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黃裳元吉──「黃帝」在中華文化之意義及展望
黃裳元吉
──「黃帝」在中華文化之意義及展望
劉君祖 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
華夏文明源遠流長,浩浩數千年不曾間歇,屢經挑戰,終能復興,其奧祕究竟何在?廿一世紀的中國日趨富強,面對詭譎的國際形勢,真能打破慣例、和平崛起嗎?大地生態丕變,全球暖化及能源枯竭的危機似已迫在眉睫,人類整體文明會有存續之憂?歷代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其精確的意義為何?除了繼往之外,能不能開來?
儒家思想標榜堯舜,倡導天下為公;道家更上尊黃帝,成養生治國皆精湛高明的黃老之學。二家皆源於易,易作於更古遠的伏羲時代,仰觀俯察、立象設卦,天下萬事萬物盡歸其中。本文即以易經的觀點,嘗試論述以上的問題,期望各方專家指教。
祖述堯舜
中華文化以儒家思想為主流,四書五經為核心的教化寶典,幾千年來為無數的人所研習,影響之大,無與倫比。然而經典中罕言黃帝,推其緣由,應和孔子對歷史文化的態度有關。孔子刪書,自堯舜起論,二典一謨為中華政治文明的典範。〈禮運大同篇〉既稱孔子有志「大道之行」,堯舜禪讓的歷史傳說便成了儒典多方宣揚的對象。
《論語‧泰伯篇》記載孔子稱讚泰伯為至德:「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該篇末又讚美堯舜的政績和胸襟:「有天下而不與焉。」對天下為公政治的嚮往,溢於言表。推崇堯的那章尤其重要,具見孔學用心:「大哉!堯之為君也。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天道大公無私,堯則天,故成其大。易經以乾卦為天,乾卦的最高境界為:「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小象傳稱:「天德不可為首也。」文言傳則稱:「乾元用九,天下治也。」又稱:「乾元用九,乃見天則。」天則是自然的真理、客觀的規律,人世間所有的活動,包括政治,皆不得違背。
易傳中好幾處提到天則,如蠱卦上九小象:「不事王侯,志可則也。」人心受物欲蠱惑,貪腐致亂,當大刀闊斧改革弊政,剷除特權。彖傳稱:「蠱元亨,而天下治也。」正為此意。撥亂反正,天下太平,完全體現天道規律,孔子之志亦在於是。明夷卦上六爻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小象稱:「失則也。」明夷以喻暴政,上六為暴政中心,禍國殃民,失去了天則,須團結志士以誅除之。六二爻辭:「用拯馬壯,吉。」小象稱:「順以則也。」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順應天道的規律。﹝註﹞同人卦九四爻辭:「乘其墉,弗克攻,吉。」小象稱:「困而反則也。」同人指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反對窮兵黷武,主張世界和平,同人、大有二卦,正是禮運大同之義。九四陽居陰位不正,爻變成家人卦,仍是小康世家天下的思想──「城郭溝池以為固」,據地稱雄,以圖爭霸。這不可能達到目的,受困後必須回歸天則。謙卦六四小象稱:「無不利,撝謙,不違則也。」謙讓不爭,兼顧各方利益平衡,必能化解衝突,政通人和,不違背自然法則。﹝註﹞
《論語‧堯曰篇》記載堯舜禪讓時相傳的心法,所謂「允執其中」,和《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相符合。編列於《論語》末篇,大有孔門遺訓的意味。孟子願學孔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正是發揚孔學。《中庸》傳為子思所作,稱道其祖父:「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短短十六字,道盡孔學精微。
採善撮要
先秦儒典罕見黃帝,但百家言中頗有道及者,《莊子》、《列子》等道家名典都有記述黃帝的一些言論和活動,只是托古的意味濃厚,很難讓後世學者去認真面對。戰國至西漢初,盛行所謂黃老之學,儼然道家正宗,對當時及後世之學術與政治影響極大。然而《老子》五千言中,絕未提到黃帝,兩人的時代差了二千多年,其間的關係實難釐定。一九七三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老子》及《黃帝四經》,似乎落實了黃老之學的存在與內涵。無論如何,托古也好,確有其事也好,黃帝的思想及事功不容忽視,對華夏文明及中華民族未來的發展都很重要。
司馬遷當年修《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居首,可能也是基於同樣的體認。黃老道術曾是西漢初期的顯學,漢景帝時,學者黃生還與儒者轅固生在御前爭論「湯武革命」的問題,雖然事涉敏感,不了了之,亦可見當時儒、道爭鋒之烈。司馬遷之父司馬談就跟黃生學習道論,對道家思想特別推崇。《史記‧太史公自序》中記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對儒、墨、名、法、陰陽各家利弊,皆有批評,獨獨對道家全面肯定,認為立俗施事,無所不宜。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道術「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司馬遷稟承其父觀點,將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並列一傳,認定法家之學「歸本於黃老」,確實言之成理。
黃老道術之精蘊為何?司馬談的總結甚佳:「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勢,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有法無法,因時為業;有度無度,因物與合。故曰:聖人不朽,時變是守。虛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綱也。」黃老之學實即君人南面之學,因機順勢,權變無方,在領導統禦方面確有高明獨到之處。其實,中華傳統學術皆重視政治,都希望做好眾人之事,這點司馬談也看得很清楚:「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他並且引用《易經‧繫辭傳》上孔子的話:「天下一致而百慮,殊途而同歸。」當然,他認為黃老道家更擅勝場,且綜合了各家之長。
除了治國之外,道家特重養生。司馬談最後也談到神和形的問題:「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託者形也。神太用則竭,形太勞則敝,形神離則死。死者不可復生,離者不可復反,故聖人重之。由是觀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形,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治身方能治國,若因治國而傷身,則不合道,只是行屍走肉,遲早形神俱滅。
《老子》、《莊子》等書中多養生之論,《黃帝內經》更是舉世推崇的中醫寶典。﹝註﹞
緣督以為經
易經和中醫養生的關係也極為密切,自古即有醫易相通之論,伏羲畫卦「近取諸身」,將人身感應的原理融入卦爻結構,深入探討必有所獲。〈說卦傳〉稱:「乾為首,坤為腹,震為足,巽為股,坎為耳,離為目,艮為手,兌為口。」八卦取象皆有身體相應的位置,陰陽爻也象徵男女的生殖器官。鹹、艮二卦之六爻更全從人身取象,將人身心相連、息息相關的奧妙完整呈現。﹝註﹞
欲瞭解高級生命現象,易經的復卦更是關鍵。剝極而復,萬象更新,生老病死、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盡在其中。復卦外坤內震,坤為母、為腹,震為長男、為動,合起來正是母腹中孕育胎兒之象。復卦卦辭稱:「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彖傳解釋:「天行也。」天行不是指日月星辰的運行,而是人身小宇宙內的變化週期,基本上以七為節律。醫學的臨床經驗顯示:一般感冒、咳嗽不治療,七天後也能不藥而癒;開刀手術後七天,傷口癒合,可以拆線;器官移植中的排斥現象,往往發生在手術後第七、十四、廿一或廿八天;心臟病發病,每週一為高峰。另外,少女的月經初潮一般在十四歲,週期是廿八天,停經年齡是四十九歲。「七日來復」的規律正合《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第一》所言:「女子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天癸竭,故形壞而無子也。」
復卦彖傳末贊嘆:「復其見天地之心乎!」何謂天地之心?《禮記‧禮運》稱:「人者,天地之心也。」不管天心或人心,都不是僅指肉心而言,而有本心、良心、道心的形上意涵。〈繫辭傳〉稱:「復,德之本也;復,小而辨於物;復以自知。」人這種高智慧的生物,可作反觀內省的思維,克己復禮、明心見性。道家所重的養生之學,不是只養身、也養氣、養心,身心靈絕對是一體的。莊子講心齋、坐忘;老子講虛心實腹、致虛守靜;《素問》講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乃至黃老色彩濃厚的《管子》一書,〈白心〉、〈內業〉、〈心術〉等篇對精神修養均大肆強調。
《老子》第十六章原文:「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整段幾乎都在發揮復卦的內涵,復能明道,不會起妄念、作妄事。依易經卦序,復卦之後為無妄卦,〈序卦傳〉稱:「復則不妄矣。」易、老思想完全合轍。無妄之後為大畜卦,多方蓄養、融會貫通以成其大;大畜之後為頤卦,頤養眾生,其大象傳稱:「慎言語,節飲食。」正是全面論述養生之卦。
頤卦內卦震動,中心有主,外卦艮止,不動如山;卦形上下二陽包夾四隂,圍成最大的內在空間。這和黃老道家一貫主張的精神內守、清心寡欲符合,《老子》第五章有云:「天地之間,其猶槖籥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簡直就在闡釋頤卦的意境。
頤卦初爻以靈龜為象,代表人的靈明自性;四爻稱虎視眈眈,象徵外界無窮的誘惑。爻辭所示,提醒人靈龜勿遭虎吻,操持自性,切不可逐欲傷生。然而嗜欲與生俱來,亦不宜強行壓制,還得因順自然,調節求中,故四爻爻辭稱:「顛頤,吉,無咎。」雖然有顛倒夢想,並不致失控。上爻是頤卦論養生的最高觀點,也是最後結論,其爻辭云:「由頤,厲,吉,利涉大川。」由字似田中作物順勢成長,一切出乎自然,難以遏抑,也不能揠苗助長。由頤即順自然養生,該吃就吃,該喝就喝,該睡就睡,如此便可化解人生一切險阻,安度彼岸。
頤卦中間四隂爻,四爻稱顛頤、五爻稱拂經、三爻稱拂頤、二爻稱顛頤且拂經,顛顛倒倒,違逆養生的常道。拂經的經字,就人身而言,即氣血運行的經絡,為資源輸送的正常通道。拂經表示氣血錯行,身體出了大狀況,得趕快調整以恢復正常。《莊子‧養生主》有云:「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緣是順,督是督脈,讓體內真氣順循背脊的督脈而上,是吐納練氣者皆知的訣竅。緣督即由頤,順勢自然,居中處高以督控全身氣血周流。﹝註﹞
〈養生主〉一篇以庖丁解牛、迎刃而解為喻,闡揚養生之理,相當精彩,方式也耐人尋味。解牛是殺生,道理卻通養生,都得深入瞭解牛身體的自然構造,循骨肉筋脈之機理行事,不可以硬碰硬蠻幹。易經中的解卦,強調不慌不忙、順勢用柔,搞清楚狀況後,俟機出手快速解決問題,道理完全相同。﹝註﹞生殺一理,皆在於機,也是黃老道家精神的本色。《黃帝內經》濟世活人,處處指引生機;《黃帝陰符經》卻大談天地之間的殺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如此殺氣騰騰的宣言,仍基於對自然的體認:「天生、天殺,道之理也。」
﹝註﹞
垂衣裳而天下治
頤卦彖傳稱:「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養生之道可推到治國,黃老道家治國的本領夙為識者所稱道。易經繫辭下傳第二章,從伏羲畫卦開始,舉了十三個卦,以論述中華文明的演進,罕見地提到了黃帝,非常值得注意。
伏羲作結繩而為網罟,教民漁獵,以離卦代表。離中虛,有孔目相連之象,離為火、為明,又象徵人類文明的網際流通和薪火相傳。伏羲之後為神農,發明農具、教民耕種,以益卦為象,有了生產效益;又開辦市場交易,以噬嗑為象,噬嗑明罰飭法,保障了商業的公平性。
神農之後,是「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是以自天祐之,吉無不利。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窮變通久是《易經》的大原則,「自天祐之,吉無不利」為大有卦上爻爻辭,幾乎是最好的結果。垂衣裳而天下治,用力少而成功多,正是儒道兩家都至為推崇的無為而治。﹝註﹞黃帝與堯、舜連言,也反映了〈繫辭傳〉儒道兼尊的風格;二家皆源於易,談中華文明發展,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一脈相傳,可謂氣勢恢宏。
天下治取象乾坤。乾剛坤柔,乾為君、坤為民,乾為天理、坤為地勢,欲平治天下,得剛柔並濟、上下和調、依理順勢,一切以中道而行。前面已引〈文言傳〉:「乾元用九,天下治也。」眾生平等、世界大同是乾卦最高的理想,也是天則的顯現。坤卦的終極境界為用六,其辭稱:「利永貞。」小象傳云:「以大終也。」易例陽大陰小,坤陰奮鬥到最後,變成了乾陽,表示天理已完全落實於地勢中,地上眾生皆成了真理的化身。佛教說眾生渡盡,儒家講人人皆可為堯舜,易經稱見群龍無首,即為此意。
坤卦六五爻辭稱:「黃裳,元吉。」小象云:「文在中也。」古人服飾腰帶以上稱衣,以下稱裳,其實仍為一體。黃為中色,七彩光譜中,紅、紫分居亢熱、沍寒的兩極端,黃色代表中道。黃也是土地的顏色,五行方位亦居中央,調和天下四方的意味濃厚,黃帝的得名與此有關。中華文明主要發源於黃河流域,蘊養於黃土高原,中國人屬黃種人,在民族意識深處,黃絕對是至尊至貴又親切無比的象徵。坤卦高居君位的五爻,不稱黃衣,而稱黃裳,民為邦本、民為貴的寓意深厚。
坤卦文言傳闡發此爻意涵云:「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通理即通天理,居體的體是指大體。《孟子‧告子篇》有云:「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又云:「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大體即心,居體即正心誠意使不放逸。心正理通,心廣體胖,做什麼事都暢快順利。乾為心、為理,坤為物、為事,心主物從,事皆循理,當然是人生至美之境。本爻小象稱「文在中」,文即剛柔交錯、經緯天地,能以和平文明的方式解決人世種種紛爭。
坤卦六五爻變,成比卦。比為人群互助合作之意,和勞師動眾、軍事衝突的師卦相反,實應大大推廣於國際問題的處理。易經中一些政治管理意味濃厚的卦,如君臨天下的臨卦、調和鼎鼐的鼎卦、和平共存的大有卦、國泰民安的泰卦、豐功偉業的豐卦等,居君位的五爻都是陰柔的六五。換言之,都是黃裳元吉的發揮應用,都確實印證了黃老之學在治世上的功效。
乾卦九五爻辭稱:「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小象傳云:「大人造也。」乾為君,九五中正更是強勢領導的中心,想有績效,卻得有好的幹部配合,否則不一定有利,甚至可能剛愎自用,變成上爻的「亢龍有悔」。坤卦六五只要虛中任賢、無為而治,黃裳即可元吉,整個組織照樣充滿了創造力。易經六十四卦的君位,九五、六五各半,大致說來,也以六五爻辭較佳,柔性領導的績效確實不可小看。﹝註﹞
除坤卦六五之外,黃中通理的精神還見於其他卦爻:離卦六二爻辭云:「黃離,元吉。」小象傳稱:「得中道也。」離為火、為日、為縱橫交織的文明網絡,文明若依中道發展,成就如日中天,眾生皆蒙幸福。此爻爻變,成火天大有卦,日光普照,人人皆有,正是世界大同之象。解卦第二爻爻辭云:「田獲三狐,得黃矢,貞吉。」小象傳稱:「得中道也。」解卦主旨在探討真相、解決問題,人世間處處冤恨糾纏,輾轉相報,必須以大智大悲化解。深入問題,找到解答後,時機不成熟也不能倉促出手,得冷靜持重、慢慢斡旋,盡量爭取最好的和解機會。黃金箭箭不虛發,打造好以後,妥善收藏,也可以備而不用。《老子‧三十六章》有云:「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與此完全同調。
遯卦六二爻辭稱:「執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脫。」小象傳云:「固志也。」二陰漸長,四陽漸消,六二爻的形勢看漲,應順其自然,不宜操之過急,最好用牛皮繩栓住自己,以免躁進致咎。革卦初爻稱:「鞏用黃牛之革。」小象傳云:「不可以有為也。」革命初期,稍安勿躁,先鞏固基層為要。〈說卦傳〉:「坤為牛。」牛性柔順耐勞、負重行遠,黃牛更有中道之義。
革故鼎新,調和鼎鼐,黃中通理之德益發重要。鼎卦居君位的六五爻辭云:「鼎黃耳,金鉉,利貞。」小象傳稱:「中以為實也。」領導人虛心傾聽各方意見,以為施政參考,黃耳金鉉,配合無間,政權才會穩固。大象傳稱:「君子以正位凝命。」正位居體、正位凝命,一切依正道行事,自然暢於四支,發於事業。噬嗑卦六五爻辭云:「噬乾肉,得黃金,貞厲,無咎。」九四爻辭云:「噬乾胏,得金矢,利艱貞,吉。」四、五兩爻居君相高位,所謂肉食者鄙,吃香喝辣,若操守不正,很容易貪腐墮落,噬嗑卦明罰飭法以規範之。國際間的爭雄稱霸,弱肉強食,也應講求國際公法,以維持公平正義。金代表財貨,矢象徵權力,無論國內國際,都得取之以正、用之以正,故兩爻爻辭均有貞字。黃金亦寓黃耳金鉉之義,和鼎卦六五相同。黃金、金矢,合起來又為解卦第二爻的黃矢,崇尚中道,化解貪慾衝突。
〈繫辭下傳‧第二章〉在黃帝、堯、舜法乾坤而天下治之後,還提了渙、隨、豫、小過、暌五卦,分別代表舟車水陸運輸、城防弓矢戰備,以及糧食生產等創造發明,顯然均屬於黃帝、堯、舜的功績。再往後是發明宮室的大壯卦、發明棺槨喪葬的大過卦,以及發明文字的夬卦,主詞改為後世聖人,而與上古的生活方式區別。後世聖人包不包括黃帝呢?若依過往傳說,黃帝的史官蒼頡造字,似乎以上發明也可歸功於黃帝。最後這三卦,其實意味深長:宮室屬陽宅,上棟下宇,大壯的陽氣鼎盛;棺槨屬陰宅,大過的陰氣逼人;由陽宅入陰宅,養生送死無憾,是仁政的標準。文字是文化傳播的載具,文明繼往開來的依準,由此突破了肉身形體的限制,有了永恆發展的可能。
「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這段敘述和《說文解字‧許慎敘》談文字來由一致,文明發展的十三卦,從結繩而為網罟的離卦起始,到以書契取代結繩的夬卦終,繼往開來,終而復始,實在發人深省。
易經六十四卦終於未濟,表示天人演化永無盡期,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所有旣濟的安排最後都會變成未濟。〈序卦傳〉就在解釋這種自然而然的演變過程,分析前因後果、來龍去脈。然而,十篇易傳的最後一篇〈雜卦傳〉卻將卦序打亂重組,將未濟排在第六十三卦,最後以夬卦終結,其文曰:「夬決也,剛決柔也,君子道長,小人道憂也。」夬的卦象為五陽上決一陰,天道未濟,人道卻得盡最大努力奮鬥,一代接一代進行正與邪、善與惡的鬥爭,終有一日化盡陰邪,又回復六陽純剛的乾卦,讓天理昭著於人間!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等古聖先王,俱往矣!後世聖人仍得善體斯意,薪盡火傳,以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