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中有好幾個卦的卦爻辭明確提到商周時期的人物和事件,如泰、隨、晉、明夷、升、歸妹、既濟和未濟卦,可以說西周人定稿的今本《易經》,肯定是對之前流傳的《易》版本根據史實和事件,進行了與卦象更為擬合貼切的修訂,〈繫辭傳〉稱:「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凶,剛柔相推而生變化。」就如上期專欄解讀的「地風升卦」,而本期「地火明夷」也是另一例證。
〈明夷〉卦辭極其簡潔,僅三個字「利艱貞」,特別強調處明夷之時只能苦熬,無需多言。彖辭首句稱:「明入地中」,〈明夷〉所昭示的卦象如太陽墜落,光明逝去,黑暗無邊,志士君子受到痛創,只能韜光養晦,守正待時。彖辭續稱:「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從整個明夷卦的卦爻辭來看,毫無疑問就是商周鼎革的幾個歷史畫面,以下且一一道來。
首先看〈明夷〉初九爻辭:「明夷於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結合商周歷史,初九講的是太王古公亶父遷岐後,三子季曆即位後的遭遇。季曆征戰四方,為周人開疆拓土,引起商朝的警惕和擔心,「明夷於飛,垂其翼。」就是季曆去商都獻俘卻被商王文丁拘禁;,「君子于行,三日不食。」代指季曆被拘禁憂憤而離世,周人痛失國君,周人哀悼季曆「義不食也。」;「有攸往,主人有言。」明指季曆前去商都獻俘是被商王徵召而往,實際上是在譴責作為天下共主的商朝背信棄義。
六二爻辭:「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馬壯。吉。」季曆死後,姬昌繼位成為周人首領,年輕氣盛的姬昌急於為父報仇,「文王伐紂」的結果是一敗塗地,此時的商王帝乙並沒有窮殺姬昌,反而是「帝乙歸妹」,姬昌汲取教訓,恭順大商,低調隱忍,生聚力量,後來實力凸顯後又被紂王帝辛幽禁羑裡七年,直到九國叛亂反商,姬昌向紂王表忠心,並願意帶領周人兵馬為商朝征討叛亂的九國,才被紂王放歸西岐。
「夷于左股」是指姬昌被擊敗和幽禁受到重挫,「用拯馬壯」則印證了戰國楚簡《容成氏》面世後才揭開的紂王放歸姬昌的真實原因,即周人願意忠心為商朝所驅馳,征討叛邦。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則也。」這個「則」恐怕就是當時商作為天下共主,周作為邦國必須順從商的遊戲規則和責任義務吧。
九三爻辭:「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貞。」被紂王封為西伯的姬昌回到岐山,一方面尋訪重用賢臣,發展生產,一方面通過征討叛亂九國的時機擴展東部和北部疆域,同時以武力威懾和懷柔結盟手段經略南土,有效控制和極大影響著從西南到東南的秦巴山區和漢江流域邦國,成為天下共主商朝之外的另一個邦國聯盟集團盟主,是為「得其大首」,即升卦所言「南征吉」和「升虛邑」。周人的實力和勢力範圍廣為擴張,但周人並未立刻向商朝動手,而是「不可疾。貞。」繼續尊奉商朝,積聚實力,等待時機,是謂「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侍殷。」
六四爻辭:「入于左腹,獲明夷之心。於出門庭。」六四位居高層,一般解讀為商朝重要人物叛商通周,從相關記載來看,紂王的庶兄微子啟和少師膠鬲就是這樣的人物。《呂氏春秋.誠廉》記載,周人召公奭曾盟誓微子啟,推翻紂王后,微子家「世為長侯,守殷常祀,相奉桑林,宜私孟諸。」至於《孟子.告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提到的「舉於魚鹽之中」的膠鬲,更是周武王使叔旦就膠鬲於次四內,而與之盟曰:「加富三等,就官一列。為三書同辭,血之以牲,埋一於四內,皆以一歸。」所以在後來武王伐紂時,紂王原本是派膠鬲到周師打探軍情虛實的,而膠鬲卻是到周營與武王當面接頭對表的。武王告訴膠鬲伐紂聯軍將於甲子日到殷郊,即是讓膠鬲、微子啟等人準時做好內應,所以後來行軍時遇到惡劣天氣,武王也要命令聯軍奮力行進,以免誤期。最終聯軍準時趕到,膠鬲、微子啟等人也準時做好內應策反,造成牧野大戰時「紂卒易向」,雖然「血流漂杵」但內應的臨陣倒戈,終至整個商軍土崩瓦解,周人一戰成功。「於出門庭」具體說的就是膠鬲探營吧。
六五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六四不點名論及微子啟和膠鬲的叛商通周行為,在被周人最終修訂完成並為儒家奉為經典的《易經》中,這也算是為功者諱吧。
與之對照,六五直接點名箕子,且尊居於明夷卦五爻,並且在彖傳中闡述「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文王以之。利堅貞,晦其明也。內難而能正其志,箕子以之。」作《易》者和作《彖》者皆把箕子與文王並列,甚至箕子地位高過文王,可見箕子在商周鼎革中的突出地位和影響。
彙聚各種史料記載,箕子本是商王文丁之子、帝乙之弟、紂王帝辛之叔,官太師,封於箕地,多次苦諫紂王而無成,自感商朝六百年江山將毀于紂王之手,心痛如割,遂割髮裝瘋,披髮佯狂,紂王以為箕子真是瘋了,就將他囚禁起來貶為奴隸,箕子可謂「忍辱偷生」。武王伐紂商朝滅亡後,箕子帶族人東去朝鮮,並把中原先進生產和文化傳播到朝鮮,後來武王封箕子為侯,請其回故土並朝見武王,箕子由此向武王晉獻了堪稱順天治國大法的《洪範九疇》。
作為高級貴族,箕子能夠作出《洪範九疇》,不但從一個側面展現了商周之際知識由貴族階層把持獨佔,而且反映出社會結構出現了明顯的變化。
《易經》比卦卦辭:「吉。原筮。元,永貞。無咎。不甯方來,後夫凶。」比卦講天下歸一,但「原筮」二字卻點出了起碼在商朝早期,可以說有相當文化的巫進行祭祀占卜活動所代表的神權,與國家君主所代表的王權是合二為一的,王權甚至出自神權,大巫或者首巫即為君王。隨著時代的發展,即便是尊鬼信神的殷商社會也在發生改變,壟斷占卜祭祀權力的巫所代表的神權與君主所代表的王權逐漸分離,要麼是第十六卦雷地豫所代表的巫師神權佔據上風,要麼是神權被奉舉在上實際卻由王權控制的第二十卦風地觀局面,要麼是神權與王權鬥而不破的的第四十五卦澤地萃局面,發展到後世即為士人知識分子把持的相權與皇帝獨享的君權相互牽制,箕子作為高級貴族,能夠作出《洪範九疇》當然是那個時代的大知識分子,肯定精通占卜祭祀,是與王權相抗衡的貴族神權代言人,後人象曰:「箕子之貞,明不可息也。」就是這個思路吧。
具體到商末,尤其是到了紂王時期,從史籍和人物的命運來看, 恐怕是風地觀局面的可能性大一些,貴族神權被架空,紂王獨攬家國大權,這也印證了武王在牧野大戰前的動員講話《牧誓》中所痛陳的紂王罪行 :「今商王受(紂),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於商邑。」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後世所講紂王「親小人,遠賢臣」,而這些「賢臣」正是掌握知識和祭祀占卜權力如箕子般的貴族。
時代跨越三千年,今人探究紂王已有完全不同的觀感:商朝立國六百年,到紂王時社會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王朝日漸衰落,紂王或許是一個想振衰起敝、振民育德的改革者,但貴族階層把持的祭祀神權嚴重妨礙了紂王的改革措施施行,無奈,紂王只得背棄那個時代的「政治正確」,限制疏遠貴族,提拔起用如膠鬲、惡來這樣的平民甚至賤民來推行政令,就好比後世皇帝重用宦官太監,在商朝貴族看來這無疑是極其錯誤的(就是在周人看來也是極其錯誤的,因為文王就是深通易和占卜祭祀,集王權和神權於一身的典範),而代表貴族階層利益並且深諳《洪範九疇》治國大法的箕子無疑是「政治正確」的,這就是箕子榮居明夷九五尊位的原因,有人因此說「明夷卦無君」
其實「政治正確」就是那個真正的五爻真君,箕子只不過是一個肉身而已。
從人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從階層固化的貴族政治到有流動性的平民政治絕對是大勢所趨,紂王。「親小人,遠賢臣」也不過是為了擺脫利益階層的牽絆,加強王權控制,以期扭轉商朝的頹勢,為重振大商而努力。面對內憂外患,或許是紂王性格上的勇武剛愎,不顧實際情況和條件一意孤行,不但沒有緩和內部矛盾,反而加劇了商朝的覆滅。三千多年後的世人再說起來,紂王或許是一個。「失敗的改革者,這既是紂王的悲劇,也是時代的悲劇。
其實兩千多年前的古人也已經把事情看破,《論語.子張》記載子貢曰: 「紂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然而還是老師高明,《論語.微子》記載 : 「微子去之,箕子為之奴,比干諫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這就是價值觀和「政治正確」吧,自古至今皆是如此。
上六爻辭:「不明,晦。初登於天,後入於地。」
小象曰:「初登於天,照四國也。後入於地,失則也。」雖然又是沒有明確點名,但這肯定是在說紂王了,這也算是為曾經的尊者諱吧。作為一個王者,紂王兵敗自焚國滅,雖然「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寫作爻辭和小象的周人其實還算是儘量以客觀公允的視角對紂王進行評價的,不像後人深受禮法和正統思想浸染,把「天下之惡盡歸紂王」
。「後入於地,失則也。」對於這個「失則」我更願意理解成「隨有獲,貞凶。」那是一個過於超前時代之「凶」。換一個維度觀察,從上六、六五和六四以及整個明夷卦的爻辭的可以看出,爻辭極有可能就是周公親撰,或者起碼是西周早期親歷了武王伐紂,知曉其內幕,並熟知周人崛起整個過程之人。至於《序卦傳》講:「進必有所失,故受之以明夷。夷者,傷也。」對於明夷所描述的歷史畫面評價還算公正,而《雜卦傳》:「明夷,誅也。」的解讀不但脫離卦象,而且帶有明顯的後世「政治正確」色彩。
《繫辭》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當文王與紂之事耶?」統觀明夷卦辭爻辭,與升卦一樣,我們再次看到了商周鼎革的一幕幕歷史片段,卻絲毫不見後世學者所論的承乘應與關係,或許《易經》中相當一部分卦的卦爻辭本來就是以史實和事例來擬合卦象,只是鑒於當時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階段,沒有成體系的確切史料記載傳世,史實和事例經過幾千年甚至只有幾百年就被逐漸湮沒,《易經》中這相當一部分卦的卦爻辭文字因為各種原因又沒有將人物和事例明確點出,漸至後世越來越把《易經》當做了一部天書,遂至各種解讀流派不能盡數。
隨著現代考古和歷史研究的持續深入,對文獻和歷史真相的不斷鑒別還原,加之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未來人工智能時代卦象模型和大數據庫的不斷完善,《易經》這部天書終有正本清源、完全破解之日,這也是華夏民族再次偉大復興崛起的歷史使命。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