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下午,進行了2021年第三場易經讀書會,很榮幸邀請到楊淑貞學長為我們舉行這場讀書會,以「新冠疫情風暴下,世人出涕沱若,何之矣?」為主題,做深入淺出的探討。這篇論文【由《四書》《五經》略探辛丑春秋】將刊登於「夏學論集12-辛丑春秋」,今日得以先睹為快,來參與讀書會的學員是很有福氣的。
百年難值一遇的庚子疫情,從2020年初風行水上,攪動一池春水,全球隨之亂了套,如西風乍起,風狂雨也驟,至今方興未艾,難以平息,謂曰「無妄之疾」,名副其實,誠不為過。淑貞學長試引《四書》《五經》,隨其字義,互為印證。正所謂「藉占習易,藉易修行」,謹以此文,惕厲自己,惕厲習《易》同好者,無妄之疾,毒自内來,心存儆惕,則震不于其躬。正所謂「蒙以養正,聖功生焉;刑仁講義,實受其福」,正心誠意,仁義掛帥,則愬愬終吉,復見天心。
此次讀書會師母依然提供了大蛋糕供參與學員享用,特此感謝師母。
淑貞學長首先客氣的說明,她電腦不熟沒有準備PowerPoint,所以先提供她的論文給我們,順便幫我們導讀,這次論文係根據劉老師訂的主題撰寫的,內容十分豐富(總字數超過3萬字),共分成4大段。第1大段「出涕沱若,何之矣?」,這次的新冠疫情橫掃全球,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倖免於難,大家都身陷其中,所以用出涕沱若來說明其傷痛。第2大段「蒙以養正,聖功生焉」,我們都學過古典經文,如何在這艱難的日子幫助我們度過難關,怎麼去培養這個「正」,誠意正心是很重要的,尤其跟經文的連結就更為深刻。在乾坤兩卦就提到元亨利貞、貞下起元,正,只有正才能生生不息,所以第2段除了陳述易經的觀點外,也納入諸子百家的一些說法,來闡述正的重要。第3大段「刑仁講義、實受其福」,這段是在講仁義,真實做到,踏實做到,然後才可以得到福祉。第2大段講正,是體,第3大段講仁義,是用。說卦傳裡有談到「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怎麼樣做一個人,就用仁與義把他闡述出來。第4大段「無妄之疾、愬愬終吉」,將前述如何養正、仁義掛帥,只要能做到,愬愬就可以終吉,小心能駛萬年船。

▲圖說:講台上精彩陳述,聽講的學員們會心的笑容
第1大段「出涕沱若,何之矣?」,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一發不可收拾,無處可倖免於難,突來的黑天鵝,除了兩岸之外,各國舉措失宜,全球閉關鎖國,互動不再,經濟貿易衰退,甚之多國領袖互揭瘡疤、相互攻擊,霎時誠信破產,仁義就不存在了。舉例言之,我國歷史上曾在東漢建安22年發生大瘟疫,當時權臣曹操目睹疾癘驟起,憂心忡忡,呈文曰:「去冬天降疫癘,民有凋傷,軍興於外,墾田損少,吾甚憂之。」空前浩劫,動摇國本,果不期然,三年後,東漢亡。瘟疫發生如不能處理得當,其後果是非常可怕的。因此,如何消弭病毒、扭轉陷入坎窞,重現繼明麗乎正的榮景,是我們立足庚子,展望辛丑之重要課題,今試就《易經》、《五經》、諸子百家的言論,找出一條可行之路。
第2大段進入主題「蒙以養正,聖功生焉」,《易經》上經闡述天道自然的演化,由乾、坤二卦展開序幕,一路跌跌撞撞,方走入頤、大過、坎、離四卦最後階段。文明是由習坎再入繼明,是會另創新天地、浴火重生,還是一去不回頭而同歸於盡,我們先就易經闡述,《序卦傳》是按部就班、自然演進的描繪,而《雜卦傳》就是挑戰自然,特重人代天工,人可以去改變自然,尤其最後八個卦,打亂《易》卦正常錯綜關係,是典型末法時期,面對天下大亂、世道不平,如何找出一條正確的路。
《序卦傳》以一句「頤者,養也」,傳神道出頤卦真實義,《彖傳》則直言:「頤。貞吉。養正則吉也。」循天理,順人性,守正則吉。《雜卦傳》末世八卦轉捩點在「頤,養正也。」浩然正氣,絪縕相感,一鼓作氣,收拾山河。頤卦卦辭畫龍點睛,倡言:「貞吉。觀頤,自求口實。」不假外來,人爵從之,則姑不論自養所養,養正則吉。話雖如此,養正誠不易,從頤卦爻辭觀之,六爻中有五個爻辭,皆顛倒夢想,遠離正道。從二爻開始接連四個爻虎視眈眈,馳騁田獵,非顛即拂,自斷命脈,況此四爻齊變乾卦,生態圈壅塞變形,毫無喘息空間。如初爻也跟著變,則成為姤卦,危機四伏,是危機也是轉機。頤卦連五爻,走過山重水複,走過天崩地裂,生態岌岌可危,存亡一線間,是以頤卦《大象卦》耳提面命稱:「君子以慎言語,節飲食。」,頤卦上九處變不驚,爻辭「由頤,厲吉。利涉大川。」爻變復卦,復見天心,想力挽狂瀾。反之,違逆自然,瞬間崩盤,頤卦六爻全變大過卦。
而順著卦序,頤卦很容易進入大過卦。大過卦,有棺槨之象,已經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初六「藉用白茅,無咎」,九二「枯楊生稊」,移花接木,枯木逢春,九五「枯楊生華」,徒勞無功,虛晃招式。正因大過卦起死回生不易,所以才有初、二、五爻的想方設法,希望能扭轉頹勢,三爻齊變豐卦,豐者多故,氣若游絲,瀕臨滅死,花招再多,難以續命。正所謂「神仙難救無命子」,亢極轉疲,走入大過卦上六「過涉滅頂,凶。」急救無效,直墜無間,永難超生,直接掉入坎卦。
坎卦,水洊至,一波接著一波,險象環生。爻辭凶多吉少,初六「入于坎窞,凶。」,九二「坎有險」,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來也坎,去也坎,進退兩難,上六「三歲不得,凶。」,六中有四,如臨深淵,處境堪慮,為何如此,由初六、上六《小象傳》以一句「失道」道出關鍵,正所謂咎由自取,自掘墳墓。正如《尚書.太甲篇》一語道破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作繭自縛,自食其果。《禮記.中庸篇》:「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日用倫常,無非是道。華嚴禪師更直言:「佛法在日用處,行住坐卧處,吃茶吃飯處,……」但盡凡心,別無聖解。坎卦初六、上六兩爻變為中孚卦,守得陽光見月來,咬緊牙關,允執厥中;習坎繼明,心亨往有功。坎卦卦辭「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道出走過紅塵,歷盡風霜,若能不盈坻平,則撫平傷痛,脱離苦海。
由頤卦、大過卦到坎卦,一步一步的往無間地獄走,看起來沒有希望了,但只要中孚的信望愛,有信念就可以繼續走下去。按照64卦卦序,先坎後離,先習坎後繼明,走過風霜,就可以重見天日。離卦明兩作,如環相扣,也帶來另一波新氣象。再就離卦六爻爻象略為說明,九三多凶、九四多懼,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凶。」日薄西山,大勢已去,爻變噬嗑卦,弱肉強食,不留餘地;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致命災變,迅雷不及掩耳,爻變賁卦,窮奢極欲,粉飾太平;兩爻齊變頤卦,頤養生態,扭曲變形,過度操作,弄巧成拙。離卦六五大君目睹災後滿目瘡痍,不禁悲從中來,「出涕沱若,戚嗟若。」不忍生靈塗炭,變同人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轉小悲為大悲。再者離卦九三、九四、六五三爻齊變益卦,萬衆一心,自上下下,其益無方。離卦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無咎。」,師出有名,號令天下,直搗黃龍,擒賊擒王,《小象傳》理直氣壯:「王用出征,以正邦也。」義正辭嚴,濟困扶危,爻變豐卦,明以動,再創如日中天的豐功偉業。再者離卦六五、上九兩爻齊變革卦,大亨以正,革而當,則此一「正」能量,收拾破碎山河,揮別地獄火化紅蓮,是以離卦《彖傳》一而再、再而三,強調曰:「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柔麗乎中正,故亨。」赴湯蹈火,不離正道。
前面四個卦,都在設法找到正,而在易傳中提及正的更是不勝枚舉,舉例如下:乾卦彖傳以「乾道變化,各正性命。」鳴出第一槍;接著坤卦六五「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屯卦初九、臨卦初九《小象傳》口徑一致都提到「志行正也」。屯卦初九初生之犢,由一己之「志行正」,到臨卦初九「志行正」,人人皆有士君子之行,象徵群臨天下,教思無窮,保民無疆。是以臨卦《彖傳》深解奧義曰:「大亨以正,天之道也。」秉天理,去私情,取諸天道,用諸人事。無妄卦《彖傳》亦步亦趨,也提到:「大亨以正,天之命也。」;而革卦《彖傳》直接挑明稱:「大亨以正,革而當,其悔乃亡。」。
舉《春秋》為例,記載隱公三年「癸未,葬宋繆公。」,《公羊傳》以一句「故君子大居正。宋之禍,宣公為之也。」,大大譴責嫡長子世襲制,故大德者必居其位,主政者未能選賢舉能,必禍及國祚,殃及百姓。《繁露.玉英篇》更明白指出:「非其位而即之,雖受之先君,《春秋》危之,宋繆公是也。……俱不宜立,而宋繆受之先君而危,衛宣弗受先君而不危,以此見得眾心之為大安也。」;再舉唐太宗為例,上演玄武門戲碼,弒兄逼父,可謂不宜立。然則太宗當朝,四海晏如,斐然政績,歎為「貞觀之治」,雖不光彩的奪位,瑕不掩瑜,無損賢主明君之歷史定位。這裡做個小結,《春秋.公羊傳》提出「大居正」的旗幟,訴求選賢舉能、天下為公,才是開萬世太平的一帖良藥。
另外,《繁露.精華篇》以《春秋》知賢任賢,大許僖公知人善任,所任者賢,則《春秋》與之;所任者非賢,則《春秋》非之。關乎所任非人,則主卑國危,《易經》亦有多例,略言有四,互為印證,窺其堂奧。一者鼎卦有革故取新之象,不意鼎卦九四「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吃相難看,毫不修飾,六五貴為一國之尊,却毫無危機意識,一昧縱容九四,以其私情,敗國殄民。鼎卦六五爻變姤卦,風險切近,大禍臨頭;再者鼎卦九四、六五兩爻變巽卦,行事低調,深藏不露,狼狽為奸的共犯二人組。一旦東窗事發,民心思變,則喪其資斧,大去其國。
二者噬嗑卦是強凌弱、衆暴寡的叢林世界,其九四「噬乾胏,得金矢」,玩法舞弊,巧取豪奪,九四單爻變頤卦,握生殺予奪大權,未能養賢養民,竟逆天行事,顛頤拂頤,怠忽荒政。噬嗑卦六五「噬乾肉,得黄金。」大權獨攬,文恬武嬉,六五單爻變無妄卦,一念無明,妄心大作。再者噬嗑卦九四、六五兩爻變益卦,一王一侯結為利益聯盟,虎視眈眈,大快朵頤庶民之靈龜。
三者蠱卦專論撥亂反正,其六四「裕父之蠱,往見吝。」,盡作雞鳴狗盜的勾當,故作《易》者以一「裕」字,道出眾人皆承敝起新,共體時艱,獨六四肥了自己,瘦了群黎,六四單爻變鼎卦,革故鼎新,再不痛改前非,烏紗帽不保。蠱卦六五以一句「幹父之蠱,用譽。」道出大君理應守正執言,希聖希賢,却與六四一搭一唱,徇私舞弊。再者蠱卦六四、六五兩爻變姤卦,羸豕孚蹢躅,蠢蠢欲動;結黨營私,戕摩剝削。
四者晉卦有明出地上,旭日東昇之象。然一走入爻辭世界,却是不盡理想的現實社會,如初六「摧如」、六二「愁如」、上九「晉其角」,黎民百姓受盡摧殘,陷入愁雲慘霧之中,何以如此?作《易》者以晉卦九四「晉如鼫鼠」道出原委,九四竊位素餐,殘民以逞,單爻變剝卦,自上剝下,淘空資源,離心離德,岌岌可危。晉卦六五康侯未能「失得勿恤」,單爻變否卦,匪之否人,深陷死胡同,國勢由晉轉明夷,由錫馬蕃庶反轉明夷垂翼。
不論鼎卦九四、六五、或噬嗑卦九四、六五、或蠱卦六四、六五、或晉卦九四、六五,都是曖昧共犯二人組,一幕前一幕後,唱作俱佳,演出吃香喝辣、巧取豪奪的戲碼。接著,淑貞學長引用許多諸子百家有關正的大義,內容繁多,等到「夏學論集12-辛丑春秋」出刊後,再請各位慢慢研讀。
權衡得失,與其衽金革,死而不厭;不如寛柔以教,不報無道,則正不正,至關重要。《易經》自開天闢地,乾卦各正性命、坤卦正位居體、屯卦志行正也,都圍繞著正。至蒙卦,《序卦傳》稱:「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童稚天真,涉世不深,必須加以啟蒙,這就有賴九二、上九兩個有實力的陽爻,九二「包蒙」、上九「擊蒙」,帶領其中四個陰爻按部就班,走出蒙昧,蒙卦就是啟蒙教育,需要有實力的人出來教、出來點化,蒙以養正,兩爻齊變為坤卦,有諄諄教誨、春風化雨的意思。再者蒙卦九二到上九隱含著頤卦,就是一個教養的生態圈,而初六就在這教養圈之外,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脱桎梏」,《小象傳》稱:「利用刑人,以正法也。」師資道合,感應道交,九二「包蒙,吉。納婦,吉。子克家。」,子克家就是一代傳一代,而初六、九二兩爻齊變頤卦,初六就在這頤養圈内,休戚與共。《管子.權修篇》:「一年之計,莫如樹穀;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欲民之正,難以一步到位,誠屬百年基業。《禮記.學記篇》:「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又稱:「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所以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孟子.盡心篇》:「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學而時習,孜孜不倦,學習就是要走得遠、走得長。教育就是千秋大業,蒙卦《彖傳》:「蒙以養正,聖功也。」聖者内聖,格致誠正,明心見性;功者外功,經世致用,經綸天下,是謂「聖功生焉」。整個第2大段都是在講正。
第3大段「刑仁講義、實受其福」,是在講仁義,是用,第2段講正,是體。其實這篇文章都是從經典裡面去串起來。一個人正不正,要看他的行為舉止符不符合仁義,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裡直指,「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萬民,正萬民以正四方。四方正,遠近莫敢不壹於正,而亡有邪氣奸其間者。」,他要漢武帝以身作則,必先正心。他稱讚漢武帝的雄韜偉略,志比天高,是一代明君,理應「諸福之物,可致之祥,莫不畢至,而王道終矣。」,實則不然,「天地未應而美祥莫至者,何也?凡以教化不立而萬民不正也。」。最終董仲舒結曰:「古之王者明於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為大務。……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
那甚麼是仁義,自古以來諸子百家各有說法,《說卦傳》開門見山稱:「……立人之道,曰仁與義。」《繫辭傳.下1》:「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理財正辭,禁民為非曰義。」守位關鍵在仁,吏治關鍵在義,則聖人正位凝命,替天行道,不出仁義而已矣。文天祥的《正氣歌》,大家都很熟:「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三綱實繫命,道義為之根。」道義就是仁義。來知德《易經來註圖解》神來一筆稱:人無仁義,則禽獸矣。但仁義也是要善於利用,不要假仁假義。唐太宗在位期間,虛心納諫,政通人和,斐然政績。在《貞觀政要》一書,載錄太宗當朝政務,其中論仁義,就有4則,可見唐太宗對仁義的重視。
另外《論語》一書,提到「仁」者,不下百則;言及「義」者,屈指可數;至若「仁義」並用者,通篇不見其字。惟淑貞學長試舉諸子中數則孔子曾提及仁義之記載,可見孔子不是不言「仁義」,而是未載諸《論語》而已。而綜觀諸子百家提及仁義者繁多,有主張仁義有用論(主要記載於孟子、禮記、荀子、春秋及原儒等處),也有主張仁義無用論的(主要是老子、莊子、商鞅、韓非)。
孟子,鼓吹仁義,終其一生,不改其志。是以《孟子》一書,文成數萬,治國方略,仁義為首。《三字經》亦贊曰:「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一代大儒熊十力著有《原儒》,闡述《春秋》大義,以仁義為本,在《原外王篇》:「大哉仁義之道。吾人所以立己,與所以合群為治,無可離於仁義。其猶人生日用,不可一日離於布帛菽粟也。」則一日奉行仁義,日日奉行仁義。
《老子.18》指出「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老子主自然無私,宗無為無用,仁義智慧,一落有為,鑿斧琢磨,已非無妄,看似絜矩的進步,實是道德的退步。而主張無用論的也不是真的無用,而是有心人士假仁義之名,而行戀棧名利之實,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莽,處心積慮,刻意禮賢下士,周濟貧民,待大權獨攬,就陰謀篡位,另創新朝,然不過14年,就土崩瓦解,灰飛煙滅。王莽之敗,只在一偽字,白居易寫下《放言》:「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未死,一生真偽復誰知。」玩弄仁義,虛應世情,一心營求,待東窗事發,紙包不住火,蓋棺自有論定。
接下來,淑貞學長藉由《易》例陽實陰虛、陽大陰小,來探究虛實的問題,略舉如下,蒙卦六四《小象傳》「困蒙之吝,獨遠實也」,道出師緣欠佳,學習無效;泰卦六四《小象傳》以一句「翩翩不富,皆失實也」,道出利令智昏,不戒以孚,但隨之翩翩起舞,致投資失準,血本無歸;升卦九三「升虛邑」,就卦中卦角度而言,升卦九三為大過卦九三「棟橈,凶」,顛倒夢想,遠離實相,都是「虛邑」;歸妹卦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爻變睽卦,反目成仇,親家變冤家。從蒙卦六四「遠實」、或泰卦六四「失實」、或升卦九三「虛邑」、或歸妹卦上六「虛筐」,終歸鏡花水月,空中樓閣。反觀大畜卦《彖傳》「剛建篤實輝光」,實事求是;鼎卦六五「鼎黄耳,中以為實」,九二「鼎有實,慎所之也」,是謂「有實」;蹇卦六四「往蹇來連,當位實也」,就卦中卦角度,蹇卦六四為既濟卦六二「七日得」,運籌帷幄,失而復得,是謂「實也」。再舉一例,既濟卦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道出大局初定,百廢待舉,戒貪戒奢,以利艱貞。既濟卦九五爻變明夷卦,咬緊牙關,用晦而明,以蒙大難,明終不息,是謂「實受其福」。這一大段的主題就從這裡來的。
這大段內容也十分豐富,等到「夏學論集12-辛丑春秋」出刊後,再請各位慢慢研讀。
第4大段「無妄之疾、愬愬終吉」,此次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稱之「無妄之疾」,名副其實,這是全人類的共業,但要如何才能愬愬終吉,那就要能夠在共業中修別業,才有機會獲吉,我們可以就無妄卦的單爻變、多爻變嘗試走出一條可行之路。無妄卦《彖傳》洞見癥結,以一句「無妄之往,何之矣?」道出心有所主,不離不棄,勇敢踏出,迎接考驗。呼應無妄卦初九「無妄,往吉」,真誠無妄,無往不利。無妄卦初九爻變否卦,通過考驗,走出谷底,先否後喜,走入下一卦同人卦,良知良能,人皆有之;自昭己德,再明人德。
無妄卦《彖傳》再以一句「天命不佑,行矣哉?」道出顧諟天之明命,常相左右;自明明德,以利艱貞。呼應無妄卦九四「可貞,無咎」,人生行履,動輒得咎,時時反照,固有良知,靈光不昧,可貞則無咎。無妄卦九四爻變益卦,見善則遷,有過則改,守住原則,善莫大焉。反之則不然,私心妄為,匪正有眚;全面失控,災異湧至。是以無妄卦《大象傳》語重心長稱:「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先王以茂對時,育萬物。」民胞物與,真誠無妄,則雲行雨施,品物流形。
「藉占習易,藉易修行」,謹以此文,惕厲自己,惕厲習《易》同好者,無妄之疾,毒自內來,心存儆惕,則震不于其躬。正所謂「蒙以養正,聖功生焉;刑仁講義,實受其福」,正心誠意,仁義掛帥,則愬愬終吉,復見天心。

▲圖說:會後部分學員合照
下次讀書會預計五月29日邀請劉慶平學長與我們分享,屆時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