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古老的靈魂少年的心 論「神通」初基-由「憧憧」本義------徐文生
古老的灵魂 少年的心 论「神通」初基
── 由「憧憧」本义来理解「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
徐文生
首先要说明的是,占得咸卦九四爻,不表示问占之人具有神通力;但是如果问占之人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问占之际,密集出现此卦此爻,其人的身心灵状态,很有机会透过参悟此卦此爻,并如法修行,则很有机会证得基础神通─「他心通」。
「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这一小节是这次研习活动的主题。对于这八个字的理解,个人以为:孔子把前面的论述,撷取了「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的「利」字以及「精义入神以致用也」的「用」字,「利用」这一环节证成之后,再经由落实在「安身」上头,进一步来「崇」(提升提高与加强某种神性的摄召力)「德」。这一个「德」字,可以从两个向度来理解,一个是修持的进程,即「十目一心」不偏见亦不偏听,全方位地如实观照觉知当下的实相,并存乎一心;一个是修持的成效,亦即此心的能力厚积而成的一种性能(或称德能)。
这一种德能,在动物界中,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敏感觉察的能力;在人类而言,则是在「崇德」之后还要加修一门功课,这一门功课即是「过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的他心通。
此一他心通的终极神圣义,在先圣后贤凡人间的差等义中,具有「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的心灵现象;在此他心通的法门里,若能推而广之,则是多数人得能获致「正觉」(我们先不要妄求一步到位达到佛的「正等正觉」的果位),此一「正觉」的获致,则是「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若然,孟子所谓「周于利者 凶年不能杀 周于德者 邪世不能乱」的「正和」社会即可实现。
这一份报告,如同过去,「徐有说」不敢奢望一次就能「说清楚,讲明白」。只能慢慢的说一点不能不说的。今天就从「憧憧」开始讲起。
学会理事长邱云斌先生,曾经送我黄寿祺和张善文合着的《周易译注》,徐有说就以这本书的译注内容切入来说一说。《周易译注》说:「…憧憧形容心意不定而频频往来之状…友朋终究顺从你的思念。」
「憧憧」二字是怎么会被理解成「心意不定之貌」的呢?
「心意不定」又怎么可以获致「朋从尔思」的效果呢?
诸君习易,对此毫无疑义地接受旧儒的诠释吗?
「憧」字从「心」从「童」。「童」字原来的图象,是在「里」的字根上头,画着一株植物的图象。这株植物的状态,还不是已经长成为「成材」的树木之象,也不是需要特别呵护照顾的幼苗的样子。我们可以从文字的图象中,体会出「它」的「年纪」是到了可以独立向下扎根,可以独立吸收养份,可以独立发展的阶段。「它」的生命阶段到了可以独立成长为它「应该是」的样子。……虽然「它」还不是,「它还不是一颗长成的树木」。
「憧憧」的主体,讲的是关于「心」,此心何所似?
以「童」字与之并列,并列成为一个「憧」字。这是表达什么意思呢?
我们可以说,此心如同「童」上的这株植物般,一方面可以向「内」扎根(扎根到至「内」之深密处的本心称「尔」);另一方面,此心又可以向「外」开放以接受天地日月雨露等等的资粮。此心原则上可以界定为第六识的「知性意识」,此心向内与向外的努力与工夫,需要持续不断,故迭字曰「憧憧」。此一笔法,如「干干」、「谦谦」、「夬夬」、「虩虩」…等等。
「憧憧」和「心意不定」是无关的。
和「心意不定」有关的是前面的「悔」字。
「贞吉 悔亡」是此爻道心的主体论述,「憧憧往来 朋从尔思」是修持的补充论述。凡人身心灵状态,一时若能如咸卦九四爻所现所象,坚定道心护持一念,则必然「吉」。这里的「吉」,请诸君不要想太多,以为有什么「多么的吉」,这里的「吉」其实是事主十分不容易察觉的「吉」,它的起步只是很细微的一种「气含量」的增长。
这一种「吉」十分容易化为乌有,只要念念之间,稍微有点「心意不定」的「悔」的状态,前面的「吉」就「亡」了;也就是说,因为「贞」,可以有一进行式的「吉而又吉」,因为「悔」则这一个持续中的「吉」的状态,就中断了,就没了。
在孔子授易的那个年代,「贞吉悔亡」这一类的概念,从学的弟子已经与闻许多,需要加以阐释的是「憧憧往来 朋从尔思」。这八个字因为是修持的法门,是需经过一个阶段,仍是三阳处三阴之中的阶段,还谈不上正等正觉状态下的「大圆无垢同时发」的「光大」的心灵境界,因此小象曰:未光大也。一言未,言其需要持续用功,一言光大,言其证成境界。
在阐释过程中,「往者屈也 来者信也」需要被重新理解,才能理解是怎么一回事。我们把原文重新编排一遍来看。看清楚之后,才能进一步讨论「利用安身 以崇德也」之后的「过此以往 未之或知也」是一种感应的他心通,也才能理解「穷神知化 德之盛也」的「穷」何以毕全身(整全地)如弓般蕴涵的力量在「穴」内,却能透过感应「知化」乎外;虽穷而通,神虽在内而(干知大始的)「知」无所不「化」而来「此」。「此心」圆融观照的觉察力,物我消融的状态,乃称:「德之盛也」。
子曰:「天下何思何虑?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
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过此以往,未之或知也。
穷神知化,德之盛也。」
从屈、蛰、入神、安身,又回到一个「往」,是同一个「系列」的相关概念。旧儒注释到这里,又忍不住把「往」字擅自诠释成再往下或再往上或再往后,好像「非得前往到它处而离开此处不可」一般。
如果正确理解「往」字本义,就不会犯此错误。
「往」字的本义,要看原文图象,画着三阳汇聚之象于上,「土」书于下。概念上,是「土」性厚实,从天时而涵养天之理气内化于「土」内,有自我发展(内在的)的意思在里面。所谓君子有攸往的「往」亦然。
这个「往」因为是涵养内化的工夫,是「行」的一体两面的反对面,因此,「往」字从来不是前行到它处。
「过此以往」的「过此」其实是「转法轮」的意思。转「此」这个法轮。「此」这个法轮,即是前面铺陈的法轮,「此」也是行止之端,大化之由。「过」字和大过卦小过卦的「过」字,都是运转或旋转的「转转」义。
「未之或知」则是此心尚未有所指向之际,全宇宙的信息场的「知」性信息,可以被此心知之。
为了避免诸君流于不切实际的遐想,我们还是回归现实,多读书,有机会「精义入神」,多用心体会每一个经历中的事件,就有机会「精义入神」。不要预设「他心通」是怎么回事,也不要妄求有什么神通,闻音知意,人情练达,到了一定的程度,自然心领神会,默契十足,此动彼应,彼动此应,神通也者,没什么稀奇的!
其间有许多环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说清楚讲明白的。需要重复强调的是:「崇德」是提高提升圆融觉照的摄召力与蕴涵能量的「德能」。对于真实的如实观照与觉知,是行「道」的基础。德有瑕疵,则所行之道有瑕疵,德有不周,则所行之道不周,进德若有邪之不闲,则所行之道亦邪。概说如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