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五運六氣筆記------劉文山
五运六气笔记
五运六气是黄帝内经中素问七篇大论的主要内容、在阴阳五行及生克制化的基础上发展出人的身体与天地运行间的互动及合一、以具体的方法及层次掌握纷纭现象的本质、利用天干代表天体的运行、约化成五运、以地支代表三阴三阳的互动表述六气、应用河图洛书的数字描绘术数的本质、符合数法阴阳的原则、并充份体现了数与阴阳的关系。
传统中医的治病方式从望闻问切、辨证论治而发展出六经辨证、八纲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等一整套的过程及方法、但是站在更高的视野上则必须更深刻的了解五运六气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及准则、有变有常、如同类经所说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从表面看《周易》中没有谈到医术、但「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周易》既是专门研阴阳、刚柔间的具体运算、也从而体现了「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基石。
一、阴阳术数
素问五运行大论:「夫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之谓也」、所以「数」在术的概念上不是以数量计算而是以「数」的「象」来模拟做为运算的方式、以阴阳做为模拟的基础、所谓:「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因贰以济民行」。
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系传:「阴阳不测之谓神」、生命的起源本于「阴阳不测」的「神」、而「神」本不可见、但是阴阳所系的变化郄是可见的、所以说阴阳者、神明之府也。
(一)阴阳
「天垂象、见吉凶」、「易有四象、所以示也」。古之圣人利用「象」来掌握宇宙的变化、物质的组成、生命的起源。首先定义了「气」的概念、说明生命的起源、咸卦彖传说:「二气感感应以相与」又说:「天地感而万物化生」
系传又说:「言致一也」、引伸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这是一个起头、一个观念、一个基础也就是「是生两仪」、接着说:「两仪生四象」、四象具体的说就是「二阴二阳」、二阴二阳说明了阴阳两气「质」的变化、从伏牺先天图可看出、内爻一阴、引伸出外爻一阴、一阳;内爻一阳引伸出外爻一阴一阳、这样的象只能表现出阴阳的质、但是不能说明阴阳两气的「量」、如果要具体说明阴阳两气的「量」则必须引伸到三阴三阳、所以阴阳应象大论:「会通六合、各从其经」、系传也说:「兼三才而两之故六」、推论出宇宙天地间的「经」分为六条、六个系统或六个层次。
(二)三阴三阳
宇宙天地间的六经实际上也包含了天体运行六个区间、在五运六气的实务上也反应在主气及客气的步间中。
其具体的名称如次:
我们虽然看不到三阴三阳、但是透过三阴三阳中数的象、我们就可以掌握其中的变化、联系到自然现象的:风、寒、暑、湿、燥、火而作出相生相克的判断。
(三)阴阳不测、神用无方
阴阳的互动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系传说:「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无方而易无体」、所以不能以一般的方法来测定、锁定阳、阴就测不准、锁定了阴、阳就测不准;唯变所适、这就是「神」的特质、阴阳变化并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准则、其过程是运行中交替变化的。
所以阴阳在本质上不是实有的、但所表征出来的象、郄是实有的、阴阳应象大论:「左右者阴阳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四)河图中的「数之术」
系传上十一章:「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洛书可以说是易学中「数学」及「图学」的基础、在其中赋予「数」与「阴阳」、「方位」、「五行」、「脏腑」、「气味」、「五色」及「五音」间的相互间的联系及运算。
从河图的推演中得到如下的基础: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河图
河图在数的基础上、充份体现了「数法阴阳」的原则、「水最微为一、火渐着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大自然敷布了五行之气的运动、才有了万事万物的生生不息、人体禀受了五行常规的运动方式、才化生了以五脏为核心的脏腑经络系统、所谓「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在黄帝内经中也常常把五行称为五运、以表现出五行的运动特质、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河图之数中、前五个数依物质的小大生水、火、木、金、土、称为「生数」、有了生数之后、物质并不穏定、一、三、五为阳数、二、四为阴数、如此则「阳无匹阴无偶」、没有阴阳的匹配、由气化成形是不穏定的、必须要有阴阳的配合、所以「天一生水」是阳数、「地六成之」是阴数、如此阴阳相匹配、水就形成了固定的、看得到的可触摸的形而下的实体、赋予「数」一个象、伤寒论在实际运用中说到:「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七是火的成数、六是水的成数、如同阴阳应象大论所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将「数」与「阴阳」作有生命的联结。
运用在月份节气上、天一生水、一月立春、雨水、到了六月则是雨量增多、洪水好发、地二生火、二月惊蛰、雷出地奋、而七月则是处暑上火、以此类推。
运用在方位上则是北方为一、六为水、南方为二、七为火、东方为三、八为木、西方为四为九、中央为五、十。
五运行大论中总结这样的联结关系、发展出「六生五在十二其三偒三胜」的天人系统、整理如次:

(五)洛书中的「数之术」
洛书
五为一候、三候为一气、气指的节气、十五天为一气、洛书中纵横交错所得之和均为十五、代表了一个节、中宫为五、代表了一候、緃横交错共八个面象、天地人三才则得三八二十四个节气、共三百六十天代表了一年。
所以我们说「气候」、强调了节气与万物的变化都与「候」有密切的关系。
(六)五运六气中的「常数」
前面说明了「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变动不居」、强调了阴阳居间变动的特质、但是在变动的过程中又有相对的常数、在六元正纪大论中说到:「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接着又说:「甲子、甲午岁、、、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这里讲的二、五、四就有「常数」的意义
从河图之数来看、二生火、热属火之气、五生土、雨湿乃土之气、四生金、燥为金之气从洛书之数来看、热化二、就是在坤位的地方产生热化、坤主脾胃、包含了消化系统都容易发生热化证。从时间看、二的成数为七、所以在农历六、七月间。雨化五、五属中宫、土气用事、在甲子、甲午年、雨湿之气容易困扰中宫、同样的燥化四也可以用相同的准则来判断。
二、五运六气的结构
如前论述、一切事物的变化之所以动而不已、这是由于气化的不断运行、而气化的内容则归纳为「五运六气」。
五运即为;「木、火、土、金、水」的五行运行、而六气则为前述三阴三阳﹙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太阴湿土、少阳相火、阳明燥金、太阳寒水﹚的六气变化。
五行之所以能运、在于十天干的阴阳干配合而成、而六气之所以能化、亦由于与十二地支的阴阳支配合而变化。
在五运六气运算过程中、有五个层次的判断基础:
1.中运
2.主气
3.客气
4.司天
5.在泉
(一)中运
1.或称为年运或大运
2.十干化运:中运以十干为基础作判准
素问五运行大论:「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而其制化的基础则在于同篇的说明:「丹天之气,经于牛女戊分;黅天之气, 经于心尾己分;苍天之气,经于危室柳鬼;素天之气,经于亢氐昴毕;玄天之气,经于张翼娄胃;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可见十干化运的经天五运气是建立在古天文学的基础上。
3.二十四山:
(1)四卦隅:艮、巽、坤、干 位于四隅
(2)十二地支
(3)八天干:扣除戊、己﹙戊分为天门、己分为地户﹚
(4)共二十四个方位
4.五气经天化气图

昴宿星团

3.古人看见天空有五色之气分别棋亘二十八宿的方位上
(1)丹﹙赤﹚天的火气经过牛女奎壁四宿
(2)黅﹙黄﹚天的土气经过心尾角轸四宿
(3)苍﹙青﹚天的木气经过危室柳鬼四宿
(4)素﹙白﹚天的金气经过亢氐昴毕四宿
(5)玄﹙黑﹚天的水气经过张翼娄胃四宿
(6)所谓戊己分者,奎璧角轸,则天地之门户也
4.太过不及:
(二)主气与客气

(三)十二支化气
(四)
(五)司天与在泉的对应
司天.在泉对应:一阴对一阳,二阴对二阳,三阴对三阳
(六)中运、司天、在泉的意义
1.中运:司全年气化
2.司天:影响全年及上半年气化,牵制下半年气化
3.在泉:制约下半年气化
(七)六气的排列
(八)干支速算表
三、主客加临
(一)主客之气『相得』与否
1.客主加临之后、凡客主之气相生、或客主同气者、便是『相得』。
2.『相得』者、主气候正常、人们少生疾病。
3.凡主客之气相克、便是不相得、不相得者、主气候反常、易于患病。
4.「五运行大论」: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
(二)主客之气『顺逆』与否
1.凡客气生主气或客气克主气者、均为顺。
2.而主气生客气或主气克客气者、则为逆。
3.主胜逆、客胜从。
(三)天符:中运之气与司天之气的五行属性相同者
(四)己丑年
1.主客六气加临

2.中运为土运不足、故全年为风气偏盛、丑年为太阴湿土司天、上半年湿气主事;下半年太阳寒水在泉、寒气主事。
结论
由于笔者没有中医的背景知识、所以在五运六气无法对常数的部份作有有效的判读﹙例如己丑年;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只能初步的判断本年度要注意消化系统及肾脏方面的问题、另外五运方面的判读则必须以五音生克作为主客加临的依据、此次报告中也暂时从缺、不过在记的过程中、确实对如同天书般的内经素问中「运气七篇大论」有初步的体认、也进一步的理解中华文化中以易经为起源的人文发展意涵、在此要谢谢谭杰中老师的笔记、李阳波生先的「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任应秋先生的「五运六气」及黄天锡、刘含堂先生的「实用运气学说」由于是读书报告、内容相对简略但过程中也强调了自己在易经层次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