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2023年 12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prev5. 天下第一神卜 7. 「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之出神入化next

6. 溫柔敦厚的卦爻世界

六爻發揮旁通情─易經與詩經、禮記的交集

溫柔敦厚的卦爻世界

徐明煌

 

前言:大哉題

易、書、詩、禮、樂及春秋,先秦時代即有六經之名;焚書之後,存其五,立學官設博士,幾經旁通演變,宋後遂有十三經之名。「經也者,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歷代經學心法南轅北輒,「見得路徑」始,義理之辨、至經學即心學也;章句訓詁考證辨誤,至以為皆史也,觸類而長之,乃至以詩為純文學始祖,易為卜筮之書、書為政事之本,各經關係越行越遠。

史記‧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明確指出當時六經是共同教材,差別在於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成為「君子」,因此後來禮記經解篇將之總括為:「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絜靜精微,易教也;恭敬莊重,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孔子世家:「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上紀唐虞之際,下至秦繆,編次其事。….故書傳、禮記自孔氏」。又曰「樂其可知也….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詩於禮義….,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從司馬遷這些記載,及後世學者研究,六經雖未必盡由孔子所親撰,但周遊列國取材蒐集而後整理之,則為不易定論。各經教授雖有不同,目的一也,「吾從周」從周朝的典章制度整理出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對當時「周世微」提出解決方法,進而「備王道」。此正為二千年儒家義理、經世濟民思維共同源頭。

漢五經博士、唐十三經正義,今古文爭論未休,後融佛入道,窮通變久,義理流派無法盡述。某也不才,好讀書不求甚解,疏於經傳、短於考證,拙於哲學基礎,因此故本文擬以易詩禮三者交互引證敘述,不涉今古文之爭及考證訓詁;蒙雜而著,詩禮並述。禮,傳統儒學非數十年不為功,歷來難讀;詩,穿鑿攀比隱而未顯,難中之難也。

 

一、恭敬莊重而不煩

「禮」,有廣義狹義之分,有多種不同意義;狹義的禮,最早係指「儀禮」,為孔子所整理傳授的;廣義的禮,指「儀禮、周禮、禮記」三禮,禮的起源說法不一:地方習俗、奉神祭祖、物品交換等等。至孔子時,散失缺佚,整理出十七篇,包括:士冠、昏()、士相見、鄉飲酒等等 (獨缺封公封侯之禮) ,以階段而言、從成年、出仕、外交、朝見、埋葬等等,分為四或五種:舉凡祭祀類為吉禮;死亡類為兇禮;相見朝見天子為賓禮等等,小部分內容流傳沿用至今,譬如昏禮之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其中納徵即現代之聘金;其餘大部分的禮,只剩史料考古價值。

如果儀禮是士大夫貴族的禮,「周禮」就是天子的禮,天官塚宰:「掌邦治,以佐王均邦國,治官之屬」,地官司徒:「掌邦教,以佐王安撫邦國,教官之屬」,春官宗伯「而掌邦禮,以佐王和邦國,禮官之屬」,夏官司馬:「掌邦政.以佐王平邦國.政官之屬」,秋官司寇:「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國.刑官之屬」,冬官考工記則論及百工職能。值得注意的是教在禮先,禮在政先,政在禁先,禁在刑先,即禮教先行,不得已而刑禁之。各篇開宗明義「惟王建國……帥其屬」,全篇職責分明,無一涉及相互監督之語;王字非僅指後世帝王之王而有更深的意義,王者,往也,嚮往之意。惟王建國非奴役一群人民而王之,而是領人民嚮往理想世界。易經經文中夬萃豐渙卦辭、訟師比隨等爻辭,加上傳文,王字出現幾近三十處,有王、先王、王公(離六五)、王母(晉六二)、文王(明夷彖傳),除文王特舉之說明外,均為代稱,然周禮之惟往建國的意義更深一層。(正是「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三司官稱沿用至宋朝,稍有不同而已。簡而言之,周禮對政府體制從設官任能,編制幾何,職能規範,治教禮政刑均有詳細規範,現代價值作用如儀禮。

禮的真正意義在於禮記,或者說儀禮所規範的是貴族士大夫(或說天子家人)行禮的程序、周禮描繪理想國典章制度,禮記論述的則是這些程式典章背後的義理,然禮記非成於孔子之手,而由其後人學生陸續完成。禮記篇幅計46(或說49),除曾子問、明堂位、喪服小記、少儀、喪大記、射、冠、鄉飲酒、等數篇可作為儀禮之補充義理說明,王制、月令論及政府機構建構要領、四時變化行事依據,僅禮的討論涵蓋經解、仲尼燕居、孔子閒居、坊記等數篇;以中庸大學禮運等篇影響最深遠,千餘年來為儒學核心,與易經義理交雜豐富,諸如禮記篇中大同小康亂世之演變,如易之「大有/同人」、「臨/觀」、「井/革」相似,諸命題難以盡言。

三禮固以禮為論述中心,禮之概念在各章節中並非單一定義,而有多重意義,「禮也者,理也」(仲尼燕居),「禮者,天地之序也」(樂記)、「國有禮,官有御,事有職,禮有序」(禮運)、「立如齊,禮從宜,使從俗」(曲禮)…等等。從萬事萬物的道理、秩序、時宜等,不一一羅列。易經經文中不見禮字,傳文中關於禮則俯拾皆是,如1.文言傳「嘉會,足以合禮」;2.大壯卦大象傳「君子以非禮勿履」,3.繫辭「知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設位,而易行乎其中矣」、「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禮」、繫辭論謙卦「德言盛,禮言恭,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謙,以制禮」;4.序卦傳「物畜然后有禮,故受之以履,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除知崇禮卑的禮字外,其餘均與上述之禮經的禮,相互發明。

以禮為「理」而論,經文中亦無理字,傳文中理字遍佈,如1.文言傳「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2.繫辭「易簡,而天下矣之理得矣,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3.說卦傳「和順於道德,而理於義,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昔者聖人之作易也,將以順性命之理」。除察於地理、理財正辭外,其餘理字均作道理解,與「禮」之第一層意義相輝映。

值得注意的是,禮並非只是單純靜態儀禮程序、禮記諸篇章所述之多層意義而已,還有同於不易、簡易、變易的動態層次。茲題體大,略舉如下:禮器篇「禮也者,合于天時,設于地財,順于鬼神,合于人心,理萬物者也,是故天時有生也,地理有宜也,人官有能也,物曲有利也,故天不生,地不養,君子不以為禮,鬼神弗饗也」、「禮也者,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者也」。而禮運篇「是故夫禮,必本于天,殽于地,列于鬼神,達于喪祭射御」、「夫禮必本于天,動而之地,列而之事,變而從時,協于分藝」此與易之設卦觀象而後天地定位乾坤成,終於既濟未濟,流轉不易、綜錯爻變卦序更迭變易、一陰一陽簡易等含義及傳文繫辭所述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以成易,禮與易幾可並論,(無怪乎孔子感嘆假我數年學易之語),而又可隨時代變化加以改變(叔孫通制禮)。禮之時義,大矣哉。篇幅有限,由繁入簡故,茲再舉「學記」篇之教育思維與易經蒙卦爻象辭相互印證如下。

學記「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從自身學習開始,強調學習教育的重要:「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入學後敬業樂群、博習親師,七年而後小成,九年知類通達。教授者則有「示敬道、收其威、存其心、游其志」等七項「教之大倫」教師原則。

蒙卦辭「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說明啟發蒙昧以求亨,彖傳以山(上卦艮為山)下有險(下卦坎為險)說明見險而止,不亨無以渡險,求亨為行「時中」,孩童求蒙亨,適時也,當其可之謂時;,二五爻位相應,相觀而善之謂摩。卦辭「初筮告,再三瀆」說明求蒙應有誠,無誠求蒙,再三為之則瀆。彖傳以爻位剛中釋之,總結求蒙後養正,聖人之功。大象傳則進一步發揮用果行養育德行。觀二經經文意義,蒙卦「求」與學記開宗明義「玉不琢,不成器」含義同,彖「志應」與「凡學,官先事,士先志」同,亦與曲禮篇「禮聞來學,不聞往教」主被動關係相呼應。養正,惟其正,能為人師、長。

初六爻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初爻陰居陽位,與六四無應,為群陰爻需啟蒙者之一。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典範為學習對象。何者為典範,就是其儀不忒的君子。知「教之所由興(禁于未發之謂豫,當其可之謂時,不陵節而施之謂孫,相觀而善之謂摩),又知教之所由六廢(扞格而不勝、勤苦而難成、壞亂而不修、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辟廢其學)」者可為師為長為君。

九二爻辭:「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以爻位言,九二為群蒙昧四陰爻所包圍,以剛居中,眾陰所歸,含容而不距,故吉。遠近咸至,如迎妻娶婦,行時中之教,施之於學子,克家之義」小象


傳:剛柔節也。克家之義,亦有啟發童蒙使之為師為長,承襲教育其他童蒙之意。本爻包蒙納婦其實是對啟蒙師者提出之要求,學記「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安其學而親其師」有包納之義。

 

二、溫柔敦厚而不愚

秦焚書之後,詩存三家,漢三家失傳,惟餘毛詩,暫不論經學史及文學手法等問題。孔子整理之前詩經篇數眾說紛紜,其形成經過亦有王官採集說、獻詩說等種種看法。現存305篇,編排體例歷來依毛詩所定義,分為風雅頌賦比興六義,總論於毛詩大序,分論於各篇之前,是為小序,如易經卦辭之大象傳,現今當作純文學始祖,觀摹效仿之。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詩於禮義…,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明確指出詩經過孔子整理,用以教授弟子,使之溫柔敦厚。毛詩大序明其義「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上以風化下,下以風刺上,主文而譎諫,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故曰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廢興也」;「頌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於神明者也」,最後「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詩樂並論,毛詩序中論樂,治世之音、亂世之音與亡國之音則與禮記樂記篇大同小異,治詩言必稱君王后妃,美刺之說(歌誦諷刺)、變風之論,舉史為例而穿鑿之,影響深遠;舉例而言,朱熹註詩關雎篇「君子則指文王」援引匡衡「言能致其貞淑,不貳其操,情欲之感,無介乎容儀宴私之意,不形乎動靜,夫然後可以配至尊而為宗廟主,此綱紀之首,王化之端也」,並贊之可謂善說詩矣。青出於藍,千古絕唱出師表。

孔子世家「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皆弦歌之」;樂經之樂為曲譜,詩經之詩為歌詞,從左傳散見之士大夫往來賓問,詩的作用場合殆無疑義。用於教化目的則未必盡如毛詩序朱熹等所牽強攀比。反復其道,除「子夏問曰巧笑倩兮可與言詩已矣」外,孔子直接談詩共有幾處:論語為政篇「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八佾篇「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陽貨篇「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子謂伯魚曰:女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為周南召南,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季氏篇「不學詩,無以言」。思無邪三個字是孔子的對詩的總結,不淫不傷則是對關雎篇甚至十五國風的結論,興觀群怨言則是對詩的作用敘述,如繫辭傳易之道有四;正牆面而立一語正是夫子畫龍點睛。

召南周南,十五國風之始,召南11篇,起關雎迄麟趾;周南14篇,起鵲巢迄騶虞。歷來已地域立論,周公召公領地,佐引漢之廣矣,考據其實。今就召周南各篇,略述其旨。

周南

關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葛覃:割葛、煮葛、織布、洗衣回家歸寧

卷耳:喈我懷人,寘彼周行;懷念出門在外的丈夫

樛木:樂只君子,福履綏之;祝賀詩

螽斯:宜爾子孫,振振兮;早生貴子祝賀詩

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新婚祝賀詩

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打獵詩

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有之;摘采野菜詩

漢廣:漢之廣矣,不可泳思;追求女子而不可得詩

汝墳:未見君子,惄如調飢;回家後,妻子安慰丈夫之詩

麟之趾:打獵獲麟詩,此詩註解各異。孔子聞之,擲筆而嘆(何不早獲麟?)

召南

維鵲:維鵲有巢,維鳩居之;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采蘩:于已用之,公侯之事;采蘩養蠶詩

草蟲: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游子行不歸,空床難獨守

采蘋:誰其尸之,有齊季女;采蘋以備嫁前祭祀詩

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懷念召公之詩

行露:雖速我訟,亦不汝從;勞燕分飛詩

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青島西路聚賢樓

殷其礌:振振君子,歸哉歸哉;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摽有梅:求我庶士,迨其謂之;老女不嫁,塌天呼地

小星:夙夜在公,寔命不同;奔走公事詩

江有汜:之子歸,不我以..其後也悔;棄婦詩

野有死麕: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雨不灑花花不紅

何彼禯矣:何不肅雝,王姬之車;王女出嫁詩

騶虞:彼茁者蓬,壹發五豵,于嗟乎,騶虞。打野豬詩,此詩主旨不詳,註解各異,如獲麟事。

 召南麟之趾、周南騶虞,麟現於非時,不忍全數射殺騶虞,獵者懷仁心,則詩中仁義含意呼之欲出。如以純詩角度立論則否。再者二南全篇二十有五,涉及情愛者半數,不論主被動、棄婦少女,一者印證風類作品,為平民大眾生活寫照,相對大小雅之於貴族士大夫、三頌之於王侯天子,階層意義昭然若揭。二者,風類作品率土之濱,人之所共通,如加上衛風‧氓、鄭風‧將仲子、狡童、野有蔓草等等數十篇章,以情愛為主題者,佔十五國風之半以上。據此,以詩經為情書,不為過。發乎情,止乎禮義,二南主旨所在。易經下經首咸恆,彖以二氣相感,曰觀其所感,天地萬物之情可見。以久論恒,四時變化,而能久成,曰觀其所恆,天地萬物之情可見。見天地之情人事之情,何為也。人情喜怒愛惡七者,不學而能,禮運篇「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必知其情,然後能為之」,禮治人情,則必先知其情。面牆而立,則無所適無所見,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人立而不行,不知其情,如眇目夜行,甚於未立。以人之情為己之情,以人之愛惡為己之愛惡,站在高處生悲憫之心,溫柔敦厚之意顯矣。或論以溫柔敦厚為作詩者情感之所寄,顏色溫潤情性和柔,依違諷諫等等,均不完整,甚且失之愚。

易經經文無情字,傳文則包括咸恆彖傳「天地萬物之情可見」、大壯彖傳「正大而天地之情」、萃彖「天地萬物之情」;乾文言「利貞者,性情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及繫辭上「設卦以盡情偽」、「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繫辭下「聖人之情見乎辭」、「以類萬物之情」、「爻彖以情言」、「吉凶以情遷」、「情偽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則凶」。各卦彖均言天地之情,繫辭則釋人之情。而各卦均於論人道之下經,就卦義而言,咸恆、家人睽、漸歸妹又為情卦所鍾。即以爻位言,詩篇若有相應者,如摽有梅求我庶士,幾同於歸妹九四愆期,持歸有時;陳風‧衡門「豈其娶妻,必其之姜」之於漸六二飲食衎衎;陳風‧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晢晢」之於咸九四「憧憧往來,朋從爾思」;諸如此類,不勝枚舉。易詩並論,國風類於人道循環下,各爻情狀眾生相。至於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茲題體大,力所不迨,篇幅有限,由繁入簡故,暫且略之。

茲再舉家人二爻以釋之,家人卦辭利女貞,彖以男女分主內外而釋之,正其位而後有大義,家道正而後正天下。

初九閒有家,初九六四陰陽二氣相應,志未變,是以有家,詩中凡思夫類之詩均屬此,何也? 紅杏仍在牆內。如召南‧卷耳,唐風‧葛生「百歲之後,歸於其居」、唐風‧楊之水「既見君子,云何不樂」、齊風‧甫田「無思遠人,勞心忉忉」……族繁不及備載。

六二無攸遂,在中餽,貞吉,小象釋吉以順,詩中凡規勸丈夫某某事者,均此類。如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周南‧汝墳「雖則如燬,父母孔邇」……

 

三、結論

易之難,人所知也;禮之難,人所知也,猶有禮記通貫全經;詩之難,難於上青天。

prev5. 天下第一神卜 7. 「六爻發揮 旁通情也」之出神入化next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訪客未登入...

會員登陸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線上用戶

30人線上 (2人在瀏覽歷屆研習營論文(線上觀看))

會員: 0
遊客: 30

更多...

歡迎新會員

partialsky 05月14日
kovida653 01月16日
0922677992 12月15日
Lien045 08月17日
597078571 07月23日
kuozuoyi 02月07日
LindaPai 11月23日
mei 05月25日
clwu 02月16日
missychu 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