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四十三期
2014.05.01 出刊
■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曲終人未散────「觀易賞樂」音樂會後記◎文/閻以炤
■ 【追憶毓老師‧連載九】遲到的重逢(九)◎文/董華春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廿九】作樂崇德◎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二十五】種樹與無疆◎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改善貧血的穴道按摩◎文/樓中亮
■ 【新書佈告‧之一】《孫子兵法演義》推薦序一◎文/吳如嵩
■ 【新書佈告‧之二】《孫子兵法演義》推薦序二◎文/傅慰孤
■ 【新書佈告‧之三】思患豫防,知機全勝──《孫子兵法演義》自序◎文/劉君祖
■ 【學會公告‧之一】2014春季研習營開始報名◎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二】劉老師易經初級課程7/17聯合學苑開課◎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三】JT叔叔的假日工作坊之一/傷寒衝刺班◎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四】JT叔叔的假日工作坊之二/
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身心靈探微
◎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五】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六】觀復讀書會五月讀中孚卦◎文/陳亞莉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
 
曲終人未散
──「觀易賞樂」音樂會後記
◎文/閻以炤

2014年4月5日清明節下午1:30,劉君祖老師抵達中正紀念堂國家音樂廳,參加「觀易賞樂」音樂會彩排,臨場試驗 ipad 占卦效果,結果令人滿意。現場坐在台下的,有劉老師的學生白明本,他是這套占卦軟體的創作人,明本說如果有任何問題,他得幫老師一把。當他欣賞顧冠仁先生2002年作曲的〈八音和鳴〉與多媒體交織貫串,忍不住驚嘆。

事前報名觀賞彩排的有: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執行長方威智,他來自台中,帶著兩個女兒參觀彩排;還有黃瑩,目前在上劉老師週二晚間易經錯卦班,她邊欣賞、邊幫忙攝影。

臺上威風八面指揮著臺灣國樂團的,正是名指揮家閻惠昌老師。他身著台灣師傅剪裁合身的改良式燕尾服,前襟左右兩片各滾著紅邊及藍邊,內搭西式寬腰帶,穿起來非常瀟灑,給整個舞台帶來亮點,他是當今海內外國樂指揮之翹楚。

Δ圖說:閻惠昌老師在臺上指揮若定。

閻老師首先邀請八位身著金色禮服的樂手,分執代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音之樂器進場,接著演奏樂曲〈八音和鳴〉,這安排真是精湛。彩排之後,閻老師不滿意,要求負責多媒體的王奕盛先生,立即配上八音字幕,讓正式演出時觀眾能認識八音所代表的樂器,真是煞費苦心。因為閻老師跟劉老師默契十足,由高俊耀先生編寫的易經問答,3月19日先在杭州北路「臺灣音樂館」錄製完成,演出時搭配多媒體,自然而有趣,效果出奇的好。

閻老師在這場音樂會籌備之初,費心選曲,除卻以〈八音和鳴〉開場,另選關迺忠先生〈龍年新世紀〉太陽和大地兩段,代表乾、坤兩卦;由於大地這段是描述秋收五穀豐登歡慶之情,閻老師特選2013年王乙聿先生所作的〈蓬瀛狂想〉來搭橋,發展出動靜銜接的效果。

Δ圖說: 臺灣國樂團演奏<八音和鳴>。

中場休息之後,閻老師選擇明清古曲〈十面埋伏〉和劉天華先生〈光明行〉,來表現易經坎卦的波瀾詭譎和離卦以繼明照四方的大器,最後再演奏李英老師創作的〈易之隨想〉。劉老師最喜歡描述項羽在烏江被圍的古曲〈十面埋伏〉,他大學參加社團活動就在國樂社隔壁,旋律聽都聽熟了。

劉老師自3月21日丁父憂,取消上海常明書院和臺灣所有課程,唯一無法不參加的就是這場「觀易賞樂」音樂會。所幸自4月1日至5日,每日參與樂團分譜排、順排及彩排,與閻老師和團員互動,以樂移情,多少撫平他思親之情。

在台灣國樂團5天排練過程中,閻老師場場都請劉老師針對團員所提的問題占卦,以測試流程無誤:首日樂團首席高音笛劉貞伶問:「馬航失蹤乘客如今安在哉?」劉老師開懷大笑,這問題請她去問前團長王蘭生先生,因為王蘭生現在是劉老師易經班的學生,日前剛占卦問過。又有團員問:「陽明山何時噴發?」劉老師占得不變的雷火豐卦,安啦!不會噴發 ,只要主政者hold住,沒事。過一會兒劉老師宣佈,他又占一卦:「富士山是否會噴發?」竟得火雷噬嗑初爻、上爻爻變,宜變爻位落在上爻,劉老師說:「富士山還真有可能爆發呢!」團員哈哈大笑!團內定音鼓樂手黃純鈴,是本次音樂會的主角,她說:「我最喜歡占卦這個節目!」

正式演出,節目單內設計有問卦題目單,言明不要問私人問題和政治事件,結果所抽出的第一個問題:「太陽花學運結局如何?」閻老師一聽,立刻說是否重抽題目,劉老師說:「大家都想知道,占卦看易經怎麼說?」結果占到水風井卦二爻爻變,爻辭:「井谷射鮒,甕敝漏。」井卦本來是認真挖掘,努力到九五就可以挖到資源,可是下卦二爻還沒到時候。果然沒數日學運就結束,學生撤出立法院,院會在隔日上午10:00開議。劉老師4月10日恢復上課,上課前學生議論紛紛:「真準啊!」

表演結束,閻老師在後台顧不及更衣,雖然大家等著他前往青葉餐廳吃宵夜,他還是與劉老師討論整場表演事宜。另外在音樂廳大堂等候的,還有來自廈門的許瓊琳律師,和台商藍榮福董事長及其夫人、千金。藍董事長是劉老師學生,2009年4月8日他和許律師曾引介劉老師,遠赴廈門大學「南強論壇」演講,他請出版社印製3,000本劉老師的作品《易經的第一堂課》,贈送給廈大學生;2013年11月劉老師又受邀赴廈門篔簹書院演講,他和許律師再度前往致贈聽眾劉老師《易經的第一堂課》;此次音樂會,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鄧美玲,購買音樂會入場券致贈學會理監事,特別請藍董邀許律師一同前來欣賞。會後許律師告訴鄧理事長他的感想,將來一定要請人作交響樂曲,將易經推廣至中國大陸去。

4月28日臺灣國樂團團長吳定哲,在台大校友會館二樓蘇杭餐廳,宴請閻老師和劉老師以及製作團隊相關人員,吳團長報告兩大好消息:今年12月,資策會將贊助臺灣國樂團在國家音樂廳再演出一場易經音樂會,至於「觀易賞樂」音樂會的續集,確定在明(民國104)年12月12日再度登場。

4月8日劉老師尊翁劉繼沛老先生出殯,藍董事長與學會理監事陳一雄、林獻仁、邱雲斌、徐文瞬及執行長方威智等六人,為劉老先生扶棺;而許律師則受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劉國深院長之託,贈送花籃一對,並代表劉院長親赴靈堂致祭。4月8日當天臺灣國樂團閻指揮飛返香港,行前囑託臺灣國樂團團長吳定哲先生代表致祭,吳團長偕同汪志芬和涂聰雲兩位前來弔唁。

中華奉元學會理事長徐泓教授除致贈花籃,並率領劉義勝學長夫婦、蔡明勳學長、孫中興教授等人前往致祭。早從1998年劉老師就開始教授的富邦易經班,由班長陳藹玲女士率領同學前往弔唁;周易學會鄧理事長曾轉告劉老師辭謝花籃之意,陳藹玲表示他們夫婦與劉老師師生情誼深厚,務必讓他們表達哀悼之意。遠在北京清華大學攻讀法律博士學位的李祖嘉董事長,也請朱秘書代表工商建研會親赴致意,同班的風傳媒董事長張果軍則代表主祭。

長城印刷製版公司負責人周元白先生前來祭拜,他與劉老師相知相交三十餘載,此次印製訃告周先生鼎力相助,編輯完稿印刷最終順利完成。劉老師台大土木系好友黃政仁、台中空小孫德華老師率同學王偉龍、張連中、彭子倫、范予平夫婦等人前來致祭;前國史館長林滿紅女士,也代表台中女中同學主祭。

劉老師居喪期間,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鄧美玲主動請纓,由學會負責服務聯繫攝影等各項事宜,使劉老師安心做七誦經祭拜;出殯當日各班同學自動自發穿上學會服裝,出任服務工作,頓時凝聚一股力量。劉老師感謝3月24日台中易經班張戈夫婦、徐文瞬、趙添福、方威智等五位,與周易學會鄧美玲理事長、財務夏峪泉等人,專程前往新店耕莘醫院禮堂,向劉老師尊翁靈前上香致意,並與禮儀公司黃先生討論協助辦理出殯事宜,決議移靈由學會理監事扶棺,同學分站兩旁送行。3月30日台中樓園宸醫師夫婦,也專程前來上香祭拜。

4月1日《周易電子報》刊載劉老師〈祭父文〉一文,台北佛經班班長史珊華、工商建研會班李博文董事長等人,都曾親赴靈位致祭;劉老師亦接到各方致意電話、簡訊,大家的殷切關懷,劉老師無法一一回訊。對劉老師而言,這真是個難忘的人間四月天,親自送老父親到三峽龍泉墓園,縱有青山綠水常伴,卻從此天人永隔。

近年來劉老師父母年邁,大姊、三姊年年自美返鄉孝親;二姊更是親侍同住,未敢差池;大哥、小妹就近照顧,卻也都難以接受天人之隔。劉老師4月10日復課後,仍時時抽空誦經迴向,5月將照既定安排赴滬授易,而百日之祭仍將是全家人之痛。

本期目錄...

【追憶毓老師‧連載九】
 
遲到的重逢(九)
起筆於2013年7月24日3:00am
定稿於10月9日3:00pm
記事祭拜恩師愛新覺羅.毓鋆之旅
◎文/董華春

23.金聲玉振拜孔廟

告別了現代的孔子研究院,我們進入了古典的孔廟。

這是中國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西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廟內從南至北共有九進院落,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各種建築總計100餘座,460餘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名為「金聲玉振」。此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字為時任山東巡撫胡瓚宗手書。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穿過石坊,到了欞星門。此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為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規格如同祭天一樣,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裡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1729年)易為今名。

後人為讚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立于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有8只石雕怪獸。居中的4只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聖時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牆皮和杏黃的牆裡,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穿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仰之彌高」語,讚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這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13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穿過弘道門,再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顯得十分幽深。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臺之上,台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入大中門,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佈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簷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最初在漢代《孝經援神契》緯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劃」「因而「奎星」逐漸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所以奎文閣也稱奎星閣、魁星閣、文昌閣等。後代封建帝王為讚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1468年),習稱「成化碑」。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鬥栱飛翹,簷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記憶體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西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西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鬥栱豪放,佈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屭,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屭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屭,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歎。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

穿過大成門,便看到「杏壇」,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裡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樑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台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淩空,雙重飛簷中海藍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為清雍正皇帝手書。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簷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簷飛翹,鬥栱交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龍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龍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塑像都置於木制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斗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斗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10塊匾額、3副對聯,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掛著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大成殿建於兩層台基上,前連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干,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龍陛。露臺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每逢孔子誕辰(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排列成行,縱橫人數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奴隸制等級規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

沿大成殿回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簷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游龍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回廊22根擎簷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游龍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趙恒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1592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蹟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系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蹟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聖跡圖每幅約寬38釐米,長60釐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恒乙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于宋紹聖二年(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于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諡、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頫、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綱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下期待續)

本期目錄...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廿九】
 
作樂崇德
◎文/劉君祖

四月五日週六夜晚,清明時節,台灣國樂團在音樂廳演出《觀易賞樂》,我受邀參與企劃約一整年,前後與工作團隊討論十幾次,臨時還做了些調整才最後定案。前場演奏八音合鳴與乾、坤兩卦的選曲時,我坐在前排觀看。中休時遶入後台準備,看電視的現場感差很多,坎卦的選曲「十面埋伏」、離卦的選曲「光明行」,音感氣勢很盛,我只能大致想像了!基本八卦的段子後,輪我上場進行占卦互動。前幾日的排練,團員們最有興趣的其實在此,我們先後也即興答了不少問題。

舞台上燈光強烈,根本看不清楚台下觀眾的形容笑貌,閻惠昌指揮與我一搭一唱,熟極而流,將音樂會推至眾所關切的高潮。「太陽花學運何時收場?」原先要求觀眾在節目單上填寫問題時,已註明避免問政治問題和私人問題,既然抽到也就隨緣,請全場上千觀眾真心觀想,五、六秒後在I-Pad上得出卦象,投影到背景大銀幕讓大家分享。井卦九二爻動,爻變為蹇卦,爻辭為:「井谷射鮒,甕敝漏。」小象傳解釋:「無與也。」

井之前為困、其後為革卦,代表遭遇困境後某種研發轉型的努力,期望紓困成功而開創出嶄新的境界。九二爻位置過低,收集地下水的甕管破舊滲漏,畜積的一汪井水只能飼養些底棲的小魚,得不到高層實力者的支持,行事維艱,無法造成井噴效應,退場是遲早的事。

「台灣年輕人大學畢業,何時可領到每月最低工資四萬塊?」問題一複誦出來,台下即一片笑聲,感覺這與前一問題也有某種相關。從社會議論已久的22K調升至40K需要多久?十年太久,大家熱切大喊五年如何?結果得出家人卦初九爻動,變為漸卦,爻辭為:「閑有家,悔亡。」占職場待遇卻為賦閒家居之象,看來調薪毫無希望,五年太短,只能耐心守候循序漸進。年輕人回家靠爸還設有門檻,家長未必收容,女兒好些,兒子就難。家人卦辭:「利女貞。」或有此意。

太陽花屬馬齒莧科,陰曆三至五月盛開,易經夬九五莧陸夬夬、姤初六羸豕孚躑躅,正取象於此。高層決策不當,引發基層民怨,種種反對勢力趁機蠢蠢欲動,再次考驗馬政府的危機防治能耐。

觀易賞樂的演奏會籌謀已久,將易象易理與國樂結合也是難得的創舉,這次似乎頗獲各方好評。不少人譽稱有國際水平,還有人想包場或推廣到大陸,甚至嘗試以西方交響樂演奏易理,至少原先企畫就預留了震、巽、艮、兌四卦的詮釋空間。

其實,易與樂的關係本極密切。《禮記‧經解》:「廣博易良而不奢,則深於樂者也…絜靜精微而不賊,則深於易者也。」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樂為六經之一,孔子當年贊易訂禮樂,精神氣脈必然貫通。樂經早亡,樂教之理仍存於《禮記‧樂記》之中:「王者功成作樂…大樂必易,大禮必簡…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唯樂不可以為偽。」

我們這次易占表演,占出卦並解說後,再由樂團演奏卦象,先內卦後外卦,若有爻變,演完本卦再演變卦,就是積中發外。功成作樂見豫卦大象傳:「雷出地奮,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謙以制禮,豫以作樂,二卦相綜一體,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天地以順動,故日月不過而四時不忒;聖人以順動,則刑罰輕而民服。豫之時義大矣哉!」豫卦彖傳所稱,直通易理與樂理,卦爻的千變萬化,音符節奏的起承轉合,都是通情順理的天籟,由變易見不易,悟不易得簡易。繫辭傳開章明義,以簡易始,以簡易終,與樂記所述高度一致,多麼耐人尋味!

Δ圖說:閻老師、劉老師率(由左至右)編導高俊耀先生、作曲家李英老師、打擊樂部副聲部長黃純鈴小姐、擊樂部首席林雅雪小姐向觀眾答謝。

通觀豫卦六爻,由內而外,從始至終,幾乎就是樂曲的結構。初六鳴豫、六二歷歷分明見機而作、九四由豫大行朋合簪、上六成有渝,曲終曰成。《論語‧八佾》記載:「子語魯太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

某次排練,團員問:「大屯火山群何時噴發?」我占得不變的豐卦。內離火外震動,卦辭稱:「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大象傳:「君子以折獄致刑。」豐卦排序55,為天地之數,宇宙中一切有形無形的存在受此裁判,獎善懲惡,歷歷不爽。彖傳所釋並非迷信:「日中則昃,月盈則食,天地盈虛,與時消息,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天災有時肇因於人禍,人間的王者若肆意橫行,破壞了天地自然的平衡,小心遭天譴。豐極轉旅,失時失勢失位,大象傳稱:「山上有火,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獄。」

無論如何,台灣政局雖頹唐近卅年,還不至於如此。我倒是因機觸動提了另一個問題:「富士山何時爆發?」當下占出噬嗑初、上爻動,上九值宜變成震,兩爻齊變為豫卦。噬嗑卦辭:「亨,利用獄。」大象傳:「先王以明罰敕法。」卦象下震上火,與豐卦下火上震對照成趣,又是天道立法之威。世人行惡,干犯天條必懲不貸。初九屨校滅趾不知悔改,必蹈上九何校滅耳之凶,孔子在繫辭傳中明確警示:「惡不積不足以滅身…小人以小惡為無傷而弗去也,故惡積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日本多行不義,禍國殃民大有可能。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二十五】
 
種樹與無疆
◎文/邱雲斌

丘園循正規管道,申請造林計畫,盼得樹苗栽種,數年沒有下文。

最近,選舉到了,村長熱心奔走,居然取得肖楠一百棵,桂花苗近三百;加上朋友情義相送的茶花、素蘭、沈香、羅漢松,頓可描繪「地中升木,積小以高大」的滿園生機。

要將什麼花、樹,種在什麼地方,可聽造景專家建議,可是正確地界在那裡?要種到那裡為止?會不會侵佔到別人的土地?

老爸十數年前,曾帶我走過一趟,指認與鄰邊界。如今,早已雜樹成叢,一片荒煙蔓草,完全無跡可考。

申請鑑界,讓公權力來說明吧!不料,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由鑑界一事,看盡人性百態。

照規定縣府要通知所有相鄰的地主到場,寥寥數筆土地,卻有二十餘位關係人;原來其中一筆,是來台祖先購置,給後代子孫打柴採薪,百年來早已失去作用,子孫連土地座落何方都不知,也藉此機會前來關心了解。

隨著新式測量儀的雷射光束移動,界椿落土釘定,真是幾家歡樂幾家愁,有人高興土地比想像中的多,有人覺得吃虧變少,還提出某處、某石埤、某樹為先祖所標定界限,為何如今不同?尤其碰到較值錢的百年大樹,或水源、池塘,都希望納為已有,不少毗鄰鄉親,馬上爭得臉紅脖子粗。可是空口無憑,提不出有力證據,只有相信公權力,並且鑑界員保證,不管界限移東移西,總面積是不變的。大夥才略顯釋然。

易經乾坤兩卦開天闢地,乾卦重「時」,彖傳稱「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坤卦廣土眾民重「勢」,重「方」,所以卦辭稱「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提出方位、方向的觀念。

坤卦厚德載物,在彖傳中,以三個「無疆」─德合無疆,行地無疆,應地無疆,超脫了方位的限制。無論那一個無疆,都包括空間的無限性和時間的永恆性,引導人們只要順應形勢,在思想上,不要被有限的疆界所束縛。

疆是疆域,原本是因應地形地物,自然產生疆界,如崇山峻谷,深澗大川,隔離出一方水土一方人,在老子稱述的理想國中,「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可以達到大有卦初爻說的「無交害」,沒有交往,何來爭端?

現今省界、州界、國界雖大抵沿用自然疆界,但人為政治力的介入,更有許多是以看不見的經緯度畫分,要人民來遵守,更是困難重重,也是許多戰爭的發端,師卦三至上爻的卦中卦就是坤卦,就說明了大部份戰爭,肇因土地主權而起。 像丘園的疆界,古早是根據山谷溝壑,各家開墾的範圍畫分,到日據時代才完成有系統的地籍圖,面積測量。可是再經近百年的水流風化,河東河西,自然疆界早已改變,界椿的爭執,只有凸顯人性的貪婪。

不禁要嚮往,人類何時才能達到易傳描述的另外三個無疆。臨卦大象傳稱「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多美的境界呀!臨卦的自由開放,應用到思考啟發教育,保障人民的所有活潑創意,尊重容忍異端。益卦彖傳稱「民說無疆」「日進無疆」民眾的喜悅,有形的物資豐富,無形的心靈提升進步,都達到長遠無窮的境界。

而益卦彖傳是唯一承襲坤卦彖傳的寫作方式,都用四字一句的詩歌體,連押的韻腳都相同,是否可體會彖傳作者,自坤卦的三無疆,到益卦的兩個無疆,就要完全落實到人民的實際生活中,這是天施地生的配合,更是「凡益之道,與時偕行。」要超越所有時空限制的期許。

所以,丘園的鄉親,是否可體會我們對這塊土地,只有白駒過隙般的使用權,誰能真正擁有?多種些樹,還給大地之母,還給子孫一片淨土,種在誰家的地界,沒那麼重要啦!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改善貧血的穴道按摩
◎文/樓中亮



貧血有分很多型,大多會有眩暈、疲勞、心悸、沒有精神等症狀,可透過持之以恆的穴道按摩來改善,「肝俞穴、腎俞穴」對於治療貧血、改善體質,有良好的效果。

  • 按摩肝俞穴
    • 肩胛下角的高度是第7胸椎棘突,從第7胸椎棘突向下數2個椎骨,在其下方旁開2指寬。
    • 按摩法:跪坐,雙手姆指壓按背部的肝俞穴道,身體向前彎曲,每日2回。
  • 按摩腎俞穴
    • 由肚臍引水平線至背部脊椎,可找到第二腰椎,在它的下方。
    • 按摩法:雙手姆指壓按背部腎俞穴道,身體向後仰;每日2回。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劉老師新書佈告】
 
《孫子兵法演義》推薦序一
◎文/吳如嵩

編按:在百花齊放、滿眼新綠的五月份,劉老師將連續推出兩套鉅著。一是《論語演義》,一是《孫子兵法演義》。劉老師以易學貫通《論語》和《孫子兵法》,幫助讀者理解何以《論語》是五經的結論?而《孫子兵法》,跟以《易經》為首的整個華夏文化思想脈絡又有什麼樣的關連?本期電子報刊出《孫子兵法演義》推薦序兩篇及劉老師的自序以饗讀者,大家千萬別錯過這兩套可以傳世的著作!敬請密切注意易學會電子報公布的上市時間與訂購辦法!

我在21世紀來臨之際曾撰文呼籲開啟《孫子兵法》研究的新局面,其中首要的一條是研究支點的轉移和提升,希望學界同仁通過對《孫子兵法》本體精神的開掘,探究其深層次的文化意蘊(《面臨新挑戰,開啟新局面》,《中國軍事科學》2001年第1期)。而在《孫子兵法》研究諸多高新支點之中,以《易》演兵無疑是一顆驪珠。現在,令人欣喜地看到臺灣中華孫子兵法學會副會長、《周易》專家劉君祖先生探驪求珠,摘取了這顆耀眼的寶珠。

《周易》是一部天書,一部奇書,一部神秘之書。「易經三聖」,據說伏羲、文王、孔子三位聖人發明、整理,並最終完成了這部傑作。《史記‧孔子世家》告訴我們,孔子「讀《易》,韋編三絕」,他老先生竟把牛皮繩弄斷了多次。這不僅說明孔子熱衷癡迷于治《易》,也說明《易經》深奧難懂而又意蘊無窮。

《四庫全書總目》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及堪輿、卜相等,無不可以「援《易》以為說」,借助《周易》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

但是,千百年來無數易學大師卻鮮有在兵法,特別是《孫子兵法》上作出全面系統而又正確通俗的解讀的。毫無疑義,如果沒有正確的歷史觀和科學的方法論,不僅不可能正確地闡釋《周易》與兵法的內在關係,反而會走入歧途,穿鑿附會,貽誤讀者。

《孫子兵法》是世界公認的現存最古老的兵學著作,作成於2500多年前的春秋末年。孫子被譽為兵學鼻祖,《孫子兵法》被譽為武經冠冕。在孫子兵學源流的研究上,明朝學者茅元儀說得好:「前孫子者,孫子不遺;後孫子者,不能遺孫子。」(《武備志‧兵訣評》)在《孫子兵法》中,確曾徵引過前代兵書,如《軍爭篇》云:「《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

在《孫子兵法》成書之前,僅據《漢書‧藝文志‧兵書略》記載,就有《天一兵法》、《神農兵法》、《黃帝》、《封胡》、《風后》、《蚩尤》等,但都失傳,已無從考辨它們與《孫子兵法》的淵源關係。即使是被列為《武經七書》的《六韜》,也並非姜太公(呂望)的作品,而是戰國晚期後人的偽托,至於《太公兵法》、《太公金匱》也只是見於著錄而已。一言以蔽之,《孫子兵法》問世以前的所有兵書全都亡佚。因此,「孫子不遺」的是哪些兵書現在已無從考究了。

然而,散見於《尚書》、《周易》、《左傳》等書之中的軍事佚文倒也有一些存世。以《周易》為例,它就有「師出以律,否臧,凶」(《易‧師卦》),「不富以其鄰,利用侵伐,无不利」(《易‧謙卦》)等一些直接談兵之文。如果從這些隻言片語去探討其與博大精深的《孫子兵法》源流關係是遠遠不夠的。

《周易》可以承擔這一重任。它雖然只是一部中華民族文明初曙時代的卜筮之書,但是它卻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因而被譽為群經之首。它關於陰陽、剛柔、吉凶的對立統一關係,關於八卦六義的系統分析,關於趨利避害的價值取向,關於自強不息剛健精神,特別是它那「變」的觀念,充滿了對動靜、虛實的規律性認識和對吉凶勝敗的預卜。諸如此類的思想觀念,它對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啟示和孕育是深層次的,規律性的,具有普世指導意義的。

令人欣慰的是,精通《周易》且又深曉《孫子兵法》的劉君祖先生終於推出了他的大作《孫子兵法演義》,創建出一個以《易》演兵的典型,破解了《孫子兵法》眾多軍事範疇的淵源端緒,從而把中國古典兵學的歷史又向前追溯了一兩千年。

難能可貴的是,《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崇尚和平的慎戰、去戰思想,知彼知己、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奇正多變、因敵制勝的戰術思想以及治軍訓練,兵要地理等都在君祖先生的「大易兵法」中進行了條分縷析的論證。毫無疑義,這是一個良好的開端,我深信廣大讀者會重視這部著作,我更深信將來會有更多的作者循著這一特殊視角,寫出更為精彩的好書來。是為序。

(本文作者為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

本期目錄...

【劉老師新書佈告】
 
《孫子兵法演義》推薦序二
◎文/傅慰孤

君祖兄從《周易》來演義《孫子兵法》如何從權變之中尋求兵勝之機,使孫武學術之研究又跨出一大步。

3200年前周文王創立完成《周易》的全文,使我中華文化向前跨出了一大步,此舉影響了整個中華子民的生活意涵與哲學思維,無論釋、儒、道、法、墨、兵乃至諸子百家,無不以《周易》為其典祖之澤,如無《周易》以為探究則有數典忘祖之慨了!

2600年前《孫子兵法》問世,並經幸運的保存與傳承至今,它不僅是一部指導戰爭的寶典,也是一部尋求和平的最終辦法,以現代來看它就是平衡於戰爭與和平之間的重要法器,也是流傳最古最老最寶貴的兵書,至今依然為戰爭與和平間的重要指導寶典。

《孫子兵法》總共有十三篇,這十三篇是: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它形成一套有系統而循環運用的戰略思維,其口訣為:始作謀形勢,虛爭九變行,地形九火間。其兵法在於各種「權變」法則間做最大最有利的研判,如兩害則取其輕者為輕損,兩利則取其重者為重利,以達到和平之前的爭戰勝利。

此「權變」的運用與發展卻來自《周易》的「變」,當太極能生兩儀(兩儀為相反相成的條件,如黑白、前後、上下、左右、攻守、進退),兩儀就形成了我們的第一判斷,當我們面臨談判、軍事…之中,我們應攻或守?我們應進或退?如果求和不成我們是否求助於戰爭的方式以達和平?

《周易》本文有六十四卦象,每卦有六爻,合計有三八四爻可研究運用,每一卦象都代表了一個大環境,於其間每一爻又代表了本人居於此環境的某發展位階,但是如果我們居位錯誤就會誤判情勢(商情、戰情),則可能導至失敗!因此應立即權變以求勝,此乃《周易》的權變法則,《孫子兵法》十三篇的始計、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就是各種權變的辦法,此兵法的各種填注如以《周易》六十四卦為其基的,則恰相容而不悖,如今《孫子兵法演義》恰好填補記註此歷史空洞了。

譬如現況在一個時不予我的大環境中,我如何改變小部份條件以調節現況?那就運用爻變的辦法以調節環境,如果現況為澤風大過卦(棟橈之過親子之溺)看來各方面都負擔沉重,應如何調節部份生活條件以為改善?如果我們改變第二爻,將第二爻由陽爻變為陰爻則澤風大過卦變為澤山咸卦(交感交集交相往來)的條件,大家同心協力,積極合作以改善現況!或者取其互卦則為乾卦(創始創建以創新局)或是為積極努力重新開始?於《孫子兵法演義》之中講談的就是如何以《周易》的邏輯提出化解的方法,此乃《孫子兵法演義》的極大特色!

於《孫子兵法演義》之中它運用了《周易》為求勝戰的「權變」,此權變的化解之道在於運用錯、綜、複、雜、變的卦變方法去尋求兵勝之機,亦為《孫子兵法》增色其羽翼,更為曠古以來獨創首演,此《孫子兵法演義》乃拔得頭籌之大作。

對於不論政、軍、法、商…,在《周易》之卦序歌均可探窺一二:

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
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
咸恆遯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
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
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
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

此卦序中如果前一卦為現況的大環境,後一卦即為其將面臨未來大環境的狀況,如現況為同人卦(攜手並進、齊步同行)則即將面臨未來的大有卦(天德普照全民富裕),如此為好事則不必有所作為;如果現況為火澤睽卦(注意時機掌握時機),但下一步的未來卻即將面臨水山蹇卦(困難重重、彈盡援絕),我們不希望如此,所以想辦法改變現況,則取其火澤睽卦的綜卦為化解之道,是為風火家人卦(齊家治國以平天下)那還是別理想過高先回去齊家吧!當大環境時不予我,我可以在《易經》卦象的錯、綜、複、雜、變的卦變方法中尋求下一步的權變與辦法。

生活上的運用是每人都可以自我操控的,以改善人生,沙場上的我們不是一怒為紅顏,卻為江山社稷,權變的辦法運用在兵法是為真性情,此權變與辦法淋漓盡致的發揮卻是在兵學《孫子兵法》上,《周易》與《孫子兵法》的相遇才會有《孫子兵法演義》,此乃史間大作,余特誌序乙篇 惠 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劉副會長君祖!

(本文作者為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創會會長)

本期目錄...

【劉老師新書佈告】
 
思患豫防,知機全勝
──《孫子兵法演義》自序
◎文/劉君祖

我夙習兵書很久了,在兩岸教授兵法參與研討交流也逾十年,論文寫了不少,出書與廣大讀者分享兵機智慧卻還是第一次。這和我在易學上的著作等身殊不相稱,萬事都需機緣成熟,費心強求無益。人生在世,時來天地偕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繼去年連續出版了兩大套論易的書之後,今年開春又逢此機緣出兵法書,將多年心得與朋友共,真是歡喜,亦復自在。

本書的特色除了以兵論兵外,還見獵心喜以易演兵。《四庫全書總目》指出:「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韵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將易理與兵法結合,似乎自古即有共識。然而翻遍古今相關論述,大多為泛泛比附,不見精采,實在令人失望。《易經》太難,兼通易與兵法更難,大概也是重要原因。

簡略來說,以易演兵有幾項便利與優勢:

其一,易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諸子百家無不受其深刻影響。「分陰分陽,迭用柔剛」的太極思維,以及錯綜複雜的卦爻結構,數千年來不斷刺激中華學人的創意想像,提供豪傑志士的行動參考。以易演兵,可站在總體文化哲學的制高點,透徹了悟兵學在人生經驗中的特殊屬性,以及它與其他專業間的密切關係。例如軍事和外交即息息相關,易中以師、比二卦相綜一體來說明,發揮得淋漓盡致。師、比又與同人、大有二卦相錯,世界大同為王道思想。軍事外交均屬霸道,王霸雖然有分,深層義理上卻可觸類旁通。先霸而後王,可能是歷史進化的必然。孫子倡導「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又稱:「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正和易理相通。

其二,孫子論戰而不黷武,不得已才以戰止戰;易理崇尚和平,主張更是明確。易上經明天道,首卦乾彖稱:「萬國咸寧。」下經論人事,首卦咸彖稱:「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這種悲天憫人的指導思想,能規範世間兵法,不入殺戮工具的歧途。

其三,孫子對人情人性及群眾心理的掌握相當精確,懂得以情動眾,對高層領導卻要求他們冷酷無情,不可因個人感情而誤了國家大事。〈九變篇〉有云:「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覆軍殺將,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火攻篇〉中亦稱:「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說的太好,為人君將者必須奉為圭臬。至於《易經》,更是曲盡人情,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交織成四千零九十六種變化類型,人情種種靜動之態包羅無遺。各卦居君相高位的四、五爻,爻辭皆強調情緒控制,決策須以大局為重,亦與兵法相通。若能將易理對人情豐富且深刻的認識用於兵法,當可大大拓展義理內涵,推動兵學研究更上層樓。

其四,孫子暢論形勢虛實,機變靈活,讓人大開眼界。「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戰勝不復,而應形於無窮。」都是膾炙人口的名句。《易經》以變易、不易、簡易立教,正是討論一切變化之書。繫傳稱:「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又稱:「陰陽不測之謂神。」援易演兵,可更添精采,在形勢判斷和隨機應變上更有把握。

其五,當代戰爭已進入徹底資訊化、集成化時代,從軍事理論、作戰技術到部隊組織,都有革命性的變化。孫子重視資訊,主張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其智慧與時俱進不成問題。《易經》千變萬化的奧妙結構,豐富精微的義理指引,本身就像台超大容量的宇宙大電腦,無論輸入什麼問題,都能解析輸出不錯的答案,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若能善加運用,成效當可預期。

我以「大易兵法」為題綱,獨力從事這方面的探索研究已近廿年,自己深深受益。本書結集出版,也算是多年夙願得償,希望天下學易習兵的同修同道不吝賜教。跨世紀以來,世變憂患頻仍,國際間的重大紛爭已不大可能用軍事衝突圓滿解決,而需藉助外交、經貿、金融、資訊情報甚至宗教文化等的鬥智鬥力來綜合較量。孫子兵法中蘊籍深厚的道勝全勝的戰略思維,特能顯其殊勝,發揮大用。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等大業,亦與振興中華文化有密切關係。天下仁人志士,幸留意焉。

本書承蒙台灣傅慰孤將軍與北京吳如嵩先生慷慨賜序推薦,衷心感謝,他們兩位都是名高位尊的兵學前輩。傅將軍空軍中將退伍,歷任軍政要職,貢獻良多,七年前首創中華孫子兵法研究學會,邀我入會任副會長迄今,提攜之情難忘 。吳先生精研兵法一生,為兵界名宿,現任北京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兼首席專家,學養功深,是我輩後學認真學習的典範。誠邀得他們兩位為拙作賜序,亦欣喜兩岸和諧日進的大形勢,攜手同心,振興中華。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六則】
 
 

全新嘗試的2014春季研習營開始報名

◎編輯部

經易學會第五屆第一次理監事會議討論議決,自2014春季研習營起,每年兩次的研習營將做各種新的嘗試。初步改變就是將原本兩天包含住宿的會議,壓縮在一天之內,於6月29日(星期日)假台大校友會館(臺北市濟南路一段2-1號)舉行。一方面節省時間,方便更多總是無暇參與的同學加入,甚至歡迎會外人士列席。再方面,考慮到很多久未上課的同學苦無機會親近老師、瞭解老師最新的思想感悟,我們在議程設計上,將加重老師演講的份量。老師也計畫在會議上提出有別於平時講課的內容,以提攜同學掌握時局變化、隨時調整作法。這也剛好符合本次研習營主旨───夏學論集第四輯〈消息盈虛,唯變所適〉之核心要義。敬請預留時間,踴躍報名參加。好消息通知大家,此次報名參加研習營,並加入會員者,入會費1000元優惠為500元,並繳交103年度常年會費500元者,可享有會員活動費優惠。

報名請向各班班長或學會工作人員登記。
報名電話:02-2395-7395 (週一至週五,每天下午2:00~6:00)
Email:service@iching.url.tw,請註明:班別、姓名、聯絡電話、用餐葷素。
繳費:會員1000,非會員1300。包含書籍、課間點心、中午宴席(2樓蘇杭餐廳)、會後西點餐盒。

繳費方式:

1、匯款/ATM
戶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銀行: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帳號: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 yhhsia@moeaboe.gov.tw 告知您的姓名班別:2014春研營,若是以ATM繳款,請附上卡片“後五碼”數字,待確認後,學會將於二十日內電郵回覆您繳款確認通知。

2、在學會上課者可向工作人員繳費,並請務必索取收據。

本期目錄...


劉老師易經初級課程7/17聯合學苑開課

◎編輯部

聯合學苑劉君祖老師易經初級課程2014新班將於7/17(周四晚上19:00~22:00)開課。06/19 以前報名有早鳥優惠。詳情請上聯合學院網站查詢 http://www.udncollege.com/learning

本期目錄...


Jt叔叔傷寒串講假日衝刺班

◎編輯部

說起JT叔叔,知道這名字的人,大多會直接連想到《傷寒論》與《莊子》。 是的,JT叔叔近來以「台灣中醫補教名師」(自稱)與「經方小泰斗」(得一貴人尊稱)的名號,不斷精進其教學方法。也因為叔叔本業為翻譯,所以在各種不同類型著作上,都能夠透過他的翻譯而好懂且容易吸收,也擅長把一些很難、感覺很打高空的道理,用一些很「每下愈況」的方式讓大家聽得很明白,能夠把這樣的大道理用很膚淺的方式,馬上讓聽者或是讀者知道他想要表達什麼,這也是生為自己老說自己是教書匠的叔叔的大強項之一。不但上課詼諧有趣,還能在談笑間,讓你在知識或人生上都能夠有所得。

從最早的中醫基礎、本草、傷寒慢慢教、傷寒偷偷教到至今的醫道課,叔叔的教學功力,以我這陪在他身邊,幾乎都有參予的助教來說,真的每次都不一樣,也可以說是扎扎實實地在進步跟更新。其中,他最為自豪的,也是台灣補教界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在短時間內,給予爆炸性的知識與情報量。

今天,JT叔叔想挑戰另一個中醫的里程碑──在十六個小時內,全力衝刺串講《傷寒雜病論》。把他目前的畢生所學,屬於傷寒論的部份,用串講的方式灌注在這短短十六小時之中。

想學傷寒論的您、想要掌握學習技巧的您、想短時間獲得大量情報的您、甚至是想一同見證JT叔叔 LEVEL UP 的您,絕對不能錯過的一次大好機會。

本課程為期兩天各8小時衝刺,共十六小時,每人新台幣10,000。因叔叔想達成自己的基本薪資,所以設定滿30人即達成基本開課標準。想參加本課程的同學,請透過 take19832012@gmail.com信箱,留下您的姓名、電話及聯絡用的E-mail收到回覆後即完成第一階段報名。確認報名的回覆信中會夾帶這次上課所需要《傷寒雜病論 桂林古本》的pdf檔,會提供直式及橫式二種版本,您可以依您的需要的大小印製。衝刺班結束後助教會透過您報名所提供的E-mail告知錄音檔的下載方式,以便同學複習課程。

上課時間:2014年5月17日、18日下午(兩天各8小時)
開課時間:2014年5月17日下午1點至晚上10點
     2014年5月18日下午1點至晚上10點
     (包含下課及晚餐時間)
上課地點:台北車站附近地下街Z10出口
(詳細時間地點會在確定開班後以E-mail的方式告知已報名的同學)

本期目錄...


JT叔叔的假日工作坊
腳踏實地的理想主義者—身心靈探微

◎編輯部

聽過 JT 叔叔講中醫、莊子的朋友都知道,JT 叔叔的課程充滿了批判與歡笑,當然更多的是精準的詮釋與大量的資訊註解。這一次,JT 叔叔決定要來談關於身心靈領域的一些重要觀念,總共有兩堂工作坊,第一天的重點是透過賽斯心法作為基底與引導,一起貫穿幾個重要的修煉法則。第二天則是談譚崔觀念(房中術),把太過頭與太壓抑的分歧,幫大家做重頭整理,把真正的觀念導入陰陽調和的務實操作。

上過 JT 叔叔課程的人就知道,不管他要講什麼,報名上課就對了。意外的驚喜就是課程中最大的收穫。


工作坊之一:新時代大補帖

  • 賽斯心法:JT 叔叔將會傳授賽斯心法的務實操作方式,並且釐清容易誤解的訊息。
  • 夏威夷大法(零極限):JT 叔叔最推薦 KR 女士「零極限的美好生活」一書,將會帶大家做正確的清理。
  •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講解近藤麻理惠人生整理術背後更具靈性的快活人生實踐法。
  • 療癒密碼:統整信念拆解方法,透過療癒密碼,解開生命難題的重重關卡。

上課時間:6月14日下午1點至晚上10點(包含下課及晚餐時間)
上課地點: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北市紹興北街 23號3樓,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費用:5000 元
報名:take19832012@gmail.com


工作坊之二:譚崔 Tantra (調陰陽課程深入課程)

這堂課程將不會有任何肢體的接觸,主要就是學理上好好釐清一遍。

  • 你所知道的「性愛」並不是陰陽調和的,因為觀念不對
  • 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帶來的影響
  • 如何看懂房中術的符碼並且解碼
  • 重新認識「陰」與「陽」
  • 性能量的相對與絕對領域
  • 莊子給予的啟發:何謂道虧愛成?
  • 更多現場接通到的靈感(其實就是更多的岔題與註解….啦)

開課時間: 6月15日下午1點至晚上10點(包含下課及晚餐時間)
上課地點: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北市紹興北街 23號3樓,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費用:5000 元
報名:take19832012@gmail.com


一次兩堂分開的課程,方便大家考量自己的心力與財力,話說回來,首堂的課程是觀念的打底,能夠與第二堂的譚崔觀念相輔相成,建議兩堂都報名,會更加精采!

本期目錄...


劉老師空中開講,歡迎收聽!

◎編輯部

劉老師在News 98台灣全民廣播電台(FM98.1)「九八講堂」的節目每月第一週週六上午8:00-9:00播出,歡迎收聽。五月份播出時間為5月3日。

本期目錄...


觀復讀書會五月讀〈中孚〉卦

◎陳亞莉

四月讀書會由段湘麟同學分享〈師〉卦,其副標題為:鬥而不破,敗而不潰的智慧。湘麟主修歷史,加上她身為退休教官,以國共戰爭:四平街會戰與徐蚌會戰的史實切入師卦,真是再洽當不過了﹗ 四平街會戰國軍沒掌握到「 師: 貞, 丈人吉。 無咎。」的智慧。 以史為鏡而知興替,徐蚌會戰中,國軍錯訂徐州為指揮總部,徐州本是平野千里,易攻難守之都,未能記取楚漢相爭,劉邦十幾萬大軍敗給項羽於徐州的教訓,最後終敗。 國軍這兩場戰役都鬥而破,敗而潰。 雖說歷史沒有如果,只有結果。這對於津津讀易的我們來說,就是最好的題材,大家更可腦力激盪,挑戰「如果…」,加以練習,擴大我們讀易的面向。

此次讀書會湘麟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以她最擅長的專業領域套入易經,不仔細推敲卦爻辭的細節,而是以故事當主軸,這樣反而開啟大家靈活的思緒,熱烈討論這兩場戰役兩軍人馬的特質,兩軍所運用的策略,以及兩軍成敗的關鍵,然而如果可以重來,該運用甚麼策略與智慧才可「鬥而不破,敗而不潰」呢? 不禁發人深省。

Δ圖說:(左)段湘麟教官上課的英姿。(右)大家手上捧著壽桃,祝賀明本學長生日快樂 ﹗

五月讀書會將由陳瑋(我們稱他瑋哥)為我們分享〈中孚〉卦,身為獨子的瑋哥將會有一番與眾不同,深刻體會的〈中孚〉卦。 敬請期待 ﹗

指導老師:吳達人 學長
主講人:陳瑋 學長
主 題:中孚 卦
日期/時間:2014年 5月16日(五) 7:30 pm 開始。
地 點:周易文化研究會
地 址: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