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教側記小主題一:從「莊子、列子」的「子」這個稱謂,談到「先生與後生的傳統稱謂」。
現在社會習慣把年長的人叫年輕(例:把阿姨叫姐姐),對老師來說是不禮貌的,在我所知的範圍有很多人,如果被叫阿姨都會在網路上抱怨,說這小孩沒禮貌很討厭。(我個人看到大多數是女性,並且是約25~30多正進入中年的年輕人)。
不曉得年紀更年長的人想法是否也和老師相同,還是也跟那些年輕人一樣
(社會養成人這樣的習性,目的是什麼,又是從哪裡開始,有一部分也許是美容商品的陰謀)。
為了融入社會,某種程度上是否還是要懂得應付這種習慣,可是如果持續隨波逐流,會不會反而助長這種習性,導致永遠都無法逆轉?
王老師回應:
「禮」的原意是「條理彼此情感的溝通方式,使行為能盡情而中節」。
「稱謂」是禮的第一層次表達,不論是「叔伯」、「姊妹」,還是「先生」、「小姐」,每一種稱謂都有其特殊寓意,包含身分地位與權力責任。
每個時代也會因文化在時間、地域中的轉化,對稱謂寓意也會有差異的變化。
「子」這個稱謂,通常說法是「男子的尊稱」,一般來說等同於現代的「先生」。先生這個稱謂普遍用於男性,但這個稱謂是從學習的角度衍生來的,代表的是「生於先,故能先學於精深」,所以還有一個稱謂是「後生」,更優雅一點的說法,是「前輩」,「晚輩」。年長的、學習深厚的,被尊稱為「前輩」、「先生」、「先進」;年輕的,剛開始有志於學尚無累積的,自稱「晚輩」、「後生」、「在晚」。
也所以「先生」可以作為對「教師」的尊稱。
這個「尊」,是「師嚴而後道尊」的尊,是對學習的尊。
「姊姊」、「小姐」不是從學習角度來稱謂,而是單純以「年齡」角度來稱謂,所以沒有「尊」的含意,寓意的是「年少貌美」。
稱呼一位滿面皺紋、白髮蒼蒼,中年以上的婦女為「姊姊」、「小姐」,或許濫觴於台灣服務業,尤其是化妝品的服務業。看過某一保養品廠商的廣告詞「把媽媽變姊姊」,在廣告詞裡無可厚非,但每逢各種推銷員、服務員對著老態隆中的我喊「姊姊」「小姐」時,真令我啼笑皆非。
擺明了我就是個注重美貌,虛偽於自己的年齡,欺騙彼此的稱謂。或許很多人喜歡這樣的價值觀,但是我感受到的是羞辱。
稱呼個「女士」(未婚者)、「夫人」(已婚者)都能體現雙方的優雅有度,長幼不分的「姊姊」、「小姐」,哪能叫做嘴甜呢?或許販賣的保養品、化妝品都是虛偽的夢想,所以稱謂也就虛偽而夢幻了吧!
和父母撒嬌是孝,老萊子也是一種方式,和親朋好友開開玩笑無傷大雅,在陌生人之間溝偷,稱謂還是嚴謹些的好。
助教側記小主題二:男兒志在四方。
這班剛好都是男生,假設課堂上有女生,好奇該如何說明這個詞。(應該也不需要太多解釋,畢竟已有說明古代的男女不同情況)。
王老師回應:
這學期主題進入「群性朋友與溝通」。這是帶引學生們,從兩個朋友故事的作者:「列禦寇」和「莊周」的名字學習深層探討。學生們開始學習「對群的觀察」,「層次性」深度解析。
父母給孩子取名是生命中的第一個祝福,寓意父母的期望,也是陌生人相互認識的第一印象與了解,不論是自我介紹,還是客氣的向對方表達善意,從名字的解析入手,都是友誼的契機。
例如:「禦寇」,人由身心兩者所結構,身為表象,心為內思,父母索取的這個名字,從「禦身之寇」的表象(期望孩子身體強壯),也寓意期望孩子有能力「禦心之寇」,對心靈感受到的慾望誘惑能自制自控,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稱讚一個人的名字有深度是在間接稱讚人的父母,也是善意的表達。
而「莊周」這個「周」字,寓意著「四面八方」,期望孩子能「周」,不僅僅是學識的「周」,也是行動的「周」,換句話說是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並且學而後仕,所學能用於周天之下。正如古人的觀念「男兒志在四方」。
女孩有類似的成語嗎?還真沒有!成語是「群體價值觀」,越是流行的成語,越代表社會群體的流行價值。在宋以前男主外女主內,對女孩雖然沒有太大的壓抑,卻因為「主內」的緣故,罕見「行於四方」。到了宋以後女性地位被大力壓抑,更無行於四方的可能。
我曾經和學生玩過一個遊戲:蒐集各種「性別形容成語」,分類形容男性與女性的成語,解析、觀察「不同時代文化,對性別的差異價值觀」。這遊戲不但認識歷史朝代,也兼認識各朝代的文化微改變,拿出整理好的成語探討分析,十分有趣。
助教側記小主題三:伯牙與子期的「知音」
老師問:假設你唱山的韻律(沒有歌詞),有人能聽出這曲調是山,會有什麼感覺?
我後方一位學生的想法是「得意」。(也許是覺得自己表達得夠傳神,因此對自己的傳達能力感到得意。)
王老師回應:
這是從「伯牙善鼓琴,子期善聽」這句話解析的。
善發者(鼓琴與唱都是發聲)與善聽者看起來是兩端,但是我反問學生:善發著何以有所發?不從身外萬物聽閱而得,豈會得情而有所發?
所以伯牙和鍾子期都屬於「善於聽閱者」,只是子期可能因為家境因素無法學得「發」的技術,可能先天沒有歌舞與樂器彈奏的天賦,所以無法與伯牙「相對互鼓琴」,或是「隨伯牙鼓琴」而歌或舞高山流水。
這都是深層解析,更了解伯牙與子期的天賦、成長環境、學習、個性等等。
將來對社會的陌生人,透過這樣的深層觀察,才能交朋友,得知音。
「得意」的反應,是個體在被群體承認、理解、肯定時的反應,是脫離孤獨卻又證明自我獨特性的喜悅。這樣的反應經過深思反省是進步的動力,但是若只享受得意卻不思考得意的內涵,就只會形成淺薄的驕傲。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