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2023年 12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prev9. 需卦的啟示

10. 論“君子以”

論“君子以”

                        劉 哲 雄

             

一、前言

情感的發展往往起始於微乎其微的遇合可能是一句話,或一個會意的眼神…,就如同論述少女、少男詩樣情懷的咸卦,它那初爻「咸其拇」的爻辭,用最簡約的語彙,傾訴著被撥動的心弦的陣陣顫動當下,在腦皮質神經元之間的電化學訊號,則進行著聯結的工程;隨後經過雙方有意或無意的接觸,豐富化、強化了單方的或彼此的感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這感受對象確定後的描寫伴隨而來的則是「憧憧往來,朋從爾思」的洶湧波濤;「行動吧!」的號角在腦海中迴盪著…,而未來會如何的理智思慮,則將被逼迫得只能躲避在幽暗的牆角?

    又乾卦初爻:「潛龍勿用」,非常詳實的把情境趨勢的,與那一刻主動或被動之下所安置的所產生的外部限制,結合本身初學乍練時刻有待徵驗的能力成熟度,歸結到當下該有的對應、執行方式的理性制約「潛」和「勿用」;可是,深深自許為「極變化之能事,具高質性的」者,真甘心以「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近乎被遺忘的來自持?或是也陷入感情與理智的糾結、掙扎、拉扯之中,甚至於背逆整體的制約,終究讓感情擊退了理智,選擇踏上錯誤的路不當行而行?

雖然,世事的變化難有絕對如何又如何的定論,而一時的小傷小損也未必是天大的罪;但二、三千年或更早之前的一句「潛龍勿用」,可以想像得到那必是經歷了感情與理智的掙扎、磨盪之後切身的感悟而寫下的爻辭,是警惕,更是深深的期盼:盼那後繼的人們能不再重蹈覆轍!可惜的是,追求自主,不受意志控制,奔流竄走的情感,往往在緊要的關鍵時候,做出背離理性的決定……。這也許就是聖徒保羅的慨嘆:「因為情欲和聖靈的相爭,聖靈和情欲的相爭,兩個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的。

難道感情真是這般一無是處?「生命原本即是分裂的。」透過生命科學的研究,我們可以瞭解到:人類仍然是演化不完美的生物,身體的免疫系統雖然是防衛兵抵禦外來者的侵襲,但是他有時也會發揮在自己的身上攻擊自己(註1)。同理,一個人可能為因應外部各式各樣人、事、物的侵擾,在內心產生乾與坤、陰與陽、剛健與柔順、炤明與迷暗的相抗衡(熊十力先生於《讀經示要》中曾有這般的歸結:「乾者,生命心靈之總稱,有剛健、生生、升進、炤明之等性。…坤者,物質能力之總名,同是勢不自舉、同有柔順、迷暗之等性。」),然後做出或美善、或醜惡的不同行為結果。可顧隨先生對人生卻有這樣的體會:「美與善是人生色彩,醜與惡亦是人生色彩」(註2)。人生的調色盤中存放的各式各樣色彩,就端視我們如何去調和了。

西方兒童心理學家卡根(Jerome Kagan)專攻遺傳以及人格發展的原因,他強調「感情不是理智才是人類動機的來源。他認為避免內疚的慾望是世界上所有人類共有的。…道德需要天賦的內疚和同情能力。」讓人動容的則是他對感情一事的描述:「建構能夠勸誘採取道德行為的有力基礎,一向就是道德學家全力以赴的工作。除非懂得中國哲學家們早已了解的哲理:之一字所以粉飾乾坤,否則他們還會繼續徒勞奮鬥。」(註3)「人類的理性其實非常依賴複雜的情感,因為只有在充滿情緒的大腦運作順暢時,我們的理性才得以運轉。」(註4)有了前述的領悟,我們的世界從此就如童話故事般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頓悟可以改變人生,但若沒有漸次、持續、生生的累蓄功夫,往往最後只落得鏡花水影,徒呼負負罷了。

在習《易》的歷程中,深深體會《易‧象傳》的隻字片語,滿是正向思考的智慧結晶,恰可做為頓悟之後的修煉依據。修煉首重踐履,《易‧象傳》人生觀之「君子以」就是展現漢代的一句老話:「儒家價值不在多言,顧力行如何耳!」而價值必須內化成為實際行為的指南,才可以當得起「價值」兩字,「君子以」也是這內化的過程,雖說它有著程度上的差異,但卻是一切成就的起始處。(註5)本文擬先就《繫辭下傳》之憂患九卦中履、謙、復、恆四卦之《象傳》的聯結,探索理智與感情協衡的訊息,以做為自我修煉的踐履標的。

 

 

二、君子?

    「觀棋不語真君子」,是描寫一個旁觀者能沉住氣,充分掌握自己當下身份該有的進退之道,不多言、不妄語。「君子一言,駟馬難追」,是論述人當有的誠信做為,不輕諾、不欺罔。「君子有成人之美」,是說明人所擁抱的寬大雅量,能放下自己以成就他人為是。「君子固窮」,是說明人處困頓的堅守與自持。「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註6),則是充塞的濟世的使命感,所開拓出具有一種宗教承擔精神大氣魄與期許。依前述我們或多或少已抓住「君子」的基本特質,而它與在日常生活中被認定為對立面的「小人」的不同,就在最後抉擇的差異罷了。

但是「君子」者若論斷為「君之子」,恐怕就有封建餘毒的疑慮了?在孔、孟時代,「君子」確實是以「士」(商、周文獻中的「士」是指在政府中擔任各種「職事」的人)為主體;至漢代才出現新的「士」的定義。劉向《說苑》云:「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謂之士。」(註7)推知「士」已然如同「君子」一般是文化、社會批判者,更是文化價值的維護者。而一個文化批判、價值維護者,其首要則在以身作則,即重視個人的修養。《論語‧憲問》有以君子為對象的論述:「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推而至《大學》則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是君子該有的功夫所在,而「君子」指的是「每個人」,《易‧象傳》所云:「君子以」,則是每個人修習功夫的內化與外運的不息過程是一種紀律式的制約,是一種自我感情的把持。

 

三、認識自己

    《大學》所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已同時明白表示:每一個人一出生即存在著不同背景條件的限制,不應該也不能有相同形式的修身方法,而當是各依其質性、各取其所需;是故,在《履‧象傳》已然清楚告知:「上天下澤,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認識自己,才能瞭解人生」,以尋得自己的定位,繼而擬定自己的願景或方向,是踐履任何事情的根本所在。否則只是縱任感情氾濫,妄自菲薄的認為自己對未來已無能產生任何的改善;或妄自尊大的認為憑己力可以扭轉乾坤,皆是昧於事實的不當作為。亦應該知曉「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修行的過程,「辨上下,定民志」的執行方式,已經是一種適用於所有的人的理智制約,好讓我等能循此模式,修習出不一樣的自己。

前述所言「定民志」,乃是以「定己志」為起始,是「己立、己達」自好的舉措,推而廣之則應是儒家所謂「立人、達人」的終極目標。否則只是向內追求個人修養的成熟,而忽略向外畢布《繫辭》所謂:「可久可大的德業」,徒然只是個「自了漢」,又如何奢言轉无常成不滅超越自己以度人濟世呢?然則「志」再大依舊只是紙上談兵,我們又如何使「志」成真圓熟「可久可大的德業」?

 

四、分享

    如果「可久可大的德業」是一個彼此認同的共識、願景,那「分享」則有助於共識、願景的擬具。我們也深信「德不孤,必有鄰」,志同道合的夥伴,必定會在修習的道路上依時、依序出現,藉由綿密的互動,讓彼此之間「分享」的動作,為修身的歷程產生加分的大作用力,激盪、開創出其應有的效益。因為,「任何細微之事,因分享而偉大」。而《謙‧象傳》所云:「地中有山,遷。君子以裒多益寡,稱物平施」則告訴我們落實「分享」時該有的態度與執行方式。

謙字是一個有趣的符號,象徵「言兼行」的知行合一以立己;也明白訴求著「行兼言」的宣導教化以立人。是故,於其六五爻中有「利用侵伐,无不利」、上六爻中則有「利用行師,征邑國」的語辭。企圖用強制「分享」以激盪出共同生命的精彩。

當然,一般常態的情境則應如《謙‧象傳》所云:「山敦實高起而自抑於地之中;厚實充悅如山的人,亦當法此自信而不自是之謙,有若無以自藏,實若虛以應世。然山不動,而人則源於同人、大有二卦之後資源的充厚寬裕,理當自在(重新探索自己的定位)而有所為。有為,首重在減有餘以補不足的分享,因為那事兒最能扣人心弦、動人情懷。可分享必當以稱(適宜)否?平(公平)否?為考量,否則難免有或對牛彈琴、或受冷眼對待、或反為患害的遺憾。」那我們又如何界定分享的範疇呢?

分享的範疇並不限定於金錢利益(雖然,就像老夫妻情人節送花言:「折現如何?」一樣,現金可能是最實惠的),舉凡苦痛、歡樂、學習、經驗等等,只要將己之言行告、示於人,有助於減其煩憂、惱恨,增其笑顏、生生之創造力者皆是分享的好標的。然重點是必要在《謙‧象傳》所訴求的約束下來執行,才能獲取最大的自由度。

    《謙‧象傳》所示:分享展現出自抑性的面相。但過度的自抑往往形成或鄉愿、或虛偽的的謗語,因為鄉愿是自欺,虛偽是欺人。分寸的拿捏就在「尊而光」一語,強調的是自重與無私的相融和協衡,才能擁抱寬廣久遠的願景。這一切惟有透過深耕、內化之後才見其水到渠成的圓實。

 

五、內化

    內化宛如熊的冬眠,其內心熱鬧的靜待春天的到來是靜而無動的動,因為它正為著剝除心中深處的陳腐,創建健康的心智生命,以利於回歸本源再重生而蟄伏。《復‧象傳》:「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所細致描繪的正是這般的景象:「有霹靂般振物的大能量,雖然說它是激盪、躍躍欲試的,卻強勢要它潛蟄於地中,欲藉此機會好修習自身得一正果,以利於未來的重生,再現風華。而其外部則是人事上急迫的運作,非得運作出一靜而無動的全然沉寂不可,因為恐因外誘而干擾、破壞了這一切的努力。」其間充塞著動與寂、澎湃感情與冷漠理智的掙扎,內化誠然不易啊!

內化只有透過自覺、自察、自明為基點,然後不貪心的從小事著手,有一分心,專一分心;有一分力,盡一分力,漸進有序的累積,由點、而線、而至全面的接收成果,那「德業」才真紮實、真可人。前賢就是這麼做、這麼說的:「聖人,小善之積也。」

 

六、常行

生命不是零和的遊戲」,理智與感情看似矛盾的相爭從來不會是決然的輸贏。在它們彼此的糾結磨盪之中,正靠著看不見的手透過事情的徵驗、記錄、學習、執行而含蘊了斷解及節制自己情欲的有效調和能力指引前進。

《恆‧象傳》:「雷風,恒。君子以立不易方」,就是描繪:「復(內蘊的天地之心)中那大能量看不見的手,經由堅持目標,稱隱權宜、絕決如風的遍行、常行」,以索求「可久可大的德業」。也只有將認識自己(需是與時俱進)、分享(一如前述)、內化動能,轉運於日常生活的言行之中,才能於人世諸多的「無可奈何之中,殺出一條生路」,以真正圓實那「可久可大的德業」。

 

1:轉寫自《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 著  李靜瑤 譯  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5

2:《迦陵學詩筆記》上 顧隨講 葉嘉瑩筆記 顧之京整理 桂冠圖書  135

3:《德性的起源》 麥特‧瑞德里著   范昱峰 譯  時報出版       154

4:《象與騎象人》強納森‧海德特 著  李靜瑤 譯  網路與書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33

5:轉寫自《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  著 時報出版    158159

6:《荀子‧王制》   王忠林  注譯      三民書局                  121

7:《知識人與中國文化的價值》余英時  著 時報出版   163187180

prev9. 需卦的啟示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訪客未登入...

會員登陸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線上用戶

22人線上 (1人在瀏覽歷屆研習營論文(線上觀看))

會員: 0
遊客: 22

更多...

歡迎新會員

partialsky 05月14日
kovida653 01月16日
0922677992 12月15日
Lien045 08月17日
597078571 07月23日
kuozuoyi 02月07日
LindaPai 11月23日
mei 05月25日
clwu 02月16日
missychu 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