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2023年 12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prev10. 無妄之疾,勿藥有喜------林佩莉 12. 中醫陰陽易------邱庭妤next

11. 利用安身以崇德-易經與養生------劉美津

利用安身以崇德-易经与养生  
 刘美津
易经与养生
养生的方法就是修身养性,养身、养心,养生发之心,养慈悲心,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基础,内经及其它中医经典中的许多理论基础又源自周易。中医是依人体整体系统的功能分类,有五脏六腑,每一个脏腑都有一条相关的经络。除了五脏六腑对应的十一条经络外,还有心包经、任脉、督脉,共计十四条经脉。各个经络还有分支,几乎遍及全身;每条经络上都有穴位。五脏六腑及其相应经络之间,除存有非常紧密关系外,同时依照阴阳五行生克变化原理,随体内情志、饮食、作息及外界环境、气候、家庭、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变化,会随时机动调整,以达到心身平衡的健康状态,一个心身平衡健康的人,就是呈现「干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的境界。内经开宗明义强调:「所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气乃精水中之生阳」。上古之人,知【】修养之道,效法【阴阳天地四时五行六气】。盖阴阳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故能取法以和调,是谓得【】。地之五行,春木-震卦、夏火-离卦、长夏土-坤卦、秋金-兑卦、冬水-坎卦。上应三阴(寒燥湿)、三阳(风火暑)之气。夫人禀五行之气而生,犯此五行之气而死。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上古之人,饮食有节,养其气;起居有常养其神;不妄作劳,养其精。现代之人,不知【】者,纵嗜欲而伤其精气神也。
干文言传曰:「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文言传已告诉我们,人与天地宇宙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身为大宇宙的一份子,履行养生观,除要顺应自然界十二时辰、四季、廿四节气的变化而调整生活方式外,更要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得」的修身次第作为进修圭臬。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君子以惩忿窒欲,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宏志。素问-天元世纪大论曰「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躁、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忧、思、恐」,五行与五脏同步共振的感应关系,正是中医人天合一的精髓也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一、养生要讲究天人相应: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之,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天人合一就是大宇宙与小宇宙合一,万物一体的概念。【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对于大自然的各种变化,我们必须与之相适应。举凡精神活动、起居作息、饮食五味要顺应四时变化,做到【起居有常】。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知常者明,不知常者凶。一年四季,春夏属阳,秋冬属阴;故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说。随着气候的变迁,起居生活亦应调整,春生,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长,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收,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藏,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唯有顺应自然的变化,才能掌控健康身体的维护。
二、养生需要形神合一:养形,系指脏腑、气血津液、肢体、五官、九窍等形体的滋养。「养形」需与四时阴阳消长,廿四节气转换替代相适应。形乃神之宅,「形神俱在、形神共养」,才能维护生命的健康长寿。中医学认为,神的本质是德,故「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气。」。心主神明,心为君主之官,故而能「任物者」也。德者,天也,道也,自然规律也,故曰「道德」。庄子曰:「执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圣人之道也」。德全者即如淮南子-原道训曰:「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嗜欲者,性之累也」。定静则养神,养神的前置工作是要安心、知止,止于至善,止欲是艮卦的功夫。德、气、精、神、魂、魄、意、志等皆藏于五脏之中,静之、默之。「静则神藏,动则消亡」。内经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三、养生追求动态平衡(身心和谐):中医学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在内外环境的作用下,由许多因素相互作用而维持的一个动态、相对平衡的过程,其中包括阴阳平衡、气血平衡及脏腑平衡。系辞传曰: 「一阴一阳之谓道」;内经曰「阳极生阴,阴极生阳」;一部大易,无非是否泰相倾、剥复相循、损益相倚、干见则坤伏、坤见则干伏;故干文言曰:「六爻发挥,旁通情也」。人体阴阳平衡是健康长寿养生防病的必要条件。道家气功修练者非常珍惜【真气】,即所谓【黄金有价,气无价】。气血是人体的能量基础,气可以生血,血可以化气,二者为一,一者为二,当生命体的造血量大于消耗或维持平衡,才有防病、治病的本钱。养生的作用在于协调脏腑的生理功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一个健康的人是处在阴阳虚实平衡的状态,他的特征是身材匀称、脸色红润、脾气温和、作息规律。人体有很强的防卫系统,不容易生病,是「干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多年前读吴清忠先生所著作人体使用手册,让我受益良多。他从信息科技的观点阐释中医,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他认为错误的健康观念所形成的错误生活习惯,以及对于疾病的错误处理方式,使的人的血气不断下降,各种不同程度的血气不足,形成了不同的慢性病。其实人体内建的诊断维修系统,包含自我诊断、人体资源管理、自我修复及再生的完整医疗体系,这些系统工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具备足够的血气能量。平时使血气能量提升的方法是:1.敲胆经2.早睡早起。3.按摩心包经4.不生气。5.保持肠胃的清洁。最便捷的养生方法、就是将上述五件事经常铭记在心,每天持之以恒的去作,血气能量必能经常处在上升的趋势,健康长寿是必然的结果。
 
利用安身以崇德
      日前参加净宗学会主办护国息灾大法会,当场请了一些法宝回家学习,其中有两份DVD最让我感动、印象深刻。一份有五片是北京一位企业界董事长胡小林先生,主讲的【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经验分享】、【「弟子规」学而时习之成果的启示】、【学习传统文化,改造自身命运】。另一片是彭鑫中医博士,主讲的【伤德、伤身、伤命的根本症解及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
一、【止于弟子规-至善】:胡先生在2006年以前是「忧郁症」重症病患,高血压、高血脂,虽然很有钱、有势,但很不快乐,当时经常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父母亲很担心。经过静空老和尚的加持开示后,每天读颂弟子规、无量寿经、绕佛、素食,三个月后忧郁症的西药就停止服用了,现在血压、血脂都已经正常了,他与各界结善缘、经常布施,法喜充满。他将员工当做自己的家人。弟子规就是他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弟子规。他先要求自己落实地弟子规的精神,再引导干部员工亲近弟子规,执行弟子规的精神,将要依弟子规精神修订公司章程。胡先生以「温良恭俭让」替代以前的行事作风,业界均刮目相看,业绩反而蒸蒸日上,这是一个安身以崇德很成功的见证。
二、仁义礼智信与五脏的关系:彭鑫中医博士从学校毕业以后,就以针灸、草药替人医病,效果很好,一段时间以后,发现有些病人未能根治。他在五年前接触中国传统文化,读了凡四训以后,每天都会自我反省。心想自己身体不健康,怎能替人医病呢?于是把古代有关医学的所有书籍,都详细研究。总结是:医生先要将自己的身心调整和谐,了解自己才能了解病人,应用推己及人的理念,静心体悟病人的痛苦。深刻了解『德以医之本,医术次之』的意义。诊病时,进与病谋,退与己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他回想,大二、大三到医院实习,看到许多老人都是在很痛苦的情况下离开人世,而中国医学是可以让老人无疾而终的。他内心发愿,自己将是医生,不会让父母生病住院,回家后就开始照顾父母的身体,替父母按摩、调理身体。到目前为止,父母也未因生病而住院,身体还越来越健康。他以前鼻子过敏很厉害,在大三时,也不药而愈了。百善孝为先,想不到自己的孝心,医好多年的鼻病。因为个性要强,老要争第一,于是很早就成近视眼。有了上述的体证,更确定五脏疾病与病人个性、生活习惯、行为,有密切关系。中医将人体分为形、气(经络、气血)、神与西医物质、能量、信息的论说是相吻合的。「心正」即「气正」、「气正」即「形正」,一个人的道德行为,会从他的五脏、外表显露出来,所以说病是自己造出来的。澎医师改变诊病方式以后,医效良好。以下是五常对五脏的影响。
1.肝属木(震卦)-仁:春天,仁慈养肝,切忌任性妄为。肝是生发之机,天有好生之德。怒则气上,伤肝。保肝之道,孝养父母、发慈悲心、对别人关怀,心火退下,经脉就通畅了。【仁者乐山】。
2.肺属金(兑卦)-义: 秋天,讲道义、有责任感、孝养父母。秋是收割季节,天地一片萧煞之气。金是收敛的,挑别人毛病,情绪过激。忧伤肺。要练习宽容和微笑。当义愤填胸时,转化为大我的慈悲,避免金气过剩伤肝。
3.心属火(离卦)-礼:夏天,火曰炎上,重秩序,求进步,心主明,仇恨心重,要音乐熏陶,维持快乐的心境。大喜伤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吃素,宜空心菜及芹菜。
4.肾属水(坎卦)-智:冬天,聪明、谦虚。兼听则明。耳窍于肾,肾主骨,生髓。五脏六腑的气血(能量)蓄存于肾,是身体能量的总银行。肾气是身体的防御系统。恐伤肾。【智 者乐水】。
5.脾属土(坤卦)-信:长夏(夏天、秋天),万物孕化。讲诚信,人无信不立。做事总是思前想后,惟恐事情做不好,所以要养成说到做到的行动力。思伤脾。特别会计较的人,肠胃不好,要学习放下。脾走四肢,行动力强时,肠胃就好。
 
总结
净空法师开示:
【心要空、身要动】,顺乎自然。
修学重点
【看破、放下、自在、随缘】这是养生真谛。
 
刘美津   2009.11.09
 
参考数据:黄帝内经集注(清˙张志聪)、周易与中医(常秉义)、24节气与养生(孙勇、刘红)、人体使用手册(吴清忠)、易经64卦完全学习讲义(刘君祖)、DVD(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胡小林先生主讲【中国传统文化带动经济良性发展的经验分享】、【「弟子规」学而时习之成果的启示】、【学习传统文化,改造自身命运】、彭鑫中医博士主讲的【伤德、伤身、伤命的根本症解及仁、义、礼、智、信对内脏的影响】)
prev10. 無妄之疾,勿藥有喜------林佩莉 12. 中醫陰陽易------邱庭妤next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訪客未登入...

會員登陸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線上用戶

19人線上 (1人在瀏覽歷屆研習營論文(線上觀看))

會員: 0
遊客: 19

更多...

歡迎新會員

partialsky 05月14日
kovida653 01月16日
0922677992 12月15日
Lien045 08月17日
597078571 07月23日
kuozuoyi 02月07日
LindaPai 11月23日
mei 05月25日
clwu 02月16日
missychu 12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