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金聲玉振拜孔廟
告別了現代的孔子研究院,我們進入了古典的孔廟。
這是中國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西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為廟。此後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孔子,擴建廟宇。到清代,雍正帝下令大修擴建。廟內從南至北共有九進院落,分左、中、右三路。縱長630米,橫寬140米。有殿、堂、壇、閣460多間,門坊54座,「御碑亭」13座。各種建築總計100餘座,460餘間,占地面積約95000平方米。孔廟是中國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的古建築群,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堪稱中國古代大型祠廟建築的典範。
孔廟門前的第一座石坊名為「金聲玉振」。此坊建於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四字為時任山東巡撫胡瓚宗手書。孟子對孔子有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金聲」、「玉振」表示奏樂的全過程,以擊鐘(金聲)開始,以擊磐(玉振)告終。以此象徵孔子思想集古聖先賢之大成,讚頌孔子對文化的巨大貢獻。
穿過石坊,到了欞星門。此門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改為石柱鐵梁。鐵梁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天將。額枋上雕火焰寶珠,明間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欞星門」3個大字,上層刻絛環花紋。欞星,即靈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認為它「主得士之慶」。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孔廟設門名靈星,表示祭祀孔子的規格如同祭天一樣,尊孔如同尊天。
欞星門裡建二坊,南為太和元氣坊,此坊建於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春,形制與金聲玉振坊同,坊額題字系山東巡撫曾銑手書,讚頌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樣。北為至聖廟坊,明額題刻篆字,坊明代時原刻「宣聖廟」3字,清雍正七年(1729年)易為今名。
後人為讚頌孔子思想對我國社會所發生的深遠影響,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個字,意即他的貢獻如同天地一樣大,他的主張古今來說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廟第一進院落左右兩側修建了兩座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題「道冠古今」,為孔廟的第一道偏門。兩坊建立于明初,具有明顯的時代特色風格。建築為木構,三間四柱五樓,黃色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間十三踩,稍間九踩,中夾小屋頂五踩。坊下各飾有8只石雕怪獸。居中的4只天祿,披麟甩尾,頸長爪利;兩旁的4個辟邪,怒目扭頸,形象怪異。
據《孟子》記載:「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意思是說,在聖人之中孔子是最適合時代的。據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欽定孔廟正門名「聖時門」。聖時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3間,弘治年間擴為5間中設拱門3券,碧瓦歇山頂,四周是深紅的牆皮和杏黃的牆裡,前後石階上各有石刻龍陛。由拱門內望,令人有深邃莫測之感。
穿過聖時門,豁然洞開,偌大一個庭院,古柏森森,綠蔭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橋縱跨,一水橫穿,碧波渙渙,荷葉田田,環水雕刻有玲瓏的石欄。水「壅繞如壁」,故名「壁水」,橋因而利名,稱「壁水橋」。
橋南東西二門,甬道相連,東匾「快睹門」,取李渤「如景星鳳凰,爭先睹之」語,即「先睹為快」之意;西匾「仰高門」取自《論語》「仰之彌高」語,讚頌孔子學問十分高深。這是孔廟的第二道偏門。過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門,一般人只能從仰高門進廟。
壁水橋北為弘道門,是明洪武十年(137年)時孔廟的大門,清雍正七年據《論語》「人能弘道」欽定命名,以讚頌孔子闡發了堯舜禹湯和文武周公之道。門下有元碑兩塊,東四棱碑為「曲阜縣歷代沿革志」,記載了曲阜的變遷沿革,史料價值很高。西碑為「處士王處先生墓表」頗有書法價值,是1966年移入孔廟保管的。
穿過弘道門,再過大中門,即進入孔廟第四進庭院。院落疏闊,古樹蔥郁,顯得十分幽深。大中門原名中和門,較弘道門長且狹窄,共5間,原為宋代孔廟的大門,後經明弘治時重修,今門系清代所建。門左右兩旁禹有綠瓦拐角樓一座,系元至順二年(1331年)為使孔廟象皇宮一樣威嚴而建的。角樓均3間,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臺之上,台之內側有馬道可以上下。此兩角樓瓦廟東北、西北兩角樓構成一個巨大的長方形,以供守衛之用。
入大中門,迎面即為同文門。門屋闊5間,深2間,黃瓦歇山頂,斗拱佈局疏朗。清初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後改為此名。
過同文門,院北端一座高閣拔地而起,頂簷下群龍護繞的一塊木匾上大書「奎文閣」三字,它就是以藏書豐富、建築獨特而馳名中外的孔廟藏書樓。奎文閣始建于宋天禧二年(1018年)始名「藏書樓」金章宗在明昌二年(1191年)重修時改名「奎文閣」,清乾隆皇帝重新題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來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顆,「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稱「奎主文章」,最初在漢代《孝經援神契》緯書中有「奎主文章」之說;東漢宋均注:「奎星屈曲相鉤,似文字之劃」「因而「奎星」逐漸演化成天上文官之首,為主宰文運與文章興衰之神。所以奎文閣也稱奎星閣、魁星閣、文昌閣等。後代封建帝王為讚頌孔子,遂將孔廟藏書樓命名為奎文閣。
奎文閣前有兩座御碑亭,亭內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寬2米多,碑下的龜趺高1米多。碑額精雕盤龍,繞日盤旋栩栩如生。碑文內容多是尊崇孔子。東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廟碑」。為明憲宗朱見深所立。碑文極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暫缺」。字楷書,書體端莊,結構嚴謹,以精湛的書法著稱於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1468年),習稱「成化碑」。
過奎文閣為孔廟的第6進庭院。院落狹長矗立著13座碑亭,南8北5,兩行排列,鬥栱飛翹,簷牙高啄,黃瓦耀金,櫛次鱗比。十三碑亭專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習稱「御碑亭」。亭記憶體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國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諡加封拜廟親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廟宇的記錄,由漢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滿文等文字刻寫。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間,道南的8座亭中,4座為金、元建築,東起第三、六座為金明昌六年(西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為元至元五年(西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為元大德六年(西元1302年)所建,其餘4座為清代所建。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鬥栱豪放,佈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早的建築。
各亭石碑多以似龜非龜的動物為趺,名曰贔屭,據說是龍的兒子。傳說龍生9子,各有所能,贔屭擅長負重,故用以馱碑。碑亭中最早的是兩幢唐碑,一幢是立於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的「大唐贈泰師魯先聖孔宣尼碑」,一幢是立於唐玄宗開元七年(719年)的「魯孔夫子廟碑」,皆位於南排開東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立,位於北排東起第三座碑亭內。這塊碑約重35噸,加上碑下的贔屭,水盤,約重65噸。這塊石采自北京的西山,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能將此碑安然運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驚歎。
此院的東南、西南部,各有一片叢林似的碑碣。北牆朱欄內還鑲著大量刻石,均為歷代帝王大臣們修廟、謁廟、祭廟後所刻。如從書法藝術上來看,真草隸篆,各有千秋。另有幾座石碑從側面記載了元末紅巾軍、明代中期劉六、劉七、明末徐鴻儒等農民起義的情況,是研究農民革命歷史難得的珍貴史料。
十三碑亭院兩側,東建毓粹門,西建觀德門,供人出入,人們依照皇宮之名,稱為東、西華門。這是孔廟的第三道偏門。
十三碑亭北,有五門並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門,是孔廟第七道大門。「大成」,是孟子對孔子的評價。他說:「孔子之謂集大成」,讚頌孔子達到了集古聖先賢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處,五門大開,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聖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聖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主祭孔子夫婦,並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三門並立,左掖金聲門,右掖玉振門。
穿過大成門,便看到「杏壇」,這就是相傳孔子講學的地方。孔子杏壇設教記載最早見於《莊子‧漁父篇》:「孔子游於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裡卻無記載。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將正殿後移擴建,以正殿舊址「除地為壇,環植以杏,名曰杏壇」,金代始於壇上建亭,由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篆書「杏壇」二字。杏壇十字結脊,四面懸山,黃瓦朱欄,雕樑畫棟,彩繪精美華麗,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壇側幾株杏樹。乾隆皇帝曾為之賦詩:「重來又值燦開時,幾樹東風簇絳枝,豈是人間凡卉比,文明終古共春熙。」
從杏壇北望,在雙層石欄的台基上一座金黃色的大殿突兀淩空,雙重飛簷中海藍色的豎匾上木刻貼金的群龍緊緊團護著3個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徑1米,為清雍正皇帝手書。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高24.8米,闊45.78米,深24.89米,重簷九脊,黃瓦飛甍,周繞回廊,和故宮太和殿、岱廟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結構簡潔整齊,重簷飛翹,鬥栱交錯,雕樑畫棟,金碧輝煌,藻井枋檁飾以雲龍圖案,金箔貼裹,祥雲繚繞,群龍競飛。四周廊下環立28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大成殿內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一如古代天子禮制。兩側為四配,東位西向的是復聖顏回和述聖孔伋,西位東向的是宗聖曾參和亞聖孟軻。再外為十二哲,東位西向的是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西位東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頭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執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禮制。塑像都置於木制貼金神龕內,孔子像單龕,施十三踩斗栱,龕前兩柱各雕一條降龍,繞柱盤旋,姿態生動,雕刻玲瓏,異常精美。四配十二哲兩位一龕,各施九踩斗栱。龕前都有供桌、香案、擺滿祭祀時使用的籩、豆、爵等禮器。殿內還陳列著祭祀孔子時中和韶樂樂器和舞具。殿外懸有10塊匾額、3副對聯,門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題書的「生民未有」匾額,殿內正中是康熙皇帝題書的「萬世師表」和光緒皇帝題書的「斯文在茲」匾額,南面懸掛著乾隆皇帝題書的「時中立極」等匾額。每塊匾額長6米多,高約2.6米,雕龍貼金,精美華麗。
大成殿建於兩層台基上,前連露臺,高2米多,東西寬約4.5米,南北深約35米,鐫花須彌石座,雙層石欄干,底層蓮花欄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兩塊浮雕龍陛。露臺是祭祀時歌舞行禮的場所,每逢孔子誕辰(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樂舞--八佾舞(排列成行,縱橫人數相同的古代舞蹈。按西周奴隸制等級規定,天子用八佾,六十四人;諸侯用六佾,三十六人)。
沿大成殿回廊後轉,層欄圍繞,又一座重簷大殿矗立,它是孔廟三大建築之一的「寢殿」(另兩大建築為奎文閣、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專祠。寢殿闊7間,深4間,間金妝繪,枋檁游龍和藻井團鳳均由金箔貼成,回廊22根擎簷石柱淺刻鳳凰牡丹一如皇后宮室制度。殿內神龕木雕游龍戲鳳,精美異常,龕內有木牌,上書「至聖先師夫人神位」。亓官氏,禮器碑作並官氏,宋國人,19歲嫁與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況古籍很少記載,直到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才被宋真宗趙恒追封為「鄆國夫人」,元至順三年(1332年)又被加封為「大成至聖文宣王夫人」 ,明嘉靖八年(1592年)孔子改稱「至聖先師」,她也被稱為「至聖先師夫人」。孔子死後,「即孔子所居之堂為廟」,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寢殿專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後重修時已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龕,龕前置供桌。
聖跡殿是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蹟的石刻連環畫聖跡圖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於寢殿之後,獨成一院,是孔廟最後的第9進庭院。殿系明萬曆二十年(西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蹟的木刻圖畫,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120幅的「聖跡圖」。聖跡圖每幅約寬38釐米,長60釐米,其所表現的聖跡從顏母禱於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後子弟廬墓為止,並附有漢高祖劉邦、宋真宗趙恒乙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們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於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動和言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聖跡殿內,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書「萬世師表」石刻。字下正中為唐代大畫家吳道子畫的「孔子為魯司寇像」,左邊是晉代名畫家顧愷之畫的「先聖畫像」,習稱「夫子小影」,據說「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孫孔端友于宋紹聖二年(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邊是吳道子畫的「孔子憑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弟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孫孔宗壽于宋紹二年翻刻石上。在這些畫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贊,有宋代紹聖、政和等年號和題跋。殿內還有宋代書法家米芾篆書的「大哉孔子贊」,還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孔廟保存漢代以來歷代碑刻1044塊,有封建皇帝追諡、加封、祭祀孔子和修建孔廟的記錄,也有帝王將相、文人學士謁廟的詩文題記,文字有漢文、蒙文、八思巴文、滿文,書體有真草隸篆,是研究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碑刻中有漢碑和漢代刻字二十餘塊,是中國保存漢代碑刻最多的地方。乙瑛碑、禮器碑、孔宙碑、史晨碑是漢隸的代表作,張猛龍碑、賈使君碑是魏體的楷模。此外還有孫師範、米芾、黨懷英、趙孟頫、張起巖、李東陽、董其昌、翁方綱等人的法書,元好問、郭子敬等人的題名,孔繼涑五百八十四石的大型書法叢帖玉虹樓法帖等。孔廟碑刻是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特別是這裡保存的漢碑,在全國是數量最多的,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所以它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