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2023年 6月下個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現在位置 -> 首頁 -> 最新消息

本會最新消息

[公告] 自覺的探索──暑期親子共讀經典」招生中 -- 【已決定在7/24(六)上午10:00 開始上課】

人氣5932
fernando - 最新課程 | 2010-06-28 20:45:26

「自覺的探索──暑期親子共讀經典」招生中
 
頂溪國小退休教師王修亮,是我心目中的「百年教育第一人」。
當年我在她給小學四年級的數學課堂上激動得掉眼淚,
心想:我們都對不起小孩子啊!
我們都怪小孩不愛讀書,誰曉得學校教育怎樣糟蹋小孩啊!
 
修亮老師的教學,實在無法三言兩語說清楚,
當年她帶的那一群孩子,
本來是台北縣郊區一群藍領家庭的孩子,
有一半以上是隔代教養家庭,
但後來他們被大家認為是資優班。
 
我曾問修亮老師:妳認為每個孩子都帶得起來嗎?
她說:是的!
因為她的教育是自覺的教育,
以不同階段的人格發展為主軸,
舉凡語文、數學、社會、自然……
都在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脈絡下循序進行。
所以,國語課是從象形字的「符號」開始的,
數學課是從盤古開天神話的「因為我在想」開始,
文言文和白話文一起讀,
小學畢業之前,每個孩子都具備檢視自己的思考架構的能力……
 
我很早就想請修亮老師給易學會同學的孩子們上課,
甚至,易學會的大人小孩都應該一起來上課。
請注意,這是藉由論語和易經互相發揮而帶領的「自覺的探索」課程
因為孩子往往比大人更具有清晰的自覺能力,
大人更需要重新學習!
 
我們已決定在7/24(星期六)上午10:00~12:00開始上課
修亮老師會先和大家「聊聊天」,
用很輕鬆的方式引導大家學習、探索。
歡迎大人小孩一起來!
每堂課每人收300元,爸媽跟小朋友一起來,每人加50元。
上課地點: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左轉)
報名請跟易學會課務組鄧美玲聯繫,
(手機:0939-457690 email:mling.teng@gmail.com
 
 
【附錄一】
 
讓孩子展現自覺能力
王修亮作者為上善基金會「國小課程編輯計畫」總策劃)

  我自幼不擅長與人交往,在人多的場合,總是儘量躲在角落,希望自己有隱身的魔法。師專畢業,執教之後,與學生的互動雖然如弟妹朋友,自然而坦誠;但在公共場合、會議中,我仍然是個臉孔模糊的人,隨來隨散,總歸蒼茫。

  或許是因為與人的疏離,我喜歡看書,尤其喜歡經典,咀嚼隔著千古的絮語、激辯。對於無法融入社會的我來說,醞容豐厚的典籍遠比真實社會單純,也比真實社會複雜。千百本書,給予我千百個人生歷練;我對人性的敏銳度,奇異地越發老練起來。縮藏在世間一角,靜默地解析是是非非,將融化的千年歷史,架構成自己的價值觀,而且深厚扎實,堅定不移。


  我建構著價值觀的同時,也建構著教育觀,深思從教學目的開始,如何透過教學設計,轉化為實務課程。在簡單的學習與實踐想法中,我執著的以君子之學要求自我,也引導學生。


學生向我表達:他們希望怎麼學


  剛開始當然是扞格不入的,教學的方式艱澀而嚴肅,學生莫名其妙。但是我與學生的關係一直是弟妹朋友--這或許是我習於退隱在角落的優點,也或許是我的天性。總之,學生很有耐心地教導了我,以純稚的方式表達「他們喜歡怎樣學」、「他們希望怎樣學」。我也耐心的和他們討論各種可能性。並且因為對人際關係的疏離,使我毫不在乎的竄改制式課程,刪除教科書文本,引取學生喜愛的鄉野材料與實物,教學方式才逐漸貼近學生的生活,最後,完全成為生活。


  並不能說體制完全不影響我,在我看來,社會彷彿一架龐大、雜亂、老舊的古怪機器,不停的發出如雷般喧鬧的雜音,千萬隻機械手臂匆忙的運轉迴繞,但大多數不知意義何在。我天生的能力,通常是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但我總知道自己缺乏什麼,總在不停的尋找自己的缺乏。在意義交會的那一剎那,我定然有如電擊般的驚震起來,並且總能迅速找到那一條我缺乏的手臂,縱使知道自己會被傷害,縱是身體百般懼怕羞辱、輕視,我必然會堅定地飛撲搶跳過去,緊緊抱住,任憑它刺穿我的身心,任憑血湧膚糜,打破我原有的僵化,打破因僵化產生的缺乏,而後,融成新的自我。


教育要有效果必然要從自覺入手


  我從不曾受體制所束縛,但深知自我是在體制之內滋養而成,只因我勇於自我選擇,並且勇於在破壞中重建,包括我自己。


  從自身的經驗,我深知教育要有效果,要使人「喜歡」學習是不夠的,必然還是要從自覺入手,而「願意」學習。一個沒有自覺的人,終究只能在喧嘩的社會機器裡迷亂徬徨,最後成為其中一條缺乏意義的機器手臂,僵化、狹隘而自滿,無可改變。


  我的教學,不再只是「學生喜歡、希望怎麼學」。回到人格深處,我自問:我要教出什麼樣人格的學生?到底人格的方向,是家長的權力?教師的權力?還是孩子的權力?


  常態的家長通常只有一個要求:孩子能在體制內跟得上學習,將來能有好職業得以衣食無虞,有好品德得以立足社會。這不就是教育的基本要求嗎?和教師的要求有什麼不同呢?那孩子們呢?可以無思無想的被塑造成這樣的正常人嗎?


  無思無想,關鍵就在這裡,學習如果無思無想,就不可能自覺,沒有自覺,人格中的心靈就會隱匿潛藏,被身體物質的發展所取代。這樣的學習,結果是僵化而狹隘的。


以人格為核心建構統整教材教法


  然而,何時是自覺的關鍵?國小之前的幼稚園,孩子只能發展到「無意識的主觀自我」。孩子以我為中心,即便思考再複雜、再深厚,都只在「自我」的範圍內打轉,換句話說,就是「但知有己、不知有人」。如果誤將這種封閉性思考,錯認為是智慧,持續予以發展,就算成為社會機器的核心,都無法真正自覺。自覺不是個性所能竟功,它是透過群性互動,大破大立而來的;不是稍有不同,就退縮自保、行禮如儀的冷漠形式,而是得學會表達與主動的溝通。自覺是痛苦、喜悅兼有之的漫長學習。


  從一年級無意識的主觀,二年級經驗同理的主觀,跳脫到非經驗同理的旁觀,理解平行主觀,然後才能建立三年級自覺的自我主觀,與相對的客觀。到四年級才能進入客觀的多元思考,五年級開始才能綜觀總論,進行主、客觀批判,六年級再從批判中尋求創新與改革,定位絕對客觀與相對客觀。


  這是國小課程人格自覺建構的過程。


常態分班教育每個孩子都是成長中的君子


  民國九十年,九年一貫課程開始實施,我約集苦瓜工作坊好友們,開始打造以自覺人格為前提的教材教法。每一樣實務教學,都上引到教學目的,務求瞭解:我為什麼要使用這項教材?連結到哪一項課程目標?這項課程目標又連結到哪一種學習目標?這項學習目標再連結到哪一種人格項目?各教學「一以貫之」,沒有模糊說不清的地帶。


  這個教學實驗沒有任何特殊資源,班級也是常態分班。我向來認為體制內的教育應該是常態教育,負責培育社會的中堅份子,成為機器的骨幹。教育主流的菁英走向常使我憂心,菁英們的確需要特殊栽培,但是當體制內國小都菁英目標化時,非菁英的大部分學生,被迫成為失學的棄兒。


  不論我怎樣專業與執著,在體制內的我人微言輕,無能改變主流,但是我能改變自己,我學著和學生一起探討,人類的教育,怎樣才最恰當?透過扎實的教學與實踐,到三年級時,發現學生開始展現自覺的能力,開始要求選擇自己的教材方向,並且強烈要求「知道自己在學什麼、為什麼要學、學了以後如何?和群體、環境有什麼關係?」


  這群孩子於去年國小畢業,在國中無適應問題,因為大體說來,他們都是成長中的君子,能努力掌握自己的一切。我雖於九十六年累倒在講台,被迫退休,仍勉力將後面兩年課程設計完畢,並參與人格部分的教學。


  至今,我仍覺得自己與社會格格不入,卻又緊密相關,我對社會充滿失望,卻又無能放棄希望。和美玲等上善同伴們的相依相持,多少都有此相似之處。至今春秋置換,上善扶持了我們之後,將從不同角度,扶持不同領域的更多人;而「國小統整課程編輯計畫」自五月起則轉由信誼基金會(上善是由信誼基金會執行長張杏如女士捐助設立)繼續支持。


  細數往事,雖覺情意幽幽,卻也灑然有懷,願與諸同伴共勉。
【附錄二】
 
自覺的背誦
王修亮

  初執教職時,熱心的前輩們對我諄諄教誨:為了學生好,課文必背!參考書必背!

  三十年前的時代,不能逼迫學生背書的教師,就是不認真。我自己不愛背書,難免對學生放縱了些。幾次引起家長質疑之後,對教師的定義開始產生懷疑:什麼叫做「教」?教師到底在「教」什麼?照本宣科,依樣背誦,就是「教」嗎?執行這種事的人,就是「教師」嗎?


  為什麼需要背書?為什麼自幼背誦了大量經典的我,和孩子們一樣都不愛背書?


  四周的人答案差不多:「背熟了自然能體悟,自然會運用,作文也會有很大的進步。」我像懷疑教師定義一樣,懷疑這個答案。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苦思,甚至與學生反覆討論「怎樣才會喜歡背誦」,終於摸索出一點端倪。


  體悟與運用雖然是自性的一部份,能從自心出發,但在「天生本能」的狀態下,是「直以出」的。也就是說:人與生俱有的思考、體悟能力,是在自然環境與常態群體行為中逐漸觀察琢磨,隨學隨用的狀態下發展的,並以累積的經驗建立為人格價值概念結構,這是一種最直接、最原始的學習。而高度精鍊的符號文字所內涵的知識與概念,已經是從生活中抽離出來的抽象哲學,除非學習者透過更高明的引導,「天生本能」並無法體悟「抽象符文」。所以這樣直接背誦的孩子們,也無法將所背誦的知識概念,內化為生活連結運用及深層思考,既然無法內化,作文能力與背誦量的多寡,當然也就沒有相關之處。


  難怪我和學生都討厭背書,也最討厭寫作文。因為不論是字、詞、章句,它的表面解釋與內含意義,全都是別人直接告訴我們的,我們只有被動接收的知識,並沒有主動理解的能力,而在現代化的、扭曲的社會環境中,「自然」與「常態」的空間成為稀有,「寬鬆自在」的時間也被壓縮在安親班、補習班內,孩子們的探索體悟,當然跟著殘缺不全。在這種外缺內乏的狀況下,孩子們不愛背誦是理所當然的。


  為了解決這個困境,我開始嘗試引發孩子主動與自悟的能力。我們不用參考書,也不先查字典。教師參閱六書造字的原理,把每個要學習的生字「畫出來」,再從生活中的多元情境切入。引導學生發現如何從字形、字音、多元情境中,推論出這個字、詞、句的各種意義與用法。最後把字、詞、句連結起來,探討在哪一些情境中,可以如何運用。除了一般常見的詞彙,成語、俗諺也就陸續被學生拋了出來,討論其意義與運用。等這些都完成了,才來翻閱不同版本的字、辭典,對照補充一下。孩子們自行推論、定義出來的解釋,或許偶而有些疏漏粗糙,但是都記憶的非常清晰,而且能靈活運用,因為他自己就是字、辭典!這些就是他「內在所體悟」的!


  我們也用這種方式讀文章,不論是文言,還是白話,孩子們都讀得很開心,自然而然就把精彩之處背了起來。因為這是經由他自覺的學習所了解的,在生活中落實應用時,他有強烈的成就感。


  我也找到了教師的第一個定義:教師不是教知識,是教孩子怎麼創造知識的方法。
人氣5932

網友個人意見,不代表本站立場。對於發言內容,由發表者自負責任。

訪客未登入...

會員登陸

帳號:

密碼:

記住我



忘記密碼?

現在註冊!

線上用戶

6人線上 (4人在瀏覽最新消息)

會員: 0
遊客: 6

更多...

歡迎新會員

partialsky 05月14日
kovida653 01月16日
0922677992 12月15日
Lien045 08月17日
597078571 07月23日
kuozuoyi 02月07日
LindaPai 11月23日
mei 05月25日
clwu 02月16日
missychu 12月08日