩子們學習這麼古老之內容?事實上,會去學易經的年齡層,大家在參與各式活動時都有觀察到。
先人智慧的精華本就應重新拾起,再從新體悟(如是如是)。正因為歷久而彌新,所以才可稱經典;就是值得後人瞻仰學習,才被尊稱為聖賢。人類文明之延續(明兩作),本就是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一棒接著ㄧ棒,永不停歇地接著幹(未濟)。想像看看,那天地球真遭遇人類不可名狀之浩劫,如同未經證實卻可想像之古文明沉埋入地、海(明入地中),屆時人類要歷經多少劫,方可再盼得明兩作?悔之晚矣!
讀聖賢書是要入聖賢之道(聞、思、修)。人一出生,甚至在精卵結合之一刹那就在動中。從此人生無時無刻不在動中、動輒得咎,欲得無咎,則善補過之。不停地行動接續著不停地修正、微調,之後又不停地行動,如此循環不已(既濟—未濟)。這豈不也就是修行之概念嗎?聽說臺灣有修行觀念的人口比例相當高。感恩!
自從上過易經、佛經的課程後,在面對生活中種種的事件(林書豪、薄熙來、歐債、油電漲),及各式管道得知之種種訊息(自然農法、分子生物學)時,不由自主地會與自己學過的內容牽連在一起。非常慶幸自己對人生道理、為人處事、世間情事等都有更深入且進一步提昇之思維。也在此期許自我能更腳踏實地的深入學習〈履〉,由知入行,以至於明心見性(藉此妙有假身,修真空佛性)。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聞、思、修,信解行證、信受奉行。
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以上這些耳熟能詳之語句之所以能傳之久遠,就因為只講大方向、大原則。千百年前之往聖豈知目前地球之情狀細節(塑化時代、網際網路時代、核子世代、iPhone世代、地球村一日生活圈…),可以想像百千年後有些語句仍在發光發熱。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